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者测试(上)
作者: 孔欣伟怀疑者的童年是幸福的。父母给了他足够的爱,也给了他足够的自由。长大成人后他才知道,二者兼得是何等的幸运。在初中的时候,怀疑者遇到了他的初恋。两人自然而然地相知相爱,青春期荷尔蒙的躁动也没有给他带来任何负面的体验。这样的幸福一直持续到二十四岁,在那之前怀疑者从未感受过虚无。没有遭遇过苦难的人不需要意义。
二十四岁那年发生了两件事,它们把怀疑者推向了痛苦的深渊。一件是父母的过世,另一件是初恋女友的离开。天地不仁,父母的过世他不知道应该埋怨谁,而女友的离开他却知道不能责怪她。女友的母亲得了肝癌,治病需要大笔的金钱,数额之大远远超过他可以帮助的范围。女友的父亲早逝,母亲独自把她养育成人。为了给母亲治病,她只好嫁给了一个可以为她母亲出钱治病的人。
女友离开之后,怀疑者的生活彻底浮在了虚空之中,找不到一片可以锚定的土地。父亲、母亲、以及女友,这三个人对于怀疑者就像海底坚实的岩层,可以让他抛下生命之锚,固定自己的生命之舟。在怀疑者的下意识里,无论世事如何无常,这三个人会永远爱他,不离不弃。现在最坚实的岩层崩塌了,怀疑者赖以固定自己生命的三个人一个接一个地离他而去,他才意识到生命的底部只是虚空,黑暗恐怖的虚空。人类往虚空里抛下锚去,以为自己勾住了什么,其实勾住的只是他人的锚。大家勾连在一起,得到一种虚假的锚定,忘记了虚空之下依然是虚空。
受到虚无感的影响,怀疑者觉得自己的工作无聊到了极点,让他再也无法忍受。辞掉工作之后,他试图用购物来摆脱虚无的感觉。没过多久,他就把所剩不多的存款花得一干二净。分手时,两人约好第二年的夏末在王府井书店见面。怀疑者花光积蓄的时候,也正好快到了当初约定的日子。
王府井书店第三层的东南角,有一个白色立柱。围绕着立柱放着六个书架,都是俄文书籍。怀疑者和他的初恋女友曾经是俄语班的学生,可以看懂一点点简单的俄语。虽然后来改学了英文,但对俄语依然保留着亲切的感觉。俄文书很少有人购买,这里非常僻静。白色立柱上挂着三幅俄罗斯作家的画像,其中一幅是托尔斯泰,另一幅是高尔基,第三幅怀疑者不认识,后来他才知道那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立柱周围的六个书架呈蜂巢状,但其中一个下面有着轮子,应该是为了方便清洁工进去打扫。
被六个书架环绕的狭窄空间,是只属于怀疑者和初恋女友的隐秘世界。他们会趁四周无人的时候,挪开带轮子的书架,躲到里面一起看书。这个隐秘的世界被静默充满,两人小心翼翼不发出任何声响,以免被人发现。它也被阅读充满,灯光从屋顶照下来,被书架遮挡,只留下一小块光斑。他们把书放在光斑里阅读。当怀疑者看到自己喜欢的段落,就指给女友看。当女友拿过去阅读的时候,怀疑者就默默看着她的容颜,心里充满了喜悦。最后也是最好的,这个空间曾经被爱欲充满。当两人读到令人动情的文字,就会放下书,爱抚、接吻、紧紧相拥。
许久未见,又来到熟悉的书店,怀疑者和女友自然而然地进入这个隐秘的角落。两人移开书架,牵手坐了进去。在这里他们从来不说话,这次也无书可读,只能默默相对,看着彼此。过了一会儿,她倾身吻了他,和他最后一次欢爱销魂。当两人一起抵达巅峰,怀疑者尚且陶醉于高潮后的余波,她就整理好衣服,默默地留下了一封信,自己起身先走了。
怀疑者没有跟出去,女友临走前示意他不要尾随自己。相比以前一起看书的时候,这里的光线变得更加昏暗。本来只有两盏灯能照到此处,其中一盏却不亮了。怀疑者勉强辨认着信上的字句,一颗心慢慢地沉到了深渊里。
“她走了,永远地离开了我。”意识到这一点,怀疑者全身冰冷,僵坐在那里无法移动。这样不知过了多久,等到他挣扎着出来,书店已经关门,工作人员都已离开,只剩下怀疑者一个人和几十万本书困在了一起。他心里想道:“如果我有足够的金钱,她怎么会离开我呢?如果我有足够的金钱,我们就可以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想到这里,他不禁长长叹了一口气。
叹息声还在书架间回荡,一阵脚步声从左手的通道里传来。怀疑者抬头看去,一个老人施施然走了过来。老人的衣着精致考究,头发与胡须都已经花白,气质儒雅从容,和蔼中透着一丝威严。这种时刻突然出现这样一位老人,让怀疑者有些恍惚,不禁四下看了看,确定自己还在书店之中。
老人听到了怀疑者刚刚的叹息声,走到他的面前,开口问道:“不知您缘何叹息?”
