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舟已过万重山
作者: 陈清华
2023年7月8日,由追光动画出品的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上映,成为暑期档的口碑之作,影院变成孩子们的“大型背诗现场”,《长安诗选》等衍生品脱销,片中人物李白、玉真公主等的装束被竞相模仿……
作为国家重大历史题材影片,追光动画“新文化”系列开篇之作《长安三万里》一直备受关注。今年夏天,国产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燃爆暑期档。每个走进影院的人观看国产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都知道自己这次接受的是一次唐诗之旅的邀请,而旅程的起始点,是1300年前的盛唐。有人初尝“诗词之乐”,发觉不必死记硬背,古诗原来很有意思;还有人感悟“传承之乐”,发觉绵延千百年后,中华文化愈发魅力无穷。
自2013年成立以来,追光动画以国民熟悉的民间神话传说为题材,《小门神》《白蛇:缘起》《新神榜:哪吒重生》《白蛇2:青蛇劫起》《新神榜:杨戬》等优秀国产动画电影,以华丽精细的视效质感,为中国电影市场打造画质媲美好莱坞的精美动画电影。以《白蛇·缘起》《白蛇2:青蛇劫起》为主的“新传说”系列和以《新神榜:哪吒重生》《新神榜:杨戬》为主的“新神话”系列各有特点,覆盖广大青年观众的偏好,深受国漫粉喜爱。
追光十年来的动画,其实都不是给孩子看的,其中“中年人心境”的表达多次成为影片槽点,国产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的情感基调依然是中年人的心境。
动画作为文化交流输出的媒介之一,对文化交流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这次向观众娓娓道来繁华盛世的长安,无疑也是对外输出传统文化的好机会。
电影开篇定调:“在我唐代,上至君王,下至贩夫走卒,人人都会写诗。”
中华上下五千年,诗词就像一条五彩斑斓的长河,载着无数文人的希望,让我们在这喧嚣闹市中仍然能感受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意境。早在我们学说话时,父母就教我们“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后来母亲教我们节约粮食的时候,又用“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来教育我们。所以,我们很小就喜欢上了古诗。唐诗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影响。唐诗不单单是国粹的流淌,还帮助我们见天地、见众生。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2023年7月14日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以《在传承发展中赓续中华美学》为题撰文写道,从国产动画电影持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角度来说,《长安三万里》可谓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之大成,“在中国人看来,唐代是中国文化的黄金时期,《长安三万里》满足了国人对大唐文化的想象,也让观众获得了新的审美感受。由此,该片实现了技术、美学、文化、产业等多个维度上的深度融合和创新表达。”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对传统进行创新。黑格尔认为:“传统并非仅仅是管家婆,它把接受的东西完整保存并传给后代,但并非像自然的运动变化永远保持自身的规律,而是洋溢着生命的活力。”[1]
电影《长安三万里》再现安史之乱爆发后数年,大唐节度使高适在吐蕃大军攻打西南时,面临着长安城的危局。困守孤城的高适向监军太监回忆起自己与李白的一生往事。该片以诗人高适的视角展开,回顾了他与“诗仙”李白以诗相交的“神仙友谊”,并呈现了性格迥异的俩人在追逐人生理想时的不同选择与际遇,以168分钟的时长带出璀璨繁华、风云激荡的大唐诗史。
《长安三万里》以60年的时间跨度书写了一部大唐史诗。其绚丽的动画和特效,让人感觉每一帧画面都可截图保存为一幅美美的国风画。
《长安三万里》中一共出现了48首经典的唐诗佳句。其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等,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诗句。无论是《静夜思》《春晓》等小学课本里的经典,还是极富想象力的《将进酒》,这些诗一同唤起了观众对中华传统诗词的共同记忆,全方位展示“盛唐气象”。
随着《长安三万里》扑面而来的还有一份家国情怀、悲悯情怀。影片里的诗人们个性迥异、命运多舛,但背后都是对于家国天下、黎民苍生的深沉责任。无论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还是“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都流露着对国家的忧思与报效国家的壮志。
《长安三万里》成功唤醒了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诗情画意基因,其备受好评和广泛赞誉的成功,展现了中华文化的自信和魅力。影片以唐诗为载体,通过名人云集的阵容和令人陶醉的场景,让观众再次领略到了“何以中国”的深厚底蕴和豪迈慷慨。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树高千尺有根,江河万里有源。现代文明都奠基在传统的基础上,没有传统的厚重根基也就不会有现代社会的进步。正是基于中国传统的文化基因和行为方式的影响,当代中国在传统与现实的交融中不断发展。中国社会的发展是不能同中国传统割裂的,“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主体性失落了,那就意味着这个国家的历史中断了,它的民族精神和传统丧失了”[2]。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于赓哲表示:“《长安三万里》是近年来少有的国产动画经典之作,从我专业的角度看,影片对唐代风貌的还原度极高。”《长安诗选》的作者韩潇表示:“这部电影带着大家重温了那些绝美的诗句,讲述李白、高适、杜甫等诗人精彩的人生,还原了一个梦幻大唐,这就是《长安三万里》的魅力所在。”一位古代文学研究者看完影片后激动不已:“最喜欢片中胡姬酒肆那场戏,这完全是为我这样热爱古代文学的人量身定做的,还有就是电影将李白的挣扎展现得特别到位,我非常喜欢这样的处理方式。”
