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半岛初体验
作者: 阿兹猫
极地,寒冷?挑战?或者……梦想?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极地旅行是旅行的最高境界,两极是这个星球上最难到达的地方,只有当看够了别处的风景,才会想到要完成的夙愿。作为一个历经十一年,二十余次赴南北极拍摄的70后女摄影师,我的足迹从亚南极(马尔维纳斯群岛,南乔治亚岛、南设得兰群岛以及新西兰亚南极岛屿)到南极半岛,再到东南极罗斯海,将极地绝尘的宁静,旷世的悠远,以及生灵的优美,一同封存在影像中带回来。
在开始这篇文章之前,我闭上眼,回想南极留给我最深的印象,应该是她的清澈与纯净吧,让我知道了地球本来的样子。时针拨回2012年11月,我第一次作为挪威商业极地探险船“前进号”(FRAM)的特约摄影师初访南极半岛,走进阿蒙森、斯科特、沙克尔顿等南极探险先驱亲历的世界,尽管人类文明的印迹已经遍布我们这个星球的绝大多数地区,但千百年来,南极洲从未改变过!
向极地进发
作为一个常年“在路上”的摄影师,早已习惯了旅途的各种艰辛。更不要说前往南极,这个世界上最神秘遥远的白色大陆。虽然只是一个小插曲,相信许多年后,我还是会记住这个特殊的时刻:2012年11月21日,那一天,我正穿越德雷克海峡(Drake Passage)著名的风暴带前往南极半岛。窗外巨浪滔天,我独自躺在船舱里,忍受着体内五脏六腑的搅动,内心只有一个想法:“再也不要来了”。
“魔鬼海峡”这个“时间隧道”带我回到百年前。1914年初,英国探险家沙克尔顿在《泰晤士报》上刊登了一则招聘启事:“赴南极探险,薪酬微薄,需在极度苦寒、危机四伏且数月不见天日的地段工作。不保证安全返航,如若申请成功,唯一可获得的只有荣誉。”南极,昔日探险家们的乐园,这个亘古长眠的世界,一面向世人裸呈着自己冰肌玉骨、绝世无双的美丽,一面以其层层冰嶂、酷冷奇寒的肃杀之气,凛然回绝了人类无数次好奇的拜访。直到一个世纪之前,经过阿蒙森、斯科特和沙克尔顿等人的伟大探险后,南极那层神秘的面纱才被慢慢掀开。
探险家们肯定不会料到,一百年后,更多的普通人踏上了这片净土,并非探险,而是旅行。极地,地球上最为蛮荒的地带之一,这种闭塞终于成了过去时。现代又舒适的商业极地邮轮将更多的普通人,而非科学家和探险者,带进这片远离尘世的大陆。我登上了挪威海达路德邮轮公司的“前进号”,而我四个月前刚刚乘坐这艘专为极地量身打造的探险邮轮前往北极斯瓦尔巴德群岛旅行。
然而和北极不同,南极真的太远了。飞行三十多个小时,来到距离中国最遥远的国家——阿根廷,却在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赶上大罢工,航空公司停运,不得不在此多逗留了一天,这种不可抗力的事情谁都没有办法。第三天凌晨前往阿根廷最南端火地岛首府乌斯怀亚的包机终于起飞,下飞机后直接赶往码头,为了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上船不久便起航了。
“赴南极探险,薪酬微薄,需在极度苦寒、危机四伏且数月不见天日的地段工作。不保证安全返航,如若申请成功,唯一可获得的只有荣誉。”
——1914年初,英国探险家沙克尔顿在《泰晤士报》上刊登了这样一则招聘启事
还沉浸在兴奋中的人们很快便发现,船已悄然驶入了德雷克海峡。那时我正在四层客厅里和新结识的团友们轻松聊天,感觉船身开始摇晃起来,便回到房间躺下。之前有过晕船的经历,为此我做了充分准备,耳贴,晕船药,然而似乎没有作用,难受依旧,索性连晚饭都省了。睡了大半夜,精神稍好一些,便勉强挣扎着爬起来洗漱,顺便看了一眼窗外,那景象终生难忘:墨灰色的大海翻滚着巨浪,像一个暴戾的海盗,把整个海域搅动得像一锅不断沸腾的开水。即便像“前进号”这样的万吨巨轮,也被震颤得犹如一片树叶。一阵恶心,赶忙躺下,任凭身体随着床有节奏地摇晃着,仿佛回到婴儿时期的摇篮,昏昏睡去。


