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创新路径与实践探索

作者: 周晓璐

小学古诗词教学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本文提出以情境创设为切入点、以跨学科融合为突破点、以文化传承为落脚点的教学策略,通过多维互动的教学模式,助力学生在诗词品鉴中提升语言能力、审美情趣与文化自信。

一、情境创设:搭建诗词理解的桥梁

(1)具象情境还原诗词意象。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技术构建沉浸式场景,如教学《小池》时,通过动态课件展示画面并配合音效,让学生直观感受意境。同时引导学生用绘画、手工等方式再现诗词意象,在动手实践中加深理解。

(2)问题情境激发思维探究。通过递进式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以《枫桥夜泊》为例设计问题链,促使学生从意象分析过渡到情感体悟,培养批判性思维。

(3)生活情境促进情感共鸣。将诗词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结合,如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组织分享会,让学生讲述传统节日家庭团聚场景,理解游子情怀,拉近古今情感距离。

二、跨学科融合:拓展诗词学习的维度

(1)与音乐艺术结合,感受韵律之美。在诗词诵读中融入音乐元素,为《将进酒》配乐,引导学生根据节奏调整朗读语调;学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改编歌曲,通过旋律记忆加深对词意的理解。

(2)与历史文化结合,追溯创作背景。深挖诗词背后历史典故,教学《示儿》时结合南宋抗金历史,展示时代背景,相关历史人物故事,体会诗句蕴含的情感。

(3)与美术创作结合,表现诗词意境。鼓励学生用绘画诠释诗词内容,如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时,让学生根据描述创作水墨画,将语言文字转化为视觉形象,培养审美创造力。

三、文化传承:深化诗词学习的内核

(1)意象分析,挖掘文化符号。聚焦诗词中典型意象解读文化内涵,如教学《竹石》时,引导学生分析竹子坚韧形象,联系作者人生经历,理解借竹喻志的意图,感受传统文化精神特质。

(2)主题探究,传承文化精神。开展专题式学习梳理,围绕“家国情怀”整合作品,通过对比分析提炼文化内核,组织主题演讲活动,让学生阐释传统文化当代价值。

小学高段古诗词教学应突破传统模式,通过情境创设、跨学科融合与文化传承有机结合,构建立体化教学体系。教师以新课标为指引,创新教学策略,让古诗词成为学生亲近传统文化、提升语文素养的桥梁,实现“以诗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目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