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文学生态的意义

作者: 李英姿

《庄河记忆》创刊10周年了。作为一份地方性的文学内刊,历经艰难却一路向阳,挺拔而有生气,日益成为当地文化的一张名片。立足家乡大地,真诚开门办刊,既是大众“自足”写作的文学生活平台,又是庄河地方与外界情感联系的桥梁,由此形成了良性循环的文学生态。观察《庄河记忆》的10年之为,或许能摄取到新时代中国当代文学的“基层”(张未民:《文学的“基层”》,《文艺报》2018年5月16日)成长的实践面影。

一、《庄河记忆》是怎样激活一方文学生态的

《庄河记忆》化蝶于文学梦想。

2009年,现任庄河市作家协会主席的周美华,在接待媒体采访庄河老街时,她内心“对文学未曾熄灭的情感”再次奔涌,她想以“文”托梦,给那些对老家庄河“怀旧的情愫、传统的温厚和人文关怀”的文学想象,提供一方落脚乡土的文学空间[ 周美华:《写给“记忆”的话》,《庄河记忆》2012第1期(创刊号)]。她的“文学心”如同一朵待放的花朵,很快得到身边几位同乡文友的共同培育,他们组成同仁团队,携手踏上了漫长的创业之路。从2009年到2012年,他们用了3年时间考察、思考,最后决定自办文学刊物《庄河记忆》,让更多爱家乡、建家乡的庄河本地作者拥有文学生命飞跃的台阶。显然,周美华把个体写作的情感和梦想有效植入公共服务平台,“记忆家乡”的情感定位,让周美华和同仁的文学行动满足了庄河作者的共同心愿:文学写作只关乎热爱和倾诉,“家乡”刊物就是承载文心乡情的精神“方舟” 。

2012年《庄河记忆》杂志正式出版,开始对外交流,杂志也进入价值验证阶段。这可是从0到1的创业阶段,主编周美华自称是文化的“拾荒者”(庄河电视台:《铭刻在庄河大地上的庄河记忆》,《庄河纪录》 https://v.youku.com),她个人出资办刊,牵手同仁,从头做起,硬是把爱好当成了公益事业。当地各级主管部门都及时给予热情指导和支持,杂志也成为庄河市委宣传部推荐刊物。2015年7月17日,大连市委宣传部授牌《庄河记忆》“大连作家森林·红崖谷”,成为2014年10月11日创建的“大连作家森林”新型公共学习平台“一林多谷”成员之一,《庄河记忆》步入追求社会效益增值阶段。

《庄河记忆》活在基层,办在基层。其独特的求生策略在于:第一,以挖掘整理传承庄河历史文化为办刊主旨,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文学生态,那些参与书写庄河日常文化生活和打捞庄河人文历史的作者也是“社区文学生活空间”的创建者、传播者;第二,以深耕“土文化”和“乡文化”为原创资源,突出“接地气”的写作特质,无论身份,大力挖掘、发现与鼓励推荐本土文学作者;第三,杂志将乡里乡亲的情感诉求直接送到本地各级文化管理部门以及全国部分同乡和作家朋友。一片真诚,一分收获,《庄河记忆》获得的信任、赞赏、喜爱和尊敬之情逐年升高。

凭着这种高度的品牌辨识度,《庄河记忆》将个性创意、交流平台、作家队伍、原创作品、文史资源、友情推荐、学科交流、传播媒介等资源,全力置于庄河文学生态中。对这个文学情感空间的建设,《庄河记忆》强调三个精神特质:一,公益性。创办开放学习平台,与全国文坛保持“同心性”,满足业余写作者追求平等尊重的内心感受,如请作家、艺术家与百姓面对面,提升素养,促进学习交流,共建共享文化资源,滋养地方文学生态有序生长。二,民间性。刊物由民间个人自愿出资,以文化企业持牌,自主联动人文、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媒体、文化产业机构等文学生产资源,经各级主管部门把舵,通过写作“体验”打通作者与生活、读者、市场、行业之间的壁垒,营造适合基层文学爱好者成长的文学生活空间。三,认知性。鼓励大众对庄河地方历史文化知识的挖掘整理、学习和传播转化,多途径培养提升庄河记忆写作者树立为本土写作的文化自信心,从中获得人生价值感和幸福感。这些共识,构成了记忆写作文学生态的内生力和传播力。

《庄河记忆》把“用户导向”思维贯穿于“情感诉求”中。在塑造庄河文化符号、形象、价值观基础上,创新夯实为文学爱好者“按需”服务的功能,编务管理和每期导刊设计,也请庄河作者(读者)参与共议。因了尊重,写作者的艺术创造、生命情感与普通人群生活情趣,都赋能给了《庄河记忆》杂志,文学生态也就此有了鲜活的样貌:

自创“展示平台”——以季刊《庄河记忆》发表本土作者原创作品为动态展示平台,每期杂志刊登的作品85%以上为本土作者原创作品;开设庄河籍各级作协会员的作品陈列式展台,一动一静的展示为庄河作者树立了精神标度。

创建文艺家与市民常态互动机制。举办文史开放讲坛、文艺主题沙龙,每年请本地和全国各地的著名作家、文化学者、文艺评论家来庄河讲学,孙惠芬、周立民、叶广岑、高满堂、李小江、张本义等多位文化艺术家与本地文学爱好者面对面交流、辅导,现场听课中年龄最小的只十几岁,最大的95岁;召开“《庄河记忆》作品研讨会”,由作家、编辑家结合具体作家作品进行现场讲评;召开年度“《庄河记忆》座谈会”,邀请党政主管部门领导与作者、读者面对面恳谈,倾听杂志传播效果和改进意见。

组织开展特色活动,加强国内知名作家和本土作者、读者沟通交流。每年不定期推出庄河籍著名作家孙惠芬文艺精品分享会、作家新书发布会;开辟“精彩阅读”,邀约、刊登老藤、孙惠芬、周立民等著名作家、评论家的精彩之作。此外“非遗田野采风”“口述历史采录”“庄河人文景观撷英”等特色活动,提升了对地域文化资源的管理和认知度。

建设资源人才基地,积累文化传承力量。“庄河市中小学生写作培训基地”“辽宁省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辅导与传承基地”“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传承中心” “庄河民间文化保护整理工程基地”“辽宁省作家协会创作基地”等与《庄河记忆》结盟牵手,一边培养人才深耕地域文化土壤,一边“引进来”“借船出海”,为本土创作“走出去”开辟更宽平台。

刊物、平台、活动、机制、风格、资源、作者、传播、理念等文学生态的主要元素,在《庄河记忆》情感增值体系中充满生命活力,适应并满足了本土文学爱好者捕捉写作素材、激发创作灵感、开阔交流视野、评点修改原作、刊登传播等需要,庄河文学的新老作者在这片文学田地里成长壮大。

有一组数字,反映了庄河文学生态的发展现状:2012年到2022年,十年间,《庄河记忆》出版40期,共计刊发610万字,收原创稿件2000余篇,正式发表1700余篇;拥有本土作者50余人,年龄最大的作者95岁(2019年去世),最小的13岁,他们身份各异,有工人、退役军人、农民、公务员、干部、教师、学生、科技工作者、进城务工农民、医生、商人、非遗传承人等,遍布庄河市各个领域。几年来,由《庄河记忆》编辑部及庄河写作培训基地向省、部国家级报刊推荐庄河作者的原创小说、散文等20余篇,其中发表于《小说月报》1篇、《长江文艺》1篇、《小说选刊》1篇、《鸭绿江》2篇、《海燕》15篇;举办庄河中学生作文竞赛2期,选出优秀征文400多篇,出版《庄河中学生文集》;分期分批为本土作者出版《杨传才戏剧集》、《普希金诗集》(王明智译)、《庄河油画书——情境北纬39度》、《庄河老街——手绘明信片》、《孙志非文集》;自办《庄河记忆》微信公众号,发表优质原创文章700多篇;组织参加田野采风近千次、行程100余万公里,实地考察现场1000余次;发表书画摄影篆刻等作品3000余幅(帧)等。

作者相互鼓励尊重、地域文化滋养、各级党委政府信任支持、注重原创作品打磨,显现出《庄河记忆》文学生态核心价值。

二、“情感总和”是怎样调动文学生态内生能量的

《庄河记忆》多年的创作实践,似是走了一条与传统的纯文学概念有所“疏离”的探索之路,用主编周美华的话说,是“去中心化”,去完成“拾荒”地方文化的“结”(庄河电视台:《文学创作及〈庄河记忆〉编辑部的那些事》,《庄河纪录》https://v.youku.com)。这个“结”指的就是那份来自“土乡文化”生命情绪的对外表达。

阅读《庄河记忆》,感觉是由外在的繁杂走进单纯的生命空间,故事讲述不再与具体事件本身纠缠在一起,而是将那些零散的、碎小的事件,装进《庄河记忆》的展台,形成文史交融的独特场域,如同历史散留下的粒粒种子,活在现实的记忆土壤,又汇入庄河人文历史长河,实现着自我指称。