在《长安三万里》的成功背后,我们看到了中国动画产业的潜力和希望。这部电影的视觉效果和叙事手法都达到极高的艺术水平,其背后反映出的是中国动画产业的实力和进步。这也预示着,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动画产业有潜力也有能力在国际大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
从更广泛的视角看,《长安三万里》的热播也与当前全社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密切相关。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在大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长安三万里》带火了李白、杜甫这些耳熟能详的诗人和他们的诗句,还带动了影视作品对具有中华历史底蕴、中华传统文化色彩内容的再创造,带动了教科书式的平面历史一跃成为大众史学广为传播和接受的教育互动。这个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让中国历史上的闪光人物真正走进青年人心中,成为他们热爱和追捧的“超级英雄”。
近年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取材的优秀“国漫”作品越来越多,从《哪吒之魔童降世》《西游记之大圣归来》《风语咒》《大鱼海棠》,到连续剧《中国奇谭》、国风舞蹈《只此青绿》《碇步桥》。《长安三万里》之所以爆火出圈,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诗文化”之美。这个“诗文化”不是单一的诗句“嫁接”“拼凑”,也不是漫无边际的“诗词吟诵”,而是以情景设定为依托、以人物情感为主线,用“诗”的共情引发人的共鸣。
长安三万里,多少诗人风雨中。
《长安三万里》将纪实与想象交融,开启了一场打破时空的“唐代诗友会”。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贺知章、李龟年、张旭……众多风流人物,伴随着脍炙人口的诗句,一一登场。李白、杜甫无疑是两座风格迥异的唐诗高峰。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的结尾部分有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诗在,书在,长安就在。”
长安的繁华气派、梁园的田园风光、扬州的温柔妩媚、塞北的苍凉辽阔,与回响在历史深处的吟诵一起“唤醒”了观众骨子里的文化基因。
策马逐风,共赴万里人生。《长安三万里》瑰丽壮观、上天入地、纵横捭阖,诗歌国度,诗词之美,诗人之心尽在其中,彰显了大唐气韵芳华,还融会了唐代“安史之乱”这一历史事件,在诗词之外,讲述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战争故事。
《长安三万里》这部与唐诗有关的动画电影还引发了一个难得的景象: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在影厅里一起背诵电影里的唐诗。
好了,铺垫太长了,该破题了。片名起自明代陈子龙的诗句:“梦到长安三万里,海风吹断碛西头。”在影片中,“长安”就不仅是地名,它是帝国盛世的标志,更是热血男儿的理想,是建功立业的抱负。
为什么叫“长安三万里”?制片人宋依依道出其中所蕴含的深意:“‘长安’代表的是高适、李白等诗人们心中的理想之地,而‘三万里’是他们与理想之间的距离。”长安,是太白先生追逐理想的地方。
《长安三万里》这部电影让人们直观地感受到了唐代人的朴素自信,以及对个人与时代梦想实现的坚信。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在《长安三万里》中,贯穿千年的诗句,记录了乱世的愁思,也描绘了美好的期待,更为西安赓续了千年文脉。
——题记
一
国风动漫电影《长安三万里》从大唐安史之乱前后,以唐代诗人高适的视角,串起了李白、杜甫、王维等数十位“顶流”的大唐往事,见证高适与李白相遇、相知的一生,铺陈开一幅光辉灿烂的唐代历史文化画卷。
《长安三万里》令观众在“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中穿行大漠边塞,徜徉烟雨江南,在水墨意境与最新光影技术的完美融合里,感受辉煌壮丽的中华诗歌艺术。
“仿佛在千里江山图中上了一堂国学课”,“这是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有些文化已经刻进了我们的DNA”……在诸多的赞美声中,网友的评论“中国文化就是电影最大的底气”获得了超10万个点赞。
《长安三万里》以60年的时间跨度书写了一部大唐史诗。故事以家国情怀为框架,表现了高适和李白之间的友情。其绚丽的动画和特效,让人感觉每一帧画面都可截图保存为一幅美美的国风画,片中出现或涉及的48首诗歌也成为今夏热门的语文背诵篇目。有人初尝“诗词之乐”,发觉不必死记硬背,古诗原来很有意思。还有人感悟“传承之乐”,发觉绵延千百年后,中华文化愈发魅力无穷。
随着《长安三万里》扑面而来的还有一份家国情怀、悲悯情怀。
影片里的诗人们个性迥异、命运多舛,但背后都是对于家国天下、黎民苍生的深沉责任。无论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还是“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都流露着对国家的忧思与报效国家的壮志。
作为国家重大历史题材影片,追光动画“新文化”系列开篇之作——《长安三万里》一直备受关注。《长安三万里》成功唤醒了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诗情画意基因,其备受好评和广泛赞誉的成功,展现了中华文化的自信和魅力。影片以唐诗为载体,通过名人云集的阵容和令人陶醉的场景,让观众们再次领略到了“何以中国”的深厚底蕴和豪迈慷慨。
安史之乱爆发后数年,大唐节度使高适在吐蕃大军攻打西南时,面临着长安城的危局。困守孤城的高适向监军太监回忆起自己与李白的一生往事。该片以168分钟的时长带出璀璨繁华、风云激荡的大唐诗史。
长安三万里,多少诗人风雨中。
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贺知章、李龟年、张旭……众多风流人物,伴随着脍炙人口的诗句,一一登场。《长安三万里》将纪实与想象交融,开启了一场打破时空的“唐代诗友会”。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本片的结尾部分有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诗在,书在,长安就在。”多么自信又自豪,多么执着而又坚定。是的,生命易逝而文明不朽的传承,一直都在。
长安的繁华气派、梁园的田园风光、扬州的温柔妩媚、塞北的苍凉辽阔,与回响在历史深处的吟诵一起“唤醒”了观众骨子里的文化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