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世界的中国机车
作者: 鹤蜚引子:“复兴号”动车组首次成功出海
时间回到2021年12月3日,中国和老挝两国互利合作,共建“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中老铁路,正式投入运营。
中老铁路由中国昆明经口岸城市磨憨至老挝首都万象,线路全长1035公里,为客货混运电气化铁路,最大设计行车速度160公里/小时,是我国首条以中方为主投资建设、全线采用中国技术标准、使用中国设备并与中国铁路网直接联通的国际铁路。作为泛亚铁路中段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中老铁路的开通,是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与老挝的从“陆锁国”变为“陆联国”战略的对接,并将夯实澜湄合作、中国与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基础,对推动中老命运共同体建设有着重大意义。
在中老铁路开通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中老双方要再接再厉,把这条铁路维护好、运营好,打造黄金线路,造福两国民众。
截至2022年9月,中老铁路开通以来累计发送旅客671万人次,货物717万吨,其中跨境货物128万吨,国际货运总值突破100亿元,黄金大通道作用持续凸显,日益成为地区互联互通的加速器和经济合作的新引擎,受到地区国家普遍欢迎。
这一切,离不开“大机车”。有着“机车摇篮”之称的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就坐落在大连繁华的西安路商业区兴工街正对面——中长街51号。“大机车”是中国机车行业,也是大连人对它的习惯性称谓。
历经不同的历史阶段,大机车这座中国铁路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工厂,以其曲折而又辉煌的历程,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机车的摇篮。
承担着中老铁路老挝境内区段运用的动力集中动车组由大机车——中车大连公司与中车四方股份公司联合研制,取名“澜沧号”,以大机车生产的“复兴号”系列中时速160公里动力集中动车组为原型设计制造。中老铁路“澜沧号”动车组也成为中国造“复兴号”系列动车组首次成功出海,为中国高铁“走出去”起到里程碑作用。
或许没有多少人知道,无论是在美丽的南部非洲,还是在广袤的中国大地,到处都有大连机车的身影。在全球电力机车中,每五台就有一台产自大连;而在遍布中国的无数条铁路线上奔跑的火车中,每两台火车头就有一台出自大机车。
大机车,占据了中国机车的“半壁江山”。
历经不同历史阶段,大机车,这座中国铁路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工厂,以其曲折而又辉煌的历程,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机车摇篮”。从新中国第一台“和平型”蒸汽机车问世,到新中国第一台内燃机车、电力机车等机车产品问世和批量投放市场,大机车经历了从修理到研制、从蒸汽机车到内燃机车再到电力机车、动车组列车,从替代进口到批量出口,从单一品种当家到多元化经营,从直流传动技术到交流传动技术的一次次重大转变,大机车成长为中国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中唯一一家既能研制内燃机车又能研制电力机车和城市轨道交通车辆、高速动车组列车的行业领军者,是我国火车头生产最多的工厂,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机车第一厂”。
大机车,你有着怎样的辉煌,你又有着怎样曲折的经历,你又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屈前行……
上篇:大机车风雨百年
充满屈辱的“大东北头号大工厂”
