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的人情温度

作者: 西门杏庵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历史研究院,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要实施好‘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做好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阐释。

“中华文物全媒体传播计划摄制推出《习近平的文化情缘》《寻古中国》《古韵新声》《国家宝藏》《中国考古大会》《中国国宝大会》等精品节目,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形象、彰显中华文化魅力。”[1]

中医药作为我国的三大国粹之一,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传统医学文化,也是华夏文明的杰出代表。中药学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显著的临床疗效。

自20世纪初以来,随着考古学的兴起,一批涉及医药的重要遗迹和遗存相继被发现,如河南安阳殷墟甲骨文字,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大量药物和药用文物。

“经络的发现和经络学说的形成,最迟是在五千年甚至七千年前,中医学的脏腑和经络学的名称、数目与阴阳五行、八卦、十天干、十二地支直接对应,而天文学、民俗学、考古学等领域最新成果证明阴阳五行、八卦等知识诞生于六七千年前。濮阳市西水坡出土的‘中华第一龙’图案就是最好的实证。建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上的中医理论,渗透着哲学、人文学、天文学、地理学、植物学等多学科思维,仅用自然科学方法研究经络之谜显然力不从心。” [2]

传承发展中医药须先了解中医药的历史。中医药起源是医学史的一个重要科学问题。

乡土中国的人情温度0

“人类的生存与繁衍和医药学息息相关。史前先民在生存与繁衍中,逐渐认识并应用药物。中国医药学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古代文献中有如‘神农尝百草’等大量关于药物起源与应用的传说。人类的生命与生活离不开药物,因此,一些药物、药物用具、医药文书等在考古遗址中保存下来。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9种药材是我国迄今发现保存最好的药物标本,其中花椒、杜蘅、辛夷等均载于《神农本草经》。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是目前最早的方书,记录了283个方剂,有250多种药物,其中三分之一见于后代的《神农本草经》。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也一并出土有9种药材。广西汉墓出土的药物有金银花、姜、铁冬青、大麻、柏叶等。西安南郊何家村出土的唐邠王府遗址出土了很多贵重药材,如丹砂、钟乳石、紫石英、白石英、琥珀等。药盒内的唐人题记将丹砂分别分为七级:井砂、光明碎红砂、光明紫砂、大粒光明砂、次光明砂、红光丹砂和朱砂。实物确有朱紫明暗、大小与精粗等差异,这是现存最早的药材商品规格等级。这些药材遗存为古代药材基原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将为中药材的正本清源研究提供有力的证据。”[3]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文化的母体,中医文化则是组成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医学特色的重要成分。

“我国中医药历史源远流长,从近代出土的丰富药物及药物相关遗存看,可再次佐证。在收集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利用间接与直接史料开展研究,将为重建中医药文化遗存的时空框架和理清中医药发展历史脉络提供证据。

“中医文化是融合了多元素知识而形成的综合知识体,以阴阳五行为代表的哲学思想、以道家及道教理论为基础的养生学、以易学为旗帜的天文学和地理学、以儒学思想为指导的医学伦理学,以及各种传统学术相互融会而构成的其他理论,构成中医学的文化背景和知识基础。在几千年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过程中,中医文化不断汲取历代中华文化的精华,形成人文与生命科学相融合的系统知识体系,不仅升华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也形成鲜明的中医药文化特色。

“中医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复兴中起着重要作用,中医学的复兴是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重要标志。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数千年的不竭动力,在中医中药的庇佑下,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生命得以繁衍,身体得以康健。中医药学体系融合了历代的人文、科学成就,较完整地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其理论原理和方法在当今社会生活中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价值。”[4]

中医吸取了中华文化的精华。中医药治疗具有安全、有效、低毒等优势,通过辨证论治原则组成的复方,具有比单味药更优越的整体调节功能,从而更有力地纠正机体的各种不平衡状态,为有效地治疗复杂疾病奠定基础。

把人体健康与生态平衡紧密地联系起来,在实践中寻找联系,使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中医药学的一大特色。

