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绣坊来了位扶贫书记
作者: 佟丽霞不速之客
2018年1月,盛京满绣坊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推开绣春秋满绣坊的门,刘胜伟自报家门,说自己是辽宁省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失业保险部副部长,现任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招束沟镇拉各拉村驻村工作队队长兼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因为一个极特殊的机缘,和满绣坊的陈雪莲老师有了一面之缘,来这里给村里的妇女找点活儿干。
“我们村有8个自然屯,870户,将近3000人。全村70%以上的土地是低山丘陵,86.5%的耕地在25度坡以上,地力瘠薄,漏水漏肥……”这位风尘仆仆的客人继续着自己的诉求,“我的村子里有大量的妇女,除了种地,没有别的门路,农闲的时候没什么事干,家里又有老人和孩子,也不能出去打工。能不能把您的绣花技艺教给农村妇女,你这里有活儿的时候,让她们在家帮着绣,也能挣点钱。”
杨晓桐看着刘胜伟,直接拒绝了他:“盛京满绣是家传的手艺,传内不传外。”这个理由没有商量空间,刘胜伟只得离开。过了几天,刘胜伟又来了:“看陈老师的朋友圈了,你们不是在做公益培训吗?”
“是在做。但只是做满绣的文化推广,同时做一些技艺的培训。”“农村妇女也能学会吧?”杨晓桐只得如实相告自己的担心:“能是能。但你是一个官员,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过几天你岗位调整了,我们合作的事就撂那儿了,之前的工作就成了花架子。我不想浪费时间。”
走过那么多苦难,杨晓桐最为珍惜的就是时间。杨晓桐继续说着自己的担心:“刺绣讲究的是细节,总是要口口相授。学,好学,后面的提升是一针针绣、一针针教出来的,哪里是一件容易的事?村里的人又不能到我这里干活儿,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和一群素不相识的妇女,怎么交流?谁来管理?绣出来的绣品不合格怎么办?绣品要绝对洁净,不能有污渍,不能有异味,怎么做到?”
工作中的困难当然是越想越多。为了打消杨晓桐的顾虑,刘胜伟做了两点承诺:一是要把盛京满绣作为事业来做,争取政策扶持,对企业负责;二是让贫困户不花一分钱学到技术,到车间就业,统一管理,对贫困群众负责。
杨晓桐望着从阜蒙县风尘仆仆赶来的刘胜伟,被他的“两个负责”打动。但从下决心做到做成,还有很大的距离。
刘胜伟一面劝说杨晓桐在拉各拉村建立满绣车间,给留守妇女提供工作机会,一面协调各单位,在招束沟镇召开了村民劳务输出洽谈会。2018年3月17日就要召开的招聘会,却在召开的三天前突遇大雪加小雨。为了保证洽谈会顺利进行,刘胜伟徒步五个小时,赶到能打到车的沙拉镇上。
在驻村日记里,刘胜伟写道:
3月14日晚上,突降大雪加小雨,造成3月15日路面结冰无法通行,着实担心招聘会无法按时举行。早晨,招聘会上使用的《企业招聘岗位信息手册》还没有运送到招束沟,按照原计划由单位司机运送材料已不能实现,我决定自己回沈阳,把材料拉回来。
早上8点,我从招束沟出发,步行5个多小时到沙拉镇,打车赶到阜新火车站买好票,到家已经是晚上9点多了。回想今天的历程,确实艰辛。妻子说我有点傻,我却认为那是执着,是对事业的一种追求和担当。
第二天清晨,刘胜伟护送这些宝贵的材料返回招束沟,保障了招聘会如期举行。招聘会线上线下同时举行,共有230家企业提供3000多个就业岗位,有1500人参加应聘,签订意向364人,有贫困户41人实现就业。
忙完了村民劳务输出招聘会,刘胜伟又连夜开车回沈阳,继续商讨满绣扶贫的事。着急赶路又怕疲劳驾驶出问题,刘胜伟给儿子打了电话报行踪之后,准备在加油站眯一觉恢复体力。没想到这一觉睡了将近六个小时,再睁开眼,天已经放亮。
刘胜伟为脱贫攻坚做出的努力也在无声地说服杨晓桐。杨晓桐终于同意合作建设“盛京满绣技艺传承扶贫车间”。杨晓桐与刘胜伟反复探讨,终于基本确定了盛京满绣扶贫车间的管理模式和细节。
驻村书记在村里负责建设满绣扶贫车间,选拔村民前来沈阳总部培训,再和总部的老师一起回乡对当地的农村妇女进行培训。建立管理微信群,所有的绣娘进群接受线上管理,早点名,晚点名。每天绣的作品用手机照相,上传到群里接受总部老师的检查和指导。绣品的原材料和成品由快递邮寄,专人负责。为了保证绣品质量,确保没有污渍汗渍,没有破损和异味,绣娘在配有空调的车间统一做绣活儿。