怀疑者不想袒露自己情感的伤痕,恰好刚刚叹气是想到金钱,就随口答道:“我的存款快花完了,又没工作,很快就要一贫如洗,所以感叹一下。”
老人继续问道:“原来是金钱上的匮乏,不知您需要多少金钱才够用呢?”
怀疑者有些不耐烦,但尊重老人已近古稀之年,还是勉强答道:“大概五十万就够了吧。”那时北京的房价还没高涨,生活费用并不很高,五十万人民币可以在东城区买三百多平米的一套大房子。
老人摇摇头:“不够,不够,你需要的肯定不止五十万。”
“一百万?”
老人仍旧摇头:“还是不够的。”
“那三百万?”
老人继续摇头:“依然不够。”
伤心的时候被人打搅,怀疑者本来就很烦躁,这时几乎生气了,大声说:“那就一千万!”
老人这次点头说:“这大概差不多了。明天中午十二点,你到东长安街一号的中国银行来,我给你转一千万。”说完不等怀疑者回答,就从刚刚过来的那个通道,施施然离开了,留下怀疑者一个人呆若木鸡地站在那里。
第二天,怀疑者虽然并不相信老人会真的给他一千万,但还是提前一个小时等在了中国银行门口。到了中午时分,老人果然来了,帮他在银行里开了户头,转入了一千万人民币。老人没有留下姓名,也没有要怀疑者签署任何借据,就施施然离开了。
得到了这笔款项,怀疑者首先想到的是追回他的初恋女友。但命运女神最喜欢的就是玩弄世人,让一个人先看到希望再残忍地剥夺希望。他的初恋女友已经下定决心彻底告别过去,和自己的丈夫好好地一起生活。怀疑者知道自己没有权力去打搅她,他只能在心里祝她能够得到幸福。
一千万总是一千万,虽然买不到爱人,它依然可以买到很多东西和很多人。不过一千万也只是一千万,它只能买到那么多的东西和那么多的人,无法再多一丝一毫。过了没多久,怀疑者就把一千万挥霍殆尽,心里却依然没有忘记初恋女友。
两年之后的同一天,怀疑者很早就来到王府井书店,躲进了那个隐秘的角落。王府井书店快要被拆掉重建,在这个私密角落彻底消失之前,他想要最后一次纪念她的离开。怀疑者带了零食和啤酒,从书架上随手拿了一本书。靠着白色立柱坐下之后,没有吃喝也没有看书,一整天就看着头顶的光晕,想着和初恋女友在这里一次又一次的幽会,想着一起看过的书,想着偶尔触发的爱欲激情。
怀疑者的心里有一个声音说:“她如今已经是一个母亲,忘了她吧。”但又有另一个声音说:“那一切如何能忘得了呢?”怀疑者知道自己依然无法忘记她,不然他也不会把一千万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就挥霍一空。他拿起罐装啤酒,为了不发出声响,他小心翼翼地把吊环拉开一丝缝隙,让泡沫可以慢慢地溢出来。白色的啤酒泡沫舒缓地涌现继而幻灭,他的心里忽然感到一阵巨大的失落,那一瞬间他终于明白为何爱神阿芙罗狄忒产生于大海的泡沫,因为一切情爱都只是梦幻泡影,他和她的感情也不过如此。
爱情的消失比出现更加神秘。即使是一见钟情,爱情的出现总还有些踪迹可循,爱情的消失却毫无理由可言。前一刻还折磨着怀疑者的渴求忽然彻底消失,仿佛它从未充满过他的心灵。美好的记忆并未泯没,怀疑者的心里依然保有着无限的柔情与善意,但曾经令他魂牵梦绕无法安宁的激情逝去了,只留下一片无垠的虚空。
填补进这片虚空的是对现实的焦虑。当怀疑者深陷于爱情之中,他心里唯一的焦虑是如何度过没有爱人的漫长时光。当这种焦虑与爱情一道消失得无影无踪,其他更加现实的考量填补了它留下的空白。
怀疑者开始担心自己的经济状况。没有工作,没有任何收入,从老人那里得到的一千万已经被挥霍殆尽。他开始觉察到心底的空虚:“我该做些什么,我该何去何从?也许我应该找一份工作,至少可以维持生活,但那又有什么意义呢?”在爱情的焦虑之中,他不需要金钱,也不需要生活的目标,现在他需要它们,但却不知道如何得到它们。
