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关注·打开经典是民俗 | 潜藏在上古神话中的农业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这些类型化的民风民俗不仅仅活在社会生活里,而且落入文学经典得以传播。《尚书》提出了“世变风移”的观念,《礼记》有“
本期关注·打开经典是民俗 | 《郊祀歌》的巫音告诉我们 楚地“信巫鬼,重淫祀”(《汉书·地理志》),以歌乐鼓舞祭祀诸神的巫风盛行;“民神杂糅”“家为巫史”的习俗在“绝地天通”后依然绵延不绝。高祖刘邦由楚而兼有天下,王者功成,制礼作乐自然书楚语,作楚声,带楚
本期关注·打开经典是民俗 | 上巳节的繁盛与隐退 上巳节是中华民族上古至中古时期的一个重要节日,与寒食节、清明节一起组成了亮丽的民俗风景。早在先秦时期,《周礼》中就有关于祓除的记载。《诗经·溱洧》中也有关于郑国风俗的记载,人们在三月上巳齐聚水边,祛除
本期关注·打开经典是民俗 | 那些走进刘禹锡诗歌的民俗 华夏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点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贯穿于民族发展的过程,完整赓续并代代相传。《管子·正世》即有“古之欲正世调天下者,必先观国政,
评论 | 向志柱对古代小说研究的另辟蹊径 中国古代小说以其数量和所取得的成就而观,可谓浩如烟海,灿若星辰,而古代小说研究所收获的丰硕成果,亦可谓洋洋大观。然而,在高密度和全方位的关注下,中国古代小说研究意欲推陈出新,实非易事,虽有新资料、新方
评论 | 看俞兆平这位鲁迅研究的“独行客” 近期,年近八旬的俞兆平先生向学界呈上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哲学的鲁迅》一书。全书40万字,分鲁迅与严复、鲁迅与卢梭、鲁迅与尼采、鲁迅与马克思主义、鲁迅与《阿Q正传》等5辑。单从各辑之名,就可看出他于鲁
书人茶座 | 母亲的床与李白的“床” 近日看到一本怀念妈妈的随笔集,以李白《静夜思》中的一句诗“床前明月光”作题目,颇有诗意。此处的“床”,指卧具,即母亲的病床。这是否符合李白诗的原义呢?释“床”床,古作“牀”。《说文解字》:“安身之坐也
怀念·追忆苏连硕先生 | 他说浩然的作品比《静静的顿河》强 2023年1月9日,时隔三年,我从海外回到了京东运河畔的故乡香河。回到家唯一的任务就是给83岁的老父亲变着花样地做菜。疫情刚过,县城除去菜站、鱼店、熟食店人影稀疏外,大街上寒风瑟瑟萧萧条条的,仍没有恢
怀念·追忆苏连硕先生 | 县委书记朗诵他的“老乡胜过亲爹妈” 去年九月份,天津市宝坻区作协主席霍君打电话给我,说,“渠阳文苑”的“作家访谈”栏目该策划一期新的稿子了。当时,区作家协会公众号“渠阳文苑”名下的“作家访谈”栏目刚设立时间不长,仅刊登了专访著名军旅作家
文化地理·穿过“传说”看华夏 | 反用闻一多先生视角观察葫芦河 “三皇五帝”是古人对中华远古史的认知和总结。古代相传有《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古人以为《三坟》为三皇之书,《五典》为五帝之书。《周礼》说外史“掌三皇五帝之书”。随着兼并战争及周代礼崩乐坏,外
文化地理·穿过“传说”看华夏 | 夸父追日故事史影追踪 20世纪90年代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秦公陵园的面世,揭开了秦史、秦文化研究的新篇章。原属海岱文化圈东夷集团嬴姓族系的一支西迁陇右,在汉渭文化圈内建立了嬴秦方国,经过世代相继的奋发经营,成为雄踞西方的强势诸
文化地理·穿过“传说”看华夏 | 大禹治水背后的马家窑 大禹在我国的古史传说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所代表的夏族部落发祥于今天甘肃临夏一带。此后,为缓解环境变迁所带来的压力,夏人开始背井离乡,寻找新的栖息之地。其中一部分夏人沿着黄河东下,不断迁居壮大,最
文化地理·穿过“传说”看华夏 | 黄帝的传说与仰韶文化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其所代表的黄帝部族发祥于甘肃东部,为谋求进一步发展,黄帝率领部族向气候温暖、土地肥沃的黄河中下游平原迁移,在其迁移和发展的过程中,黄帝部族打败其他部族,融合多部族形成了华夏族
推介 | 这一百个故事与工业遗产的中国方案 关注韩晗博士的工业遗产研究,始于他发表的一篇论文《红色工业遗产论纲》,在该篇文章中他首次提出红色工业遗产这一概念,提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不只是单纯的文化遗产改造更新,应作为先进文化的载体有序地传承下去的
推介 | 追寻三个张光年 作为《黄河大合唱》的作者,且长期担任中国作家协会主要领导的张光年,何以被称作“文学史上的失踪者”呢?其实,只要翻一翻近30年来通行的现代文学史、当代文学史教材就可以知道这绝非危言耸听了。唐弢版的《现代
文化视点 | 京剧不能守不住正 如果说京剧,我能说几句但可能失之偏颇。因为我既不是从事京剧专业的,也不是研究京剧理论的,更不是搞京剧评论的,充其量就是一个爱看爱听京剧的极普通的北京观众。我之所以觉得自己还有点“资本”对京剧说几句真话
序与跋 | 虽然讲故事的年代已渐渐远去 像我这样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初皖西乡下的一代人,与前辈们一样,小时候是没有机会读到作家创作的童话的;然而自小就受到口头民间故事的熏陶,可以说民间故事是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五四”以降,有的学者也把民间
序与跋 | 程继龙与一位隐没诗人的再发现 朱英诞的诗名对广大文学爱好者都是陌生的。许多从中文系毕业的学生,在大学期间几乎也没有听说过现代诗人朱英诞的名字。然而,他在20世纪30年代初登诗坛,其诗艺才华就受到了林庚、废名的赏识,后来被推荐到北京
随笔札记 | 《瓦尔登湖》“不好攻” 如果将经典阅读叫作“攻书”的话,《瓦尔登湖》无疑是一部不太好“攻”的名著,难怪微博调查“说说你死活读不下去的作品”,它高票名列前十,排行第五,看来“不好攻”并非浪得虚名。我“攻”过《史记》《鲁迅全集》
往事故实 | 三个人与中国现代诗歌三十年 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只有短短几十年,却涌现出了众多的名家名篇。胡适的开拓之功从古奥刻板的格律诗到自由书写的现代白话诗,文人想要实现“我口写我手”的转变显然是有相当难度的。首先需要重新构建一种有别于文
校园悦读 | 重读朱光潜三部书信体著作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一生笔耕不辍,写下了大量的美学论著。而在他的全部著作中,《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美》《谈修养》这三部都可以算作专门写给青年的书信体著作。所以,朱光潜可以说是特别喜欢给青年写信的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