就这样,盛京满绣开始走上一条散发着艺术芬芳和文化自信的扶贫之路。
苦过的人才能懂得正在经历苦难的人。12岁就失去长辈的护佑,杨晓桐对别人的困境感同身受,也希望自己在有力量的时候,能够帮助别人一起获得幸福。
从12岁开始一个人的旅程
1979年,杨晓桐的父母得到平反,回到哈尔滨。
在她的想象中被描摹了千百次的父母的呵护、团聚的喜悦,竟然如此残酷不堪:母亲精神失常,父亲下肢瘫痪。
还被姥姥唤作“兰兰”的杨晓桐,不得不与姥姥分开——姥姥去照顾一刻不能离开人的母亲,小巴彦殊兰去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父亲。
每天放学,小巴彦殊兰总是第一个跑出校园的人,飞奔回家,因为父亲需要她。
一天放学,打开家门的小巴彦殊兰惊呆了,只见屋里的水已经漫到了炕沿边,炕上的父亲捂着脸朝里趴着。可能是一早停水忘了关水龙头,已下肢瘫痪的父亲只能任由水流了一天。小巴彦殊兰一边往外淘水,一边看着父亲的背影。
10岁的小姑娘被迫承担的责任,喂养了她的自立与坚强。
三个月后,父亲去世。给父系那边的亲戚拍电报,却无一人前来。
10岁的小姑娘独自“发送”了父亲——她把家里所有的木头集中起来,又摘了三扇门板,花了8块钱手工费,连夜找人给父亲打了一口棺材。又求人用一驾平板马车把父亲拉到了坟茔地。那一天,大雪纷飞……
多年之后,2018年的一个冬日,丈夫薛先生开车载着杨晓桐去阜蒙县满绣扶贫点做公益培训,那天好大的雪。前方一驾马车在缓缓地走,若隐若现的两道车辙,像风干在岁月里的两道泪痕。杨晓桐突然泪雨滂沱。薛先生把车缓缓地停到路边,静静地等待。
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因为每个人都要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度过某个冬天。
1980年,母亲去世。与父亲相隔不到半年。
1981年,姥姥去世。这一次,12岁的小姑娘突然明白了自己的处境:从今往后,这世上再没有亲人可以依靠。
姥姥留给巴彦殊兰的是几件珍贵的绣品、精致的缠线板、满绣家传的口诀,以及小巴彦殊兰这一生和满绣的缘分。
姥姥叮嘱她将来也要把满绣204式口口相传,代代继承,并且不能传给外人。
姥姥去世后,小巴彦殊兰再也没有动过绣花针,直到十年后,她大学毕业。
满绣,如草蛇灰线,马迹蛛丝,在巴彦殊兰的生命里隐于不言,细入无间。
真的如一朵路边的小花。
小巴彦殊兰孤独而又顽强地生长着。原本性情开朗的小巴彦殊兰沉默下来,开始看小说、写作,用文字倾诉。
法桐树叶仍然在响
那哗哗的声音,多像一条披挂在枝头的河流,河床平坦,水声洋溢着适意和安全。
我不为人知地爱着这个世界,相信世界也不为人知地爱我。
她喜欢在拂晓的时候,瞪着眼睛等太阳升起。书中,那么多与法国梧桐相连的词语和故事,浪漫美好,永远和幸福连在一起……她用“杨晓桐”这个笔名重新命名了自己。她希望孤苦的自己能离幸福更近一点,就像拂晓时沐浴着光明和温暖的梧桐树。
可是,离她最近的、和她分住在一个筒子间里的小夫妻却让她时刻生活在提心吊胆里。丈夫喝多了就打媳妇,媳妇挨打了,就喊来娘家人,从卧室砸到厨房,一地狼藉之后,再和好,再打。每当这个时候,杨晓桐就吓得躲在屋子里,任由自己的厨具也被砸得坑坑洼洼。最后,和他们共用一个厨房的杨晓桐,只剩下一个茶缸是完好的。
那时候,杨晓桐就告诉自己:长大不能嫁人,自己就一个人,结婚受气可没有娘家人替自己出气。只不过,婚后随时管着她、惯着她、照顾她的薛先生用无微不至和情深意长给了她最好的情感疗愈,让她当初的决意不嫁成了大家的笑谈。
除了不敢嫁人,还要有钱。父亲单位每个月给的18元的生活抚恤金只能供她上完大学,以后的日子她只有靠自己。
1987年报考大学,杨晓桐执意报考了“离钱最近”的会计专业。她想离钱近一点,离男人远一点。这是十几岁的杨晓桐从生活中发现的离幸福最近的办法,天真、好笑,又让人心酸。
一个人生活的杨晓桐,像一棵沉默的、爱思考的树,风雨之中,根深叶茂,铜枝铁干。她知道,没人替自己遮挡,没人替自己坚强。打破砂锅,想通透了,就不枝不蔓,深扎到底。
“沈阳啊沈阳我的故乡,马路上灯火辉煌……”报考大学时,正对选择哪里的学校迟疑不决,曾静的歌声在这时在老师的办公室响起。像神谕,像召唤,懵懵懂懂的杨晓桐一下子看到了方向,她毫不犹豫地对老师说:“选沈阳的大学,会计专业。”
这也许就是命运的神奇之处!
