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新时代 | 暖光打在身上,一片祥和 “‘结合’本身就是创新,同时又开启了广阔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空间。‘第二个结合’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更重要的是,‘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
文艺新时代 | 乡土中国的人情温度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历史研究院,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要实施好‘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
行走河南 | 在精神感怀与理性哲思中奔流 音乐剧《愚公移山》是2022年度河南省重点文艺创作项目,由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党工委宣传部、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出品,北京大学民族音乐与音乐剧研究中心创制。北京大学民族音乐与音乐剧研究中心主任周映辰担任编剧
白洋淀诗学 | 多多:醉心于现代派的诗学创造 一、掘开解读多多诗学的入口处:他“醉心于现代派”。20世纪80年代中期,笔者在为《名作欣赏》杂志写过北岛、顾城、杨炼、江河、依蕾等诗人的赏析性诗评之后,着手写多多的诗评。那时候,手头的资料是《新诗潮诗
中原文学 | “双线叙事”下的乡村困境与希望 摘 要:小说《宝水》主要围绕着明暗两条叙事线索展开,明线主要叙述宝水村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建设乡村旅游业的全过程,暗线则深入主人公地青萍隐秘、曲折的私人情感。小说的两条叙事线索相互交织,一方面反映了
中原文学 | “伤心”与“暖心” 摘 要:《驻马店伤心故事集》是河南青年作家郑在欢的第一本小说集,他以熟人社会为依托描写了对乡村生活的独特感受。借助对童年的回忆,郑在欢搭建起连接乡村社会的桥梁,在毫不留情地揭示乡村社会存在的现实问题之
黄河文化 | 周韶华黄河国画的颠覆性摭谈 1929年出生于山东荣成、新中国成立前夕学习于当时的中原大学、后来长期定居武汉的国画家周韶华,于1983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大河寻源——周韶华画展”,并以此次展出的黄河题材国画作品为主体出版了《周韶
名家名作 | 以刀锋刺入青春期少年的春梦 摘要:《水泥花园》采用后现代的写作技巧,以一个青春期少年的视角,讲述了四个父母双亡的未成年孩子遭遇的成长困惑和伦理崩塌的悲剧性结局。伊恩·麦克尤恩以敏锐的观察力注视着现代工业用水泥浇筑起来的生存空间里
名家名作 | “失语者”与“未完成文本”的多重解构 摘要:钟求是凭借短篇小说《地上的天空》获得第八届鲁迅文学奖,在这篇小说中,钟求是匠心营构了“缺席”的主人公与“失语者”的独异形象,并且通过精致谜语的设置与细致隐秘的书写,深刻呈现了普通人生存的困境与突
流光飞影 | 当下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危机叙事与时代观照 摘要:《您好,北京》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其类型化的危机叙事,既让观众与时代产生思想“共情”,又启示观众对生活予以哲理观照。影片塑造了当下较为典型的三类人物——创业公司老板、快递员及追逐梦想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