或许是晃晕了,一觉睡到第二天上午,起来看着镜中的自己脸色苍白,去餐厅里喝了点粥,又到甲板上透了口新鲜空气,这才缓过来些。南极啊南极,还未识得真面目便给大家一个下马威。想起中国科考队员那个关于过西风带的“十字歌”:一言不发,二目无神,三餐不吃,四肢无力,五脏翻腾,六神无主,七上八下,久(九)卧不起,十分难受。实在贴切得很。
上船的第三天早上,“前进号”已顺利通过西风带。我从梦中醒来,感觉一切都风平浪静了。拉开窗帘,顿时惊呆了,雪山!窗外白雪皑皑的雪山连绵不绝,深蓝色的海面上点点浮冰,暴风狂浪早已无影无踪,好像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似的。我的晕船症状也奇迹般消失了,拿起相机,穿上冲锋衣,冲到甲板上,外面的风很大,但气温不算低,估计在零度上下。我们驶入了一个群山环抱的港湾,空气异常清澈透明,阳光毫无遮拦地倾泻下来,雪山和浮冰晶莹闪烁着,所有人都被眼前的美景惊呆了,从这一天开始我们正式进入了南极大陆边缘的南设得兰群岛海域。
德雷克海峡的到访者
这条被称作“南极半岛经典”的航线,船方每天会安排一到两次乘坐冲锋艇登陆。这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人类居住过的大陆,仅剩的“伊甸园”,让我感到一种不真实,因为我们来自的那个“文明世界”已经被人类改造得看不出本来面目,一切在文明社会中所建立的秩序和等级,此刻都被皑皑白雪所淡化。
回想百年之中,探险者带着各种目的和欲望,试图接近地球最南端的这方冷酷仙境,而我们却可以如此轻而易举地抵达,不能不说是幸运。短短11天的南极半岛弥足珍贵的初体验,点燃了我对地球这块最孤寂荒凉之地更大的好奇,“重返南极”的想法,一直在脑海里萦绕,德雷克海峡再大的风浪也阻止不了我对这块白色大陆的向往。于是在之后的12年间,我12次重返南极,这片白色大陆成为这个星球上我最留恋的地方。
一言不发,二目无神,三餐不吃,四肢无力,五脏翻腾,六神无主,七上八下,久(九)卧不起,十分难受。
——中国科考队员关于过西风带的“十字歌”

南极到底在哪里?什么地方才算南极?关于“南极”有一个定义:地理学概念上的南极指南极圈即南纬66°33’纬线以南的区域。南极圈是天文学上从两极所受太阳光线角度来确定南极地区永久界限的一种方法,也是南温带和南寒带的界限。然而,1959年的《南极条约》把南纬60°以南的区域定义为条约所适用的范围,即《南极条约》所保护的地方,包括南极洲和南大洋范围内的大陆、岛屿、海洋、冰架等等。所以人们就把这个区域定义为南极区域,但是从地理学概念上切勿混淆。我在文章中提到的南极通常指大南极的范畴。
德雷克海峡作为世界上最宽的海峡,位于南美南端与南设得兰群岛之间,紧邻智利和阿根廷两国,是大西洋和太平洋在南部相通的重要海峡,也是南美洲和南极洲的分界。这条从南美洲进入南极洲的最近海路是众多国家赴南极科考的必经之路。
德雷克海峡长300公里,宽900—950公里,平均水深3400米,最深处5248米。表层水温自北部的6℃到南部的-1℃,在南纬60°温度发生显著变化,这个地区叫作“南极辐合带”,副极地表层水和更冷的南极表层水以此为界,海水盐度和含氧量均从南向北递增。这一区域的浮游生物相当丰富,南部盛产磷虾。

由于地处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交汇点,峡内海水从太平洋流入大西洋,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南极环流的组成部分。由于受极地旋风的影响,东风环流和西风环流在此汇合,加之南半球高纬度,聚集了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飓风狂浪,有时浪高可达一二十米。历史上曾让无数船只倾覆海底,让它赢得“魔鬼海峡”的恶名。从南极大陆滑落下来的冰山,也常常漂浮在海峡中,给航行带来困难。
16世纪初,西班牙殖民者占领了南美大陆,为了切断其他西方国家与亚洲和美洲的贸易,他们封锁了航路。英国人弗朗西斯·德雷克(Francis Drake)的贩奴船受到西班牙殖民者的攻击后,德雷克侥幸逃脱,为了报复,专门在海上抢劫西班牙商船。1577年,德雷克在躲避西班牙军舰追捕时,无意间发现了德雷克海峡。这一发现,为英国找到了一条不需要经过麦哲伦海峡进入太平洋的新航道。从此,该海峡就以德雷克的名字命名。实际上第一次通过这一海峡的是1615年由荷兰人斯科顿(Willem Schouten)率领的佛兰芒探险队。在1914年巴拿马运河通航以前,德雷克海峡是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重要海上通道之一,对19—20世纪初的贸易发挥过重要作用。
(责编:昭阳)

陈婷(阿兹猫),游历八十余国的环球旅行家,人文地理摄影师,旅行作家,著有旅行随笔《婷,在荷兰》《零度南极》《秘境寻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