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工作日记

作者: 张伟

黄豆豆,金豆豆

时间:3月10日。

内容:带领镇村干部及种植大户34人到朝阳参观生态有机农业。

派驻前一直思考如何改变村民种植结构问题,联系了一些农产品加工公司,最后选择了朝阳本色有机农产品有限公司。一是公司生产的加工食用豆荚销路好;二是公司采取“基地+订单”方式收购;三是以前听村里人讲,沙土地适合种植黄豆、黑豆等经济作物。

时已至春,有些村民已经订购种子、化肥了,早些考察研究选择种植项目必须抓紧。经过前期沟通,报到第二天便带领章古台镇34名村干部及种植大户赴喀咗参观朝阳本色有机食品公司,实地查看毛豆种植、加工和销售情况,与对方交流是否能成为毛豆生产基地。

本色公司从事有机蔬菜种植、加工、出口、内销30余年了。他们坚持做安全、放心、绿色有机产品,用质量说话,以诚信树品。同时,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做有良心和社会责任感的企业,获得很多荣誉。

考察交流期间,村镇种植大户向公司询问了一些种植、合作和收购方式等具体问题。公司责成副总专门与我联系,章古村争取成为公司的另一个种植基地。回来路上,大家表示开阔了眼界,要改变过去抱着大苞米不放的陈旧观念,试种一些有订单、价格好的作物。

改变种植结构,发展市场需要的高附加值产业是方向;采取“龙头公司+基地+党支部引导+大户示范+农户跟进”的模式是农民致富、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或许小小的黄豆豆会成为村民致富的金豆豆。

经营好土地,结出富民果

时间:3月14日。

内容:同村干部查看水井设置和互换并地情况。

风儿起了,嘴里刮进了沙子。沙地漫漫,一头写着荒凉,一头挑着希望。

互换并地结束,八寸铁钉扎上红布、嵌进地里作为户界。土地集中连片有利于几户联合耕作,有利于大面积流转,更有利于规模化和机械化生产。前者是经营方式的转变,后者是生产方式的变化,创造发展条件,积聚潜能,蓄势待发。

十年九旱,水利为先。按滴灌设计的井距,显然覆盖不了井抽管浇的面积,提醒村民不要抱着侥幸心理,提前做好抗旱准备,维护水井、备存好柴油机、水泵等设备。

习惯使用除草剂种植苞米,省事是省事了,却使土地转种别的作物有了困难,同时又享受不了转种的惠民政策。哪头轻哪头重,又不能强制不种玉米,农民需要引导,换脑筋转思路。

旮瘩塘

时间:3月22日。

内容:查看种植大果花生地块。

明天黑山财华大田种植合作社人来,现场考察沙坨子地是否适合种植大果花生,下午与村干部到杨家屯查看地块。沙深车难行,选择了两块共80亩左右的集体用地,其中一块叫旮瘩塘——有故事的地名。

这片沙坨子地叫旮瘩塘,不是蒙古族语,纯粹是东北土话,但是站在这里的人都会对名称打个问号。村里人说,旮瘩是树根子,塘是泡子,泡子干了,树枯死了,把树根子拔掉种地,人们称这地方叫疙瘩塘。

以前这地方低洼,植被繁茂,到处是泡子,伸手可捉鱼虾,当地人说着说着,眼里流出了泉水,几尾鱼从眼角游出来。问什么时候开始荒芜的,他说包产到户时候,人们砍树种地,于是水位下降,风沙肆虐。

养育万物的大地原本不是这样衣不蔽体,是不孝的败家子孙才使她满脸枯黄、百孔千疮。但是母爱的本性永远不会改,再贫瘠也会拿出最后一点养分给孩子,抓一把土全是沙子竟然能长出粮食,谁能说这不是奇迹和伟大?

