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用闻一多先生视角观察葫芦河
作者: 董芬芬“三皇五帝”是古人对中华远古史的认知和总结。古代相传有《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古人以为《三坟》为三皇之书,《五典》为五帝之书。《周礼》说外史“掌三皇五帝之书”。随着兼并战争及周代礼崩乐坏,外史所掌这些图籍散佚。司马迁看到百家所传黄帝之书、《禹本纪》等内容荒诞神怪,以“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而不予采信,它们或为谶纬和后世小说津津乐道,或成了民间传说。近百年来,三皇五帝等古史传说在西方神话学理论下,被看成向壁虚构的东西,甚至连夏代也被视为神话而变成虚无。其实,谶纬、小说和民间传说中关于三皇五帝、大禹等的故事,有些并非虚构,而是渊源有自,把它们置于考古文化的视域下重新考量,隐约能窥见中华远古史的影子,它们都是研究华夏文明起源的珍贵材料。
秦陇大地上关于伏羲、女娲、黄帝、大禹等的传说广为流传,黄河上游泾水、渭水、洮水、夏水流域发现的考古文化,有些正好与这些传说暗自印证。葫芦河是渭水第一大支流,其流经之处属于古成纪,相传是伏羲、女娲的诞生地,而这里正是大地湾一期文化的分布地区。大地湾的彩陶使伏羲“百王之先”有了考古方面的支持。崆峒山下,泾河支流马莲河流域,发现甘肃最早的仰韶文化,子午山东西两边的黄帝冢,也都印证着黄帝生于天水、崛起于崆峒的传说。积石山及大夏水、洮水流域,大禹导河的传说源远流长,这里正是马家窑文化的中心,似乎暗示着马家窑文化与夏族早期文化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大禹兴于西羌”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夸父逐日透露着海岱文化圈东夷集团赢姓族系一支西迁陇右的信息,传说中日落之地“崦嵫”、昧谷也与秦族发祥地望隐约相符。来自东方的秦人,在曾经孕育了伏羲、黄帝文化的地方又一次崛起,“百代都行秦政法”。在华夏文明形成、发展的历史中,秦陇大地承担着心脏般的泵血功能,源源不断把文化的新鲜血液输送到中原和其他地方,华夏文明“孔雀东南飞”的现象在史前就存在了。左宗棠有副对联“积石导流归大海,崆峒倚剑上重霄”,凝练揭示了黄河上游秦陇大地在华夏文明起源方面举足轻重的地位。
——董芬芬(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葫芦河是渭河的第一大支流,她流经的区域古称“成纪”。“成纪”即纲纪始成之意。葫芦河孕育了伏羲、女娲文化。葫芦寓意生生不息,葫芦河是伏羲、女娲文化的母亲河,是华夏文明早期的发祥地。
伏羲名号
在三皇五帝系统中,伏羲多居首位,是三皇中最显赫者。《周易·系辞下》说: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包牺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
伏羲因其仰观俯察、始作八卦被列为华夏帝王世系之首,被视为华夏文明始祖。
伏羲的名号在古代典籍中有不同的写法。“伏”又作庖、包、炮、虙、宓等,“羲”又可作牺、戏、希、仪等,二者又生出好几种组合,有写成伏戏、宓戏、虙牺、虙戏的,也有写成包牺、庖牺、炮牺的。其中宓、虙与伏字通,包、庖与炮字通,而戏、牺与羲字通,这么多名字都是因为上古之音相同或相通造成的。
伏羲名号与远古时代的某些重要进步有关。《汉书·律历志》说:“作罔罟以田渔,取牺牲,故天下号曰炮牺氏。”晋皇甫谧《帝王世纪》:“燧人氏没,庖牺氏代之,继天而王……取牺牲以充庖厨,故号曰庖牺。后世音谬,故或谓之宓牺。”包牺、庖牺,与庖厨、烹饪有关,如果说燧人氏侧重于学会用火烧烤食物的话,那么伏羲氏已能够使用水火蒸煮食物。先民发明了陶器,才能蒸煮食物。伏羲指掌握了制陶技术、能用水火蒸煮食物的时代。制作陶器,是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
伏羲是人名、时代之名,也是氏族之名。在氏族社会,氏族的名字往往来自某个“神通广大”、半人半神的杰出人物,对氏族社会的进步作出巨大贡献,他就成了“箭垛式”人物,伏羲时代、伏羲氏族的许多发明,都集中到了他的身上,他的名字就成了氏族的名字。皇甫谧《帝王世纪》说:
及女娲氏没,次有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浑混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阴康氏、无怀氏、凡十五世,皆袭庖牺之号。
伏羲之号的袭用,未必有如此精确的十五世,但应该比较漫长,横跨渔猎和神农两个时代。伏羲名号之所以响当当,也是伏羲氏族各部落一代代共同拥戴、尊崇、努力的结果。
伏羲生于成纪、雷泽的传说
皇甫谧《帝王世纪》说:
太皞帝庖牺氏,风姓也,母曰华胥。燧人之世,有大人迹,出于雷泽之中,华胥履之,生伏羲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为百王先。
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也说:
太皞包羲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包羲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
二者大同小异。伏羲出生于成纪的说法,源自汉代纬书。罗泌《路史·后纪一》说:“生于仇夷,长于起城。”罗苹注引纬书《遁甲开山图》说:“伏羲生成起,徙治陈仓。起、纪通用。”《黄氏逸书考》所收的《河图稽命徵》说:“华胥于雷泽履大人迹,而生伏羲于成纪。”汉代纬书都说伏羲生于成纪,这不是汉代人的向壁虚构,而是自有渊源。纬书中的材料有些来自周代外史所掌的“三皇五帝之书”,是经远古口耳相传或以图画流传下来的,进入文字时代转换成文字以后,原来的传说已经不完整,意思也被严重歪曲,在后人眼里显得奇诡荒诞,儒家经典不载,正史不予采信,它们后来散佚于民间,或进入纬书,或成了民间传说。它们其实非常有价值,是我们认识中国远古时代的珍贵资料。伏羲的出生,如果没有纬书和民间传说的保存,后人无从知晓。
伏羲的出生地成纪,秦及汉初属陇西郡,后属天水郡。成纪县治历代有变迁,但大致不出葫芦河流域。葫芦河是渭水上游第一大支流,古又名陇水、瓦亭水。《水经注》渭水之“又东过冀县北”曰:
瓦亭水又南迳成纪县东,历长离川,谓之长离水,右与成纪水合,水导源西北当亭川,东流出破石峡,津流遂断,故渎东迳成纪县,故帝太皞庖牺所生之处也。汉以为天水郡县,王莽之阿阳郡治也。
这是汉代及郦道元时代的成纪县,在今甘肃静宁县。唐代的成纪县治所在今甘肃秦安县,北宋时迁至上邽县,即今天水市。这么多地方都曾是成纪县治所,说明它们都处于古成纪区域。古成纪大约包括今天水、秦安、静宁、庄浪等地方,正是葫芦河流经的地方。“成纪”名称因人文始祖伏羲而来,是纲纪始成的意思。天水被誉为“羲皇故里”,天水三阳川渭南镇西部的卦台山,传说是伏羲始画八卦之处,山上至今有伏羲庙。
雷泽,相传是华胥履迹生伏羲的地方。东汉王符《潜夫论·五德志》说:“大人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山海经·海内东经》说:“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在吴西。”吴西,即吴山之西,吴山即汧山,地处雍州。《汉书·地理志》“汧”下注:
吴山在西,古文以为汧山,雍州山。北有蒲谷乡弦中谷,雍州弦蒲薮。汧水出西北,入渭。
吴山即为汧水发源地之古陇山,今名关山,关山之西是庄浪县郑河乡桃木山的朝那湫,传说这就是华胥得孕的雷泽。《史记·封禅书》秦王朝祭祀四大名水中的“湫渊”,即此地的朝那湫。北宋“渭之耕者”于此得战国时秦国的《告大沈厥湫文》石刻,秦王向大沈厥湫之神祷告,祈求神灵佑助秦国战胜楚国。朝那湫在秦人典祀中地位崇高,与此处为伏羲出生地雷泽的传说有关。朝那湫的神圣地位不是秦王朝时才有的,是由来已久。
今甘肃陇南的仇池山一带,自古也有伏羲出生的传说。《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遁甲开山图》说:“仇夷山,四绝孤立,太昊之治,伏羲生处。”仇夷山即今天的仇池山,又名瞿堆、百顷山,“天池大泽”在其西。仇池得名于仇夷山和“天池大泽”,传说这个“天池大泽”就是华胥履大人之迹的雷泽,汉代这里依然还有一大片水域。今礼县南有个镇名为大潭,又叫雷坝,名称似乎暗示着其与远古时代雷泽的渊源。仇池山的主峰名为伏羲崖。