回溯这一别致的写作追求,且能生成一种生态样貌,首先要归于庄河文化的内力积蓄。著名学者周立民说:“庄河文化不属于那种典型文化……并不等于我们没有文化”(周立民:《地方文献价值与写作》,《庄河记忆》2015年第2期),多期《庄河记忆》都向人们展示“庄河以东河海文化为主基调”“一路走来”的庄河乡贤耕耘的身影:英那河畔集文学经史学家于一身的多隆阿(满姓舒穆录氏,后更姓为孙)、石咀河畔“北直廉吏第一”的李秉衡、青堆子湾区许文运为代表的“浒东诗派”、走向国内的现代诗人李满红等。《庄河记忆》还从赓续的视角,数典新时期以来庄河文学当代发展史:有庄河文化馆、文联与《海燕》杂志联合下基层,通过举办讲座、点评会、笔会、改稿会等“群文体制”( 石岸书:《新时期文学在基层——兼论中国当代文学史在基层》,《文学评论》2021年第3期)下的资源积累,1991年,《海燕》推出了庄河文学专号;又有20世纪80年代倍受关注的庄河女作家群、民间文学社团“海浪花诗社”“黄海文学社”“乡韵文学社”对地方文学生态的孕育;还有自办的“海浪花”“香韵文学报”“红崖”“庄河群众文艺”“冰峪”“庄河报”,直至“庄河记忆”,办刊已经成为庄河文学界的传统,等等[ 周美华:《一路走来》,《庄河记忆》(文学专号)2021年第1期]。显而易见, 庄河的这些文学现象和庄河群体性作家队伍都成为《庄河记忆》杂志创办发展的物质和精神上的营养。几代庄河作家的示范,形成了庄河文学生态对内部交互激励求成长、对外部交互流动求突破的生存观。在我看来,庄河作家对地域文化母库的眷恋和“痴迷”,是一种“情感诉求”取向,一种价值趋同,更是一种文化守成。

这种文化守成通过《庄河记忆》写作,极大地丰富了庄河文学生态内在的精神空间:

静动结合——以讲述中的人物生命事件营造一种情绪和心情,引人入胜,激发共鸣,从文化记忆中得到身份的认同;内外结合——讲述庄河人或家庭在历史变迁中各自命运的选择,显现出对地域文化精神的延续性和传承性;直接、间接结合——对记忆嵌入历史的书写多是采用直接书写事件过程,间接书写地方风物的变化,在历史与现实交融的时空回响中重在表达生命的价值观;理情结合——所设栏目看上去好像是一个人信手拈来地写画,但从松散的文本结构中,始终能看到庄河的“我”在时代脉络上的个体生命轨迹;时空结合——疏淡的哀伤情绪烘托出文本阅读的情感想象空间,增强读者对特定历史时空的深度体验;外观、实存结合——为庄河地域文化精神寻魂、找脉、存像,渴望为立足田野的写作赢得尊重,是经历不同的写作者执拗的情感追求。

作者是文学生态系统中最核心的要素。《庄记忆忆》拥有一支代际完整的本土作家队伍。从发表作品情况来看,新世纪以来,本地代表性作者年龄分布从20世纪20年代,一直连续到20世纪的30、40、50、60、70、80、90年代和新世纪00后;写作涵盖了文学各种体裁,有长篇小说、短篇小说、儿童文学、神话、纪实文学、报告文学、散文、诗歌(含古体诗词)、口述史、戏剧、电视剧、纪录片、歌曲、文艺评论、民间文学,以及摄影、绘画、书法、非遗作品与文学互动等等。不同代际的作者都用不同风格的写作记忆着庄河的“体感”。

从原创作品取向上看,以庄河地域文史资料为素材,经写作者个人辨识和提炼,从内容故事表达到外部气质呈现,从碎片化文化记忆到现实身份认同,都是在“自我塑造”中树立庄河文化形象,都是在叙说“我”和“我们”与这片土地的血脉关系。虽选取的体裁题材视角写法各有不同,但表达了“我”“有话要与人说”[ 周美华:《写给“记忆”的话》,《庄河记忆》,2012第1期(创刊号)]的主体情感。

从原创内容结构的设置上看,《庄河记忆》共设16个栏目:“文化回眸”着重寻找乡贤雅士,数典文脉;“岁月口述”着重讲述个人命运,考证山水;“本土原创”着重本土原创,记忆体验和想象;“精彩阅读”特约名家名作,与外界呼应;“稽古察今”对历史文献与“人文回眸”互文;“庄庄有河”记地理人文图景;“游子故园”着重域外思乡抒怀;“客居手记”记他者视角下的民俗风情;“远乡来风”多指某时段曾在庄河生活过的人所写的文字;“文史撷零”记述庄河机构行业改革变迁;“民间拾萃”重塑民间技艺;“青山踏遍”集粹田野采风;“乡土滋味”记录家乡饮食风俗。这些原生态、纪实性写作文本,沉淀出庄河地域的文化符号、流动的庄河人文精神风貌以及对庄河人的生命考量。

上一篇: 英雄
下一篇: 不曾认识的故乡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