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 青春意气与唐人生活 唐代是一个诗歌的国度,盛唐时期则可谓诗歌的巅峰。在这一时期中,出现了一批力能扛鼎的大诗人,诸如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王昌龄等,都以其诗歌成就雄视一代,由此形成昂扬向上的盛唐之音或盛唐气
往事故实 | 旧书是有故事的 书可以有多种分法,但有一种最简单,那就是全世界的书都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新书,一是旧书,虽然所有的新书最后还是会变成旧书,但这一分类仍然有效,因为在当下,一般人所说的买书,其实多指前者,淘旧书毕竟还是一
推介 | 心理健康教育功在千秋利在当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部等部委先后颁布了多项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政策、文件,这着力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中国人民大学俞国良教授作为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一员,早在2002年,他
文化地理 | 鲁迅在北京中轴线留下了哪些足迹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建元,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成立,蔡元培任教育总长。由当时在教育部工作的好友许寿裳向蔡元培举荐,2月中旬,鲁迅即到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担任了部员。由于
文化思考 | 话说北京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庆祝之余,很快归于正常的秩序。淡定中国的北京,不自矜,因为这个称号名至是归,不至于喜出望外。这背后,是十几年来北京市的努力,修建拆迁整修,多少工程的努力,换来了整洁美丽,换来历史遗
书人志 | 一代语言学家方光焘 方光焘先生去世前曾对学生如是评价自己:我可不是栖霞山高大的枫树。我反复想过了,我不过是一丛红花草,就是书上叫紫云英的,它长出小小的绿叶,开出小小的红花,就为了让农民在它最茂盛的时候,把它翻到泥土里充当
对谈 | 谈笑有鸿儒 往来皆巨星 真正的专家无须多言,只靠一部又一部的专著说话。长期从事张伯驹研究的张恩岭,就是这样一位专家。近10年来,《张伯驹传》《张伯驹十五讲》《张伯驹词传》《张伯驹词说》《张伯驹联语与诗钟集注》等一系列的专著,
对谈 | 对真实与艺术的执着追求 2013年6月25日,人民日报在“新书架”栏目,以首条位置报道了《张伯驹传》由花城出版社出版的消息,并特别指出,本书是张伯驹家乡人撰写的关于他的一部传记,作者以严谨态度记述张伯驹的生平,对历史资料做了
中华诗教 | 我的诗词中之杜甫 《杜甫研究·创刊号》出刊在即,杜甫研究会来函邀稿,仓促间无以报命,因录旧日诗词中有关杜甫之作计六题十五首,聊表祝贺之意。一、《鹧鸪天》一首1943年作叶已惊霜别故枝。垂杨老去尚余丝。一江秋水蘋开晚,几
中华诗教 | 诗以何教:叶嘉莹先生说诗的越古与启今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从《诗经》、楚辞到汉魏六朝诗歌,从唐宋诗词到元明清诗歌,优秀的古典诗词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诗教”传统源远流长,生生不息。诗,能够带给人们什么?或者说人们能够从诗中获得什么?这应
书边随笔 | 小说的社会形态之一 荣耀与耻辱在现实里,一个为人类的罪过感到羞耻的作家,才是一个真正的作家:他不分享人类的荣耀,而是分担耻辱。在20世纪,存在主义发现了人类社会生存的荒诞性和非理性,弗洛伊德发现了人的潜意识的存在,荣格发
钩沉趣考 | 被林语堂误解的古人伤逝描写 在众多的苏东坡传记中,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是一部经典之作,一版再版,畅行不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光环的祛魅,质疑的声音也不断出现。林语堂对某些史料的解读,也确有稍嫌牵强和偏颇的一面,比如推断苏轼与其堂
古典新读 | 从狂禅中走出的侠僧 《水浒传》的流传过程中,有关鲁智深形象的阐释是非常有趣的现象。壹以影响最大的两种评点——李卓吾的“容与堂本”和金圣叹的“五才子书”来看,二人的理解实有相当大的差异。李卓吾的代表性评语是:此回文字分明是
艺术生活 | “骄子”“宠儿”的前世今生 题画诗,顾名思义是为画而题的诗,人称文化之瑰宝、中华之国粹。题画诗这枝艺苑的奇葩,从诞生那天起,就是诗与书画相融的艺术品。如果把它比作音乐,则是诗与书、画的三重奏。这首特制的乐曲,既有诗的意蕴、书的律
评论 | 比较文学视域下语文学的传统与未来 《语文学与中国比较文学》是由南开大学教授郝岚与天津师范大学讲师王晓燕主编的论文集。该书收录的文章来源于郝岚设计的一系列以“语文学”为主题的学术活动与组稿专栏,代表着中国当代不同背景、不同领域、不同语种
学术社会 | 儒家礼学与现代社会 “礼”是东亚文化的传统,体现在重视人际往来的礼节,重视上下关系的区别,讲求约束和规范,是东亚现代性中的传统因素。这些因素不仅含有有利于现代化的工具功能,而且有一种使东亚人民自觉妥适的文化氛围,构成了东
学术社会 | 诗性文化与诗性智慧的集中体现 中国是一个诗性的国度,中华民族是一个诗性的民族。与西方民族相比,中国人深层的思维方式和表述方式具有诗性的气质与禀性,由此形成了中国美学特殊的价值内涵和人文智慧。也正是由于这种诗性智慧的存在,铸造了中华
书人故事 | 马识途给我的一封信 去年腊月初三,马识途迎来了他的110岁生日。这位1915年出生的天寿老人以他传奇的人生经历和漫长的创作生涯一时成为岁末年初媒体报道的热点,我在成都的朋友艾莲也在朋友圈上展示马老写给他们社科院文学所同事
随笔札记 | 苏轼词的时空表现艺术 言及苏词在词史上的独特贡献,研究者大多从题材的开拓用力,其实仍然没有摆脱古人以诗为词的言说藩篱,而对于东坡词的艺术个性,由于大多从习惯的分析方法入手,故关于东坡词真正区别于前人的独创价值揭橥并不深入。
随笔札记 | 作品就是作者 提起作品,每个喜欢读书和爱好写作者无不知晓:是通过作者的创作活动产生的属于文学、艺术或者科学领域内的具有独创性并能以一定形式表现的智力成果。然而,我这里说的作品,则专指文学作品,“是指通过对生活、社会
书人茶座 | 追梦路上书作马 我的起点很低,出生在山村,毕业于师专,但我相信,人类是因为梦想而伟大,所以,我一直在追梦的路上。我追求的并非个人财富与享受,我是一个读书人,我以书为马,一路风尘,去追寻一个书生报国的梦。1995年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