杨晓桐为了离钱近一点,选了会计专业;因为一首歌,选择了沈阳。不知不觉中,她来到了中国旗袍文化起源地,来到了中国满绣的中兴之地。
30多年后,这个曾经被姥姥逼着学习满绣的小姑娘,在给予满绣和旗袍最高礼遇的沈阳,掀起了一场关于满绣和旗袍的“文艺复兴”。
同一个梦想
8月的阜蒙县招束沟镇拉各拉村的,被起伏的绿拥着,乡村公路两边是风吹过来的一层薄薄的细沙,这里曾是著名的“三沟精神”的起源地。
20世纪50年代,以毛岭沟、塔子沟、招束沟为代表的“三沟”人响应县委的号召,由党员干部带头,带领群众自力更生,根据本地实际,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坡耕地治理。十多年艰苦卓绝的努力,改变了荒山秃岭的面貌,创造了干旱半干旱地区治理生态环境的新模式。1963年、1964年,时任国务院东北工作组组长的石山等五位同志先后两次来阜新县调研,将毛岭沟的封山育林、塔子沟的河边造林、招束沟的坡耕地治理经验形成调研报告,呈报给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同志,被谭震林总结命名为“三沟经验”推广至全省、全国。
招束沟镇拉各拉村的治理坡耕地防治水土流失的经验,是一个在实践中干出来的经验。解放后,广大群众在党支部书记包清福的带领下,从1953年到1963年,修建各种壕坝,栽植紫穗槐、杨柳和果树,营造起1.5千米长的护岸林。
干旱,是老天的常态。认干,是这里百姓的特点。
做满绣车间的第一步,是培训绣娘。刘胜伟和杨晓桐沟通之后,杨晓桐承担了全部费用。
刘胜伟一边在村里逐户走访、组织报名,一边对村部进行改造装修。车间、设备等费用又是一大难题,刘胜伟经过几个月的协调,投入资金22万余元,终于建成了盛京满绣技艺传承扶贫车间。
2018年8月9日,招束沟拉各拉村举办了盛京满绣技艺传承扶贫车间启动仪式,这是辽宁省首个省级定点、也是阜新市首个挂牌成立的创业扶贫车间。到2019年,扶贫车间在册人数35人,其中建档立卡户10人,长期在车间工作的有20人,短短4个月,车间绣工完成作品近200件,创造效益近12万元。
以“政策支持+绣工培训+绣品回收”为主要模式的扶贫车间,解决了部分留守妇女的脱贫问题。满绣扶贫,因其零投入、低风险、时间灵活等特点而受到欢迎。从辽宁省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刘胜伟处长开始,从一个车间到两个车间,再到107个车间,辽宁的山山水水见证着一条闪烁着美和善,但又艰苦而曲折的非遗扶贫之路。
2018年4月,辽宁法库县十间房镇钱家沟村。钱家沟村有点偏僻,位于十间房镇政府东南6千米,毗邻调兵山市,三面环山。这里处于半干旱地带,农民的收入很不稳定。
辽北的春天总是姗姗来迟。这个三面环山的小村子,在晨曦中安静得像一个襁褓中贪睡的婴儿,新来的驻村第一书记张云路却早早就醒了,他是中共沈阳市委宣传部选派的干部。他瞪大眼睛,在心里盘算着一天的行程和要解决的事。全村的贫困户他都走访了一遍,有的家还得再去,情况还得进一步了解。头天晚上,他得知王海生老人要种地,张云路打定主意,今儿个第一站先帮老人把地种上。老人年轻的时候因意外截肢,年岁大了,生活就愈发困顿了。农忙时,村里人会互相帮衬,但老人心里要劲儿,能干的自己就先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