伏羲履迹而生,这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会阶段的反映。履迹而生,除了伏羲,还有周人始祖后稷。《史记·周本纪》说:
姜嫄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悦,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号曰后稷。
伏羲履迹而生,后稷亦履迹而生,事为同例,二者必定有复杂而微妙的渊源关系。几千年间,生活在陇原大地上的先民,在信仰、祭祀等重要仪式方面,延续着共同的传统,讲述着共同的感生故事。
唐司马贞《三皇本纪》说:
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结网罟以教佃渔,故曰宓牺氏。
“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说明伏羲还处于结绳记事的时代,但已经创造出刻画记事的符号,辅助结绳记事。伏羲的“八卦”,“卦”即“挂”,本来是八条悬挂的绳子,专门用来观测风向,记录方位和季节,这也是发明绳索、结绳记事时代的反映。“结网罟以教佃渔”,表明伏羲时代渔猎占据很大比重,而绳索和网罟的发明,极大提高了捕鱼和狩猎的水平,丰富和提高了先民的生活。“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这也是社会婚姻制度的一个飞跃,由血缘婚姻转为对偶婚制。以上这些,与大地湾一期文化的社会特征基本相符。
古成纪、雷泽,即指今天渭水上游的葫芦河流域、西汉水上游,包括秦安、天水、静宁、庄浪、礼县、西和等地,这些地方,正是大地湾一期文化的分布地区。大地湾一期文化的先民主要以渔猎为生,当时人们已经过着定居的生活,学会了制作陶器,脱离树居、穴居的生活,选择在河边台地构建村落,有了圆形半地穴式房屋,也有专门生火的灶坑,用来取暖和烧煮食物。大地湾一期文化的陶器上使用大量的绳纹纹饰,说明当时已有绳索,“作结绳而为网罟”、发明八卦也有了物质基础。陶器上的刻画符号,应该就是最原始的记事书契。在我国所有史前文化中,七千年以前的彩陶不止大地湾文化一家,但大地湾一期的彩陶明显是仰韶文化彩陶的源头,伏羲“继天而王,为百王先”(《汉书·律历志》),被尊为华夏人文始祖,有彩陶文化考古的依据。彩陶文化从大地湾一期,沿着渭水,逐渐向东传播,宝鸡的北首岭、西安的半坡及河南的庙底沟等彩陶文化都是从大地湾早期文化发展而来,这同伏羲的生于成纪、徙治陈仓、葬于南郡等传说吻合。关中、中原、四川、山东等地区的伏羲传说,正是伏羲氏族一代一代繁衍、迁移、发展的结果。
女娲“抟黄土作人”
女娲,《说文》:“娲,古之圣女,化万物者也。”女娲是华夏民族的母亲,是母系氏族社会阶段的代表,那时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女娲就是所有母亲、所有女人的名字。在野蛮蒙昧时代,她的名字意味着温暖和爱,是整个族群凝聚在一起的力量。漫长的母系氏族社会出现过无数杰出的女性,她们凭借卓越的才智,带领先民从野蛮蒙昧时代一步一步走出来,带领先民用各种石器铺就一条通向文明的漫漫长路。她们留下一个共同的名字——女娲。
千千万万女人成就了女娲这个名字,和伏羲并称的女娲只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宋代所编的《太平御览》卷七十八所引《风俗通》说: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絙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絙人也。
黄土造人是以神话方式讲述女娲生育人类的事业。“抟黄土做人”的细节,反映了女娲与黄土高原的关系,泥土塑人的想象与制作陶器有关,这些情节都让人联想到陇东南的大地湾文化。
在葫芦河流域,民间对女娲的祭祀从未停止过。《水经注》渭水之“又东过冀县北”条又曰:
瓦亭水又西南出显亲峡,石宕水注之,水出北山,山上有女娲祠。庖牺之后,有帝女娲焉,与神农为三皇矣。其水南流注瓦亭水。
秦安大地湾文化遗址东边10公里左右处的陇城镇,被尊为“娲皇故里”。
在民间的传说中,伏羲、女娲是兄妹,又是夫妻。《路史·后纪二》注引《风俗通》说:“女娲,伏羲之妹。”唐人所著志怪小说《独异记》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