1840年,英国殖民主义者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1897年12月15日,沙俄的五艘军舰开进了旅顺口,沙俄以武力做后盾,施展野蛮的外交手段,迫使清政府接受其侵略要求,并于1898年3月27日在北京与清政府签订了《旅大租地条约》,继而于5月7日又与清政府签订了《续订旅大租地条约》。6月9日,俄国在修筑东省铁路的同时,兴建了哈尔滨临时总工厂,开始承担机车车辆维修的任务。7月6日,中俄双方又签订了《东省铁路公司续订合同》,议定中国政府允许东省铁路公司修建自哈尔滨起通往旅顺、大连湾海口的支路,定名东省铁路南满洲支路。
此后,沙俄在大连湾一带辟建商港。
1899年9月28日,大连商港和城市市街建设一期工程正式开工建设,作为第一期项目之一的东省铁道机车制作所——大机车的前身,同时开工建设。
这一天,便成了大机车的建厂日。
1901年7月,哈尔滨至旅大的东省铁路南满支线建成,东省铁道机车制作所工程基本完工,厂址位于现中山区胜利桥附近。东省铁路通车后,东省铁路附属的东省铁道机车制作所也开始经营,主要从事铁路机车、客货车辆的修理。东省铁道机车制作所是大连第一家铁道工厂,也是东北三省乃至全中国最早的铁道工厂之一。
东省铁道机车制作所建成后,虽然设有组装、机械、锻冶、铸造、制罐、客货车以及裁缝等职场(相当于现在的车间),但是这些建筑质地粗陋,厂房为木质结构并用铁皮板搭建而成,机械设备严重缺乏,机车组装修理能力低下。
1904年2月8日,日俄战争在中国国土上爆发并最终以沙俄的战败而结束。之后,日本取得了对南满铁路的垄断地位,东省铁道机车制作所也从沙俄手里易主到了日本人手里。
1907年4月,日军野战铁道提理部将大连铁路事业移交“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工厂正式由“满铁”接管。 当日,“满铁”本社在大连儿玉町成立并开始营业。
当时的大连工场,厂房极为简陋,没有机械设备。当时日本尚缺乏供应大型机车车辆的能力,完全依靠从欧美国家进口。
“满铁”开业当年,从美国订购了205台机车、95辆客车、2090辆货车、100辆卡车的部件。同年5月,“满铁”购置的机车及客货车部件陆续运抵大连工场,把厂区堆得满满的,如果不能快速组装完成,后续运来的材料就无处堆放。满铁大连工场日夜作业,又从运输部补充600多名工人,在美国技师的指导下,于1907年6月18日组装完成了第一台蒸汽机车,9月30日组装完成了第一辆货车,12月29日组装完成了第一辆客车。
1908年6月,南满铁路改标准轨道并正式运转,工厂共组装机车122台、客车69辆、货车1331辆、卡车100辆;购置的机车有轴式坚定型货运机车、轴式客运机车以及草原式调车机车、双端式机车等,客车均为木质,货车包括棚车、高边车(敞车)、平车等,共计2000多辆。
“满铁”经营规模不断扩大,随着车辆的增加和任务的加重,原工厂已经不能适应机车生产需要,1908年7月8日,“满铁”决定建设新厂区,把工厂迁移到大连郊外,即沙河口一带。
1911年8月9日,新厂区竣工,原工厂也逐步搬迁。新厂区面积91万多平方米,工厂新建各种车间,增加了各种机械、工具、器械等,扩充装备。
新建成的工厂总投资631万日元,厂区内部结构仿照德国克虏伯兵工厂的埃森工厂设计。工厂可同时容纳机车26台、客车36辆、货车130辆。工厂还具有制作其他各种机械用具的能力。年车辆制造能力为机车20台、客车48辆、货车600辆,年修配车辆能力为机车240台、客车360辆、货车3600辆。
同年,工厂易名为满铁沙河口铁道工场,又称大连铁道工场。此时,满铁沙河口铁道工场为当时东北头号大工厂,也是亚洲的大工厂之一。
1914年,工厂制造出第一台“坚定型(CS)”货运蒸汽机车。
1915年,沙河口工场开始制造铁骨木制客车。
1916年,工厂产值近千万日元,制造组装机车、客车、货车、守车等共计261辆,改造及修缮机车、客车、货车等共计2363辆,成为当时整个南满地区最大的机械工厂。
1928年,沙河口工场改称大连工厂;1930年又合并了辽阳工厂,改称沙河口铁道工场。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扩大对我国东北地区的侵略战争,工厂的业务量激增,不仅要生产普通客货车,而且还要生产特别列车、保温车、通风车、冷藏车和军刀等紧急军需物资,直接用于战争。到1939年,产值已经达到4000万日元。
“满铁”经营的四十年间,在军事扩张、经济掠夺的轨道上高速运转,殖民者无耻地从我国攫取了大量财富,工厂也成为日本实现大陆政策的关键性部分,成为日本侵略我国所用铁路交通工具和“满铁”扩展铁路工业所需物资的重要来源地。
中华工学会竖起“劳工神圣”的牌匾
日本殖民统治期间,利用沙河口工场,用中国人的血汗攫取了巨额财富,四十年间,新造组装蒸汽机车516台,客车775辆,货车5355辆;修理蒸汽机车6904台,客车14345辆,货车93893辆。他们利用这些机车车辆,对中国进行了残酷的军事侵略和疯狂的经济掠夺。