老一辈中医人,以世代相传,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很慢,很慢,所以传承才能厚重;现在,我们有了短视频和直播,中医焕发新生机,传播的速度很快,所以中医文化才会鲜活。

下面我们以现实题材电视剧《后浪》为例,谈谈中医药文化的智慧,领略剧中的古韵意境。

近年来,养生已成为“Z世代”的新社交名片。《中国美好生活大调查》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18岁—35岁青年人消费榜单前三位是旅游(32.77%)、数码产品(31.67%)和保健养生(31.04%)。

什么叫“Z世代”呢?长久以来,我们划分代际都是以每一个十年来进行划分,比如“80后”“90后”“00后”,一般认为,每一个代际之间都会有其鲜明的特点,而代际之间会因其思想观念、生活态度、兴趣爱好方面的不同产生心理隔阂,也就是所谓的“代沟”。但你可能会发现,一个1991年出生的人跟1998年出生的人,年龄相差7岁;1998年出生的人和2000年出生的人,年龄相差2岁。对于后者而言,他们之间的“代沟”,可能还大于前者。因此,一个全新的概念“Z世代”就诞生了。

“Z世代”又称“网络世代”“互联网世代”,最初是美国及欧洲的流行用语。网络上关于“Z世代”的讨论和界定有很多种说法。有人说,“Z世代”为1995年至2009年间出生的人;也有人说,“Z世代”是1995年至2005年间出生的人。

作为伴随互联网发展而长大的一代,“Z世代”常被称为“数字原住民”。作为网络空间“原住民”,“Z世代”青年群体的圈层化特征尤为明显。“挣钱买闲,以闲养魂”,这不像是“Z世代”的追求。

“过劳”“亚健康”相关词汇频频出现在新闻中,滋补养生不再是中老年人的专属,“Z世代”青年也开始为脱发、过劳肥而烦恼,悄悄端起了盛枸杞的保温杯。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如何强身健体、内外调理成了当代青年人的共享议题。与此同时,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潜移默化整体调养的理念,通过专题纪录片、自媒体短视频等形式,借互联网广泛传播,掀起新一轮中医中药热潮。

据相关数据显示,“Z世代”的健康消费增速明显高于“70”后和“80”后,而中医更是成了他们的青睐之选。也许,对于“Z世代”而言,他们所需的并非传统的养生产品,而是带给他们新奇体验的养生产品,数据显示,我们的“Z世代”群体已达2.74亿,他们一出生就与互联网时代无缝衔接,一直在拥抱高速推陈出新的新兴业态。这些“Z世代”个性鲜明但也容易被外部因素影响,他们正在成长为未来中国新消费的主导力量。不少中国“Z世代”开始关注传统中医诊疗技艺,热衷“打卡”推拿、针灸等。

“Z世代”由于长期伏案工作,低头玩手机,导致颈椎经常处于不健康状态。对此,与西医的手术刀相比,中医理疗治疗手段就显得特别温和友好,不仅不痛苦,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带来舒适的感觉。因此,中医理疗以相对低廉的价格和便捷舒适度,不仅带来身体上的舒适感,也会带来心理上的被关怀被重视的满足感,从而受到青年人的追捧。

2023年5月,以中医师承为主题的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后浪》热播,让包括“Z世代”在内的各类人群,更多地了解到中医药的价值。

该剧讲述当代中医传承,传播中医知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观众看到了古老的中华医道在当下与时俱进、踔厉奋发的全新风采。故事围绕着中医药大学教授任新正(吴刚 饰)辞职创办中医传承班,他对个性不同、职业背景身份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最终带领他们成长为传承中医药奔腾“后浪”,为观众带来了一场中医药文化盛宴。

这部现实题材电视剧《后浪》于2023年5月14日登陆东方卫视,每天19:30播出。该剧由六六、葛羚编剧,韩晓军执导,吴刚、赵露思、罗一舟、张萌、江珊、周澄奥、朱俊麟等主演。