书店已经打烊,漆黑一片,怀疑者在黑暗中摸索着找到了灯光的开关。他叹了一口气,打开灯,却惊讶地发现那个给过他一千万的神秘老人站在他的面前,仿佛跟随着灯光来到了此处。
怀疑者惊讶得不知该说些什么,还是老人先开了口:“似乎一千万还是不够,您现在也许知道了自己到底需要多少金钱?”他以为老人是在嘲讽,满脸羞愧,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但是老人一再真诚地询问,逼他说出了三千万的数字。第二天中午,怀疑者在中国银行的账户就被转入了三千万人民币。
得到了三千万之后,怀疑者没有继续吃喝玩乐的生活。也许一个人彻底的改变并不是那么困难,需要的只是一个契机。他租了一间普通的公寓,和以前的酒肉朋友都断了往来,每天只是读书,想要在书里找到可以锚定自己生命的东西,世界上如此多的人来来去去,总不会大家的生命都漂浮在虚空中。他觉得自己应该可以找到一本书,作者是一个不在虚空中漂浮的人,书里面有着清晰明白可以照着去生活的答案。
“这样一本书应该是存在的。世界上曾经存在的人类,难道都不知道生命的答案是什么?如果所有人都觉得生命是荒谬是虚无,人类又是凭借着什么繁衍至今的呢?”他如此想道,“曾经存在的恒河沙数的人类之中,肯定会有一个或几个人有过生命的困惑,找到了解答,然后又把答案写了下来。如果所有人都没能找到生命的答案,普通如我,能找到的概率又能有多大呢?与其自己寻找,不如去追随前人开辟好的道路。”
抱着这样的想法,他开始了有意识的阅读。从哲学和宗教方面的书籍开始,慢慢扩展到文学。他对一本书的评判很简单,它里面有着生命问题的解答么?绝大部分书籍只要看名字、作者和简介,就能知道它没有提供任何的答案。还有一小部分,似乎它在设法提供答案,但是细读之下,这些答案要么根本无法解决自己生命的困惑,要么前后矛盾、语焉不详、无法令人真正信服。这样过了大概一年多,他总结出一个简单的规律:“如果一本书清晰、明确、符合逻辑、可以被事实验证,那么它一定不能解决我对生活的困惑。而那些号称解决了我的问题,为我一劳永逸提供了终极答案的书籍,总是模糊、晦涩、前后矛盾、与现实世界无法吻合。”
虽然还没有完全放弃,对于在书中找到生命的答案,怀疑者开始越来越缺乏信心。每天除了读书之外,他也开始听音乐、玩游戏、看电影。
在大部分人看来,电影主要是一种娱乐。其实电影给人的体验远远超越了简单的快感。对怀疑者来说,最深刻的体验来自塔可夫斯基的电影,里面的许多镜头——骑车的小径、明暗交替的窗帘、玻璃后面的油画、雨点击打着散落的玻璃器皿、漂浮在空中的女体、风吹过大地草叶随风起伏、火焰升起房屋坍塌、一次次护着蜡烛走过干涸的温泉——都令他久久凝视出神,如有所悟。有些镜头常看常新,有些感觉当他再次观看时,却奇异地消失了,令他很后悔第一次没有看得更慢一些,好能持续更久。这些体验根本无法依靠语言文字来清晰地表达,但是影像却可以传达它。从此怀疑者对电影越来越感兴趣,觉得影像也许比文字更加值得依赖。
开始他只是观看,慢慢心中也萌发了创作的冲动。影像可以表达出更丰富的生活,带给观众情绪的触动,却很难给人以一种确定无疑的感觉。怀疑者想要拍出这样的感觉。为了可以拍出这样的电影,他决定去里昂学习导演专业。那里的学费和生活费并不便宜,但是他有三千万财产,足以负担他留学的费用。
在里昂上学的日子,怀疑者完全被创作的激情占据。他一边学习,一边享受生活,一边开始自费拍摄电影。每一部拍完之后他都有所不满,认为没能创造出自己心中的影像,于是就花更多的钱去拍下一部。创造的激情如同狭窄隘口的大风,沛然不可阻挡,怀疑者别无选择,被风裹挟着前行。
电影是最消耗金钱的艺术创作,拍到第三部就耗尽了他所有的钱财。这三部电影的创作是失败的,它怀着崇高的目标,只为世界增添了三部并不值得去观看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