沙河口工场是在强盗帝国霸权下修建,可以说,工厂甫一诞生,就被烙上了殖民地的烙印,成为外国侵略者掠夺中国人民财富的工具,中国工人用血汗铸就的产品在中国的土地上竟然成了屠杀中国同胞的武器。
耻辱、劳累、贫寒、饥饿,中国工人的脖子上缠着太多的绳索。
日本侵略者为了长期经营大连,把大连作为进一步侵略东北乃至全中国的桥头堡,对大连进行了比沙俄时期更加巨大的投资,兴办各种工厂,以获取更大的利益。大连工人队伍迅速发展壮大,到1925年时,大连地区中国工人已经达到了10多万人。在这支产业工人大军中,满铁沙河口铁道工场的人数最多。在那黑暗的漫漫长夜里,工厂里正悄悄地涌动着革命的洪流,这里成为大连工人运动的发源地。
中国工人的骨头是坚硬的,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掠夺同时也唤起了中国工人阶级的觉醒,各种抗争和罢工活动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展开的。而引起日本侵略者震动的沙河口工场中日工人联合大罢工,其规模和气势是空前的,在大连工人斗争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笔。它为殖民地时期工人运动的开展提供了经验,培养了中国早期工人运动的骨干与领袖人物,为大连地区中国工人进步团体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不断扩大,广大穷苦工人朦朦胧胧地意识到对新生活的向往,逐渐觉醒,开始自发地走上反日斗争的道路。
1920年7月,沙河口工场的工人傅景阳、于景龙、王立功、辛培源等先后加入了进步团体大连中华青年会,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接受民主主义启蒙教育。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二七大罢工”的消息传到大连,傅景阳、于景龙等三十几名青年工人时常聚在一起,酝酿成立像关内工会那样的中国工人自己的团体。
据记载,1919年至1923年,南满铁路工人罢工132起,其中,发生在大连地区的有40余起,占南满各地罢工总数的1/3,大连成为“南满劳资纠纷的中心地”。
1923年12月2日,大连第一个公开的工人团体——沙河口工场华人工学会召开了成立大会,竖立起“劳工神圣”的牌匾,以傅景阳为代表的沙河口工场有志青年和其他爱国人士在一幢小楼里庄严宣布,沙河口工场华人工学会正式成立。这是中国东北地区最早出现的中国工人自发成立的工会组织,从此,工会和工人运动如同星星之火,迅速燃遍大连、辽宁乃至东北地区。
1924年夏,在中国共产党早期工人运动领袖邓中夏和李震瀛指导下,工学会成立一周年之际,沙河口工场华人工学会正式改名为大连中华工学会。
大连中华工学会是大连最早出现的中国工人自己创建的现代工会组织,它的成立揭开了大连工运史上崭新的一页。它有完备的章程、健全的组织、灵活的策略。它的出现,对带动大连乃至东北地区工人运动的发展,对提高大连乃至东北人民反对侵略者的斗争意识,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大连中华工学会的成立和活动的开展,点燃了大连乃至整个辽南地区工人运动的火炬,标志着大连工人运动已经形成了有领导、有组织的斗争联合体,标志着大连工人运动的兴起和大连反帝爱国统一战线的形成。大连工人运动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人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党组织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骨干,对大连地方党团组织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大连地区、东北地区乃至中国铁路工业的工运史上都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绝地重生:废墟中的大机车
1945年9月27日,中长铁路苏联代表到长春上任,向“满铁”总裁宣布:“满铁的法人资格消灭,丧失了管理权,满铁的理事全部解职。”作为日本侵华大本营推行大陆政策得力工具的“满铁”彻底覆灭。至此,日本侵略者被赶出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