致富路上领路人

时间:3月23日。

内容:黑山财华大田专业合作社人员来村考察大果花生种植项目事宜。

合作社人员考察了杨家屯最北的地块,大家讨论集中在两个方向,一是水井问题,覆膜滴管需要水源;二是防风问题,没有林木挡风,膜能否覆得住。最后合作社老总表示,争取试试,不迈步永远达不到目标。

这片沙土地睡得太沉太久了,吱吱扭扭的车辙很难敲醒它了。老乡说,他们这里人头脑少半个节气,还用老办法种花生,广种薄收,衣食无忧足矣。

生态劣势变成产品优势,需要有个现代公司带动,形成“点灯效应”,用一束光亮导引黎明的曙光,谁把开关按下,谁就是奔小康的引路人,希望有责任有良心的公司落户成功,抓住机遇,在一个地方留下美丽的印痕。

刮黄天

时间:3月26日。

内容:与村干部一起到各屯协调修建田间路。

春风来了,沙子兴奋得满天起舞,这样的天气叫“刮黄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早已习以为常,一身土一嘴沙,如果鞋上不沾点沙土,肩上不抖落点沙粒,那还真不舒服呢。

爱恨说不清楚,在沙窝里长大,在沙地里种庄稼,沙是生活,沙是希望,沙是祖祖辈辈想画圆画美的梦。来到村部时,村干部全在屯里修田间路,电话中能听到嘈杂声,人们都在为春耕忙碌,一刻也不能停不能闲。沙黄色的脸、躬耕的背影是岁月真实的写生。

这里民风淳朴、人心向善,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元旦放假期间正是互换并地紧要时候,各村组长和党员骨干为完成任务,午饭吃在田间地头,迎着寒风喝瓶水啃馒头,无怨无悔,协调指挥的镇领导以军礼的形式向他们表示深深的敬意。

勤奋成就生活之美

时间:3月29日。

内容:走访时发现有勤快人家把农家肥都送地里了。

今儿个天好,风尘俱静、天蓝日朗,吼吼的风婆子摇身一变,神情柔和,粗糙的大地也温顺了许多。三月脚步都要走到头儿了,也没踩出一丁点儿绿色来。

听这里人说“风三”,意思是风刮三天、消停三天。村里大喇叭很重要,气象局会时不时地发出大风预警,人们很关注,否则一场大风就把埋到地里的种子刮跑了。沙子不流动的地就是好地,甸子地就是稍微平整一些。世代与这片贫瘠土地相依存的人,对家园都有深深的感情,常说“春不来秋不走”,意思是别看春天萧条,秋天却是沟垄金黄、果实累累。

一年之计在于春,马上要耕种了,种什么怎么种,准备得怎么样,大家都盘算得八九不离十了,勤快的早把粪肥扬到地里,开始平整土地了。选错了人影响一生,选错了品种浪费一年,春耕太重要了。

爱心买服务,栽下致富树

时间:3月31日。

内容:与社会爱心人士一起到阿尔乡植树。

全省爱心人士100余人到阿尔乡植树,用自己的一份爱心为沙乡变绿洲做出努力,有的人还把孩子带来,让他们从小体验沙害之严重、植树之困难、稼穑之艰辛,比较一下优越生活,更能懂得和理解幸福。

这次活动依然以“买服务”的形式,由12个贫困户指导种植2000棵树,每棵20元,先付10元,明年成活后再付10元。这种自种代养的方式,他们已经坚持了三年,也是贫困户增加收入的途径。

沙丘秃岭需要树木抚慰,绿色覆盖更需代代传承、人人努力。这些爱的使者来自全省各地,从事不同行业,虽然年纪、性格不同,但都有“回报社会、帮助他人”的共同信念,因为有爱才有情怀,才有温暖,才有美好。

走高产高效、合作共赢之路

时间:4月2日。

内容:带领村干部及种植大户参观辽宁农垦大果花生出口基地与黑山财华大田专业种植合作社。

驻村后和村干部反复研究发展什么产业的问题,如果没有主导和特色产业,不高产高效,就不能提高村民生产收益和增强村集体经济。先研究的是改变种植结构的问题,因为除草剂不能转茬后及时转向,决定从村民传统种植作物入手,研究种什么花生、怎么种才能高效。

通过与省农垦局协调,带领村干部和种植大户到了黑山县财华大田种植合作社考察,他们主要产品是辽宁农垦出口的大果花生,出口供不应求。先前他们也到我们这里考察,认为风沙严重地区种植大果花生有成功的可能。考察回来当晚,村党支部研究决定,以“拿来主义”和合作方式在村集体用地种植试验,村干部可以拿一小块承包地跟种,所有种植和管理都由对方实施。成功后向群众推广,不成功村干部承担责任,坚决走高产高效发展之路,依靠合作获得共赢。