有一个人,喜欢中医的朋友都很熟悉,他就是《思考中医》的作者、《后浪》的医学顾问刘力红。

刘力红是广西中医药大学经典中医临床研究所首席教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扶阳学派传承工作室主任,北京同有三和中医药发展基金会理事长,也是《开启中医之门》《黄帝内针》整理者。

“中医药大学教授任新正心系传统文化传承,辞职创办中医传承班,希望培养优秀的中医传人,物色学员时发现了送外卖的女孩孙头头。从此,这个无父无母、孑然一身、天真率性的姑娘被带入中医传承班。她师从任新正,开启了传承医学的求学之路。

“《后浪》聚焦中医人的文化传承精神,题材领域上有拓展,题材角度上有创新。该剧具有较为浓厚的中国文化精神,充满中国文化元素。

“传承班师生父子两辈人共同诵读《大医精诚》的‘宣誓’场面,是中国国医对职业的敬畏,更是对生命的庄重承诺,堪称中国医学界‘希波克拉底誓言’。剧中通过若干个案例表现了学子们的个人成长,也表现他们履行救死扶伤、护爱生命的庄严使命。”[5]

《后浪》聚焦中医的传承和责任传递,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轻松幽默的叙事风格、戏剧性的故事情节让人眼前一亮,热度不断攀升,让不少观众在欢笑声中感受到了中医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医的本,是不治已病治未病。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在任新正看来,自己是下医,在学校里也只能教出下医。所以他决定,开设师承班广收弟子。凡是有志于中医的学子,皆可以来参加师承班。这无疑极大地降低了中医的入门门槛。”[6]

《潜伏》里的“笑面虎”陆桥山,《人民的名义》中一心想着提升GDP的李达康书记,《庆余年》里权势滔天的宦官陈萍萍,《狂飙》中为扫黑除恶保驾护航的指导组组长徐忠……“千剧千面”的老戏骨吴刚佳作不断,他将一个又一个经典的角色刻在了观众心里。在《后浪》里,吴刚饰演中医药大学教授任新正,致力于中医传承。

老艺术家苏民老师在表演的时候,说过这么一句话:“痛饮生活的满杯。”就是说,演员要以极大的热情去拥抱生活,并将生活的点滴积累,投射于角色之中。吴刚坦言,自己在拍摄前对中医完全不了解,“为饰演任新正一角,除了一些常规的案头工作,拍摄前我还专门去了大理,跟着中医大师刘力红学习了一些基本理论、手势动作等。只能说尽力把‘形’给学像了吧,但真正的‘神’还是编剧和导演在把握。”

在《后浪》中,任新正这样讲脉学:“每个人的脉象都是不一样的,有的人是川流暗动,有的人是波涛洪水,还有的人是手拨琴弦,也有的人是弹珠弹指。”

真传一张纸,假传万卷书。脉诊,曾一度被人们所神化,并有悬丝诊脉、悬空诊脉的说法,这显然不太现实。其实,脉学并没有人们所想象的那么玄妙。脉诊其实是中医的三基之一,是一项中医人必须掌握的技能。扁鹊曰: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也就是说,诊脉,只是“神圣工巧”四个层面的最后一个层次,就是说,最早层次是望而知之。正如孔子所说:生而知之者上。这个生而知之,犹如黄帝生而神灵。这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其实扁鹊一直在告诫我们:一个医生的最基本的诊断技能就是诊脉。望而知之,闻而知之,是神圣才能仰窥的。普通医生只要把问诊与脉诊搞明白,就已经是一个合格的医生了。

“剧中,很多反套路的表达,让观众在捧腹之余又继续深挖更多中医原理。比如,任家餐前的‘必备仪式’——围桌把脉。大家互相把脉不仅可以看出对方的身体状态,甚至任新正一出手便知外公又偷吃了冰淇淋。这样的剧情一方面强化了故事的戏剧效果,另一方面也将中医文化的看诊、思考方式诠释出来。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