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如春梦了无痕

作者: 张中杰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读毕《作品》2022年第7期乔叶小说《无疾而终》,这句诗豁然跃上心头,久萦于怀。

小说中,沉浸婚外情的主人公“他”和“她”,看似两只鸿雁卿卿我我,男欢女爱后逃不开满地狼藉的宿命,如梦般杳无踪影。

无疑,这篇情感小说有着深刻思想性。用艺术手法直面当下现实生活,深入揭示问题并给予答案。开头“绕口令”似的弯弯绕,用类似于老师在黑板上敲重点的方式,郑重地提示,这是一篇事关你我婚姻社会问题的小说。

此类题材泛滥成灾,易写难工。在“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古已有之的世俗陋习驱动下,加上当代物质生活神速发展,形成了脱节扭曲的偷情社会问题。敢于大胆选材本身便是一种严肃的写作态度,表明了作家注重现实生活开掘,正视对普通人灰色内心世界揭示,以无声的批判艺术形式完成了创作。作品旨在告诉我们:面对情感上消耗你的人,必须断然转身离开。觉醒过程虽然苦痛,但也是重获新生的必经之路。

小说中的人物、主人公“他”在情感上是自私市侩的,是精致利己主义的典型代表。他特别自私:几年的约会中,他从不给她专门时间,只在开会、办事之余突然袭击,“如果上不了床,那就索性不见”;他极其吝啬:不为她花哪怕一分钱,从来都是选择公差在宾馆中约会,唯一去她家那次也只“拎着一箱牛奶”,连她生日也会选择性忘记,其实根本上是怕物质付出;他极善甜言蜜语,在被她屡次揭穿时巧言如簧狡辩,实则根子里仅为满足自己生理上的原始欲望。他虚伪势利:在处理男女关系时自我思想作祟,对待婚外恋中的另一方坚持“四不原则”:不拒绝,不承诺,不负责,不放弃。一旦有机会,在不使用金钱且保证自身安全情况下见缝插针,利用一切手段去诱惑去勾引,直到达到目的。这种始乱终弃内心丑陋的人性,在作者不厌其烦描绘中聚焦放大。最终,他幻想她会“因性而爱”满足自己长期的占有欲,却被对方揭穿,似“毒瘤”一般被鄙视和唾弃。他信奉的人生教条是“预期求医拜神,不如床上换人”,只有“一夜”没有“情”,其萎琐无耻之状,可怜可恨而又可悲可叹。

小说在讲求艺术性的同时表现了较强的逻辑性。让“她”最终对婚外情做出了断决定的,源于她是情感自主型女人。她在家中掌握经济权无疑是斩断情思的物质根源,“家里的钱全在她这里,老公的钱雷打不动地都给她”。当然,除此之外,发生转折处也是小说情节发展高潮,在于“她”无意听到一段两个年轻女孩的对话。女人习惯情绪化,易有攀比心理,不仅仅是金钱,更哪怕感情也不愿委屈自己,非比个山高水深不罢休。小说中还有一个旁逸斜出的情节:他和她在茶馆约会,被店老板、他朋友的老相好偷拍。看似无意,实则从布局中观,未尝不是他怕“失去”她想借机要挟创造机会。

大量的细节语言,无论叙述,还是对话,始终贴近小说男女双方心境表达。“通”而不“俗”的婚外情事,不露骨不含蓄不煽情,保持冷静客观的距离。在第4节中,二人进入茶馆,喝滇红茶,“一道道地上来,她却一杯也没有喝完”。他心生不悦,体贴暗示这茶如何,“再好的茶我也不喝了!”并继续解释,“今儿下午喝得有些太多,晚上再喝会影响睡眠!”这段精彩对白已经暗示出她对于他无休止贪婪欲望的厌恶,并将以拒绝方式为两人的地下情收场埋下伏笔。两个人所在城市“予城”和“象城”分明就是“豫”字的巧妙拆分,也是故事背景发生地域性的小亮点。

小说这门艺术终归还是要写熟悉的东西,容易与受众建立阅读心理共鸣。70后写70后,用自身零距感写周边同龄人的围城风景和情感生活。关于“她”的年龄背景,我们可从她有一个“大学毕业的女儿”中判定。

题目精准且含蓄隽永。“无疾而终”意为没有疾病而亡。比喻事物未受外力干扰就自行消灭。通读掩卷,我们发现,作者延伸了成语本义,男女主人公的畸恋不仅是暗疾,也是当代人们普遍存在的顽瘴痼疾。究竟是对是错不置可否,留白交给读者思索和评判。

上一篇: 谁是谁的人生
下一篇: 文字的浩气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