紧绷防火弦,党员勇担当

时间:4月4日—5日。

内容:与镇村全村党员干部、群众志愿者进行防火值勤。

早上五点半,镇村党员干部、村屯组长全部到指定位置,查看过往车辆是否携带祭祀纸张,紧盯负责地段坟头扫墓人员异常举动,严查死守,片刻不松,紧绷防火这根弦。

从3月30日开始防火,已经连续作战数日,大家依然精神振奋,没有丝毫懈怠。早上吃饭时,镇微机室的小孙说她4点半就醒了,没有睡好,梦里全是火情。

清明防火,全民皆兵,党徽、红袖标是党员担当、奉献的标志,越是关键时刻越要冲上前,肩担重任、服务人民,把党徽擦亮,为党旗添彩。

早上,所有机关干部按指定路口全部到位,村屯干部到监视地段死看死守,并发相片到群里“刷脸”报到。镇书记统筹调度,主管领导到各值守地点流动巡查。

今天是清明节,是防火最重要的节点,大家紧紧绷着预防弦,不敢有丝毫懈怠。这时候传来信息,有个“四轮子”拉着人和烧纸朝我们把守的方向来,两个姑娘立即前去迎查,车却向另一个方向驶去,她俩马上开车追寻。

历年清明节,所有机关干部和村干部都没休息过,也没有补假和补贴,奉献对他们来说再普通不过了。闲聊时有个姑娘说,前些年有次出现火情,大家全部奋不顾身冲上去,她没有工具就脱下衣服扑打,每个人都能说出一些防火故事来。

辽西这片林海是辽沈城市群和京津冀重要的防沙防风带,被人们誉为“绿色长城”。头上的天空越来越蓝,生态指数越来越好,空气越来越清新,鲜花应该献给英雄的治沙人和他们的后代,向他们致敬!

绿色章古台,风流治沙人

时间:4月7日。

内容:同村干部一起查看造林地块。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人们享受清明小长假的惬意时,天气骤变、雨雪交加,但是再恶劣的天气也动摇不了治沙人造林的意志。

村屯干部顶着凛冽的寒风,脚步踏遍荒丘秃岭的每一个角落,寻找、部署种植防风林、经济林、果品林的适合地块。科学布局、带网结合、品种搭配、层次分明,既防风固沙,又结出富民果实,还可成为大漠生态亮丽风景线。

十年树木、代代传承,绿色章古台,风流治沙人。这里要比城里晚半个节气,春风有意放缓脚步,让你的梦更深沉、更厚重、更香甜。

大响水岸边,响着嘎达梅林脚步声

时间:4月19日。

内容:镇书记带领驻村干部考察大响水,研究旅游项目。

大响水是一条沙泉河,因雨季时水流声响传远而得名,源头是鸭子泡似的涓涓泉眼。河流迂回蜿蜒在沙丘坨岭之间,如一条洁白的哈达系于大漠颈项,粗犷暴躁的大漠因河水的反复摩挲而安静温顺了许多。

大响水流经章古台镇界面14公里,下游接养息牧河入新民,蒙古族民族英雄嘎达梅林曾顺着响水河步行到沈阳,向王爷力陈草原垦荒的弊处,被削官收监。其爱人率众劫狱,随即举旗起义,后被军阀镇压而牺牲。

蒙古人民为纪念他,创作了一首名为《嘎达梅林》的歌曲,登高远眺、高歌回荡,歌声里出现一位年轻骑手的矫健身影,纵马扬鞭,马蹄溅尘,剑指云端。

坨子不绿不下山

时间:4月23日。

内容:学习党员侯贵种树治沙18年如一日的韧劲。

18年坚持不懈种树,坨子不绿决不下山。68岁老党员侯贵和老伴一起,与沙丘为伴,以治沙为业,居陋室不移其志,守清贫不改其乐,用一片片绿色诠释责任担当,以无私奉献铸就党性信念的成色。

我们去时,他正在山上植树。他闻讯后一路小跑下来,身材瘦弱却矫健,性情乐观而健谈。他的老伴把房门打开,居住的是透风漏雨的老房子,他说这么多年,所有的钱都用于买树苗子种树了。

上一篇: 满绣坊来了位扶贫书记
下一篇: 花团锦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