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浩气

作者: 张维菊

《新疆图志》有载:“玛纳,巡逻也,斯谓其人,滨河有巡逻者是以名焉。”王族的中篇小说《巡河的人》(刊载于2021年第4期《作品》杂志),即源于此。

王族笔下的中国故事,地域色彩鲜明,包浆醇厚。小说共6章,24节,各有标题,章回体结构。开篇即以声声入耳的“大鸟在叫”,给小说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结尾复以大鸟的叫声收尾,遥相呼应,余音绕梁,回环开阔。有凤凰城之称的绥来,忽隐忽现的凤鸣之声,使得小说文本亦幻亦真。时不时脱口而出的谚语,民族气息浓郁,既有寻常百姓家的烟火气,又有令人再三品咂的深意。小说叙述的语调平静、克制,作者隐身于文字之后,将时间和空间都交给了小说人物,而充塞其间的沛然浩气,贯穿小说始终。

绥来知县韦水鉴是大清王朝难得一见的好官。他清正、廉洁,上任伊始,便定下规矩:韦家不可有一人要求在县衙谋差;韦家从此不在绥来县范围经营一桩商事。他务实、能干,率领军民屯垦荒地,让百姓们丰衣足食,将父亲用来救他性命的家财,全部用于龙口修建工程。他不畏强权,善于处理突发事件,并在烦冗的公务之外,为民生计,撰写《绥来水志》。按大清律例,凡丢失县印者,杀无赦。当韦水鉴从洪水中抓住《绥来水志》的那一刻,他就已决定舍生取义。他将百姓的生存与安危,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他以大局为重,不惜改名,以消除被谣言蛊惑的人们的疑虑,安定民心。韦水鉴以死明志,正是历代文人清白立世的气质凸显,亦是难以跨越的宿命深渊。君子如玉,他心里,有浩然正气。在世人长期聚焦激浊的今天,王族的《巡河的人》,无疑是罕有的扬清之作。

李小河一家三代都是巡河的人。一日三巡,是刻进命里的重任。玛纳斯河的每一处细微变化,都逃不过巡河人的眼睛。在意识到自己被绥来大户、老狐狸张林荫蒙骗算计后,李小河即找到张府理论。在百姓轻信谣传惶惶不安之际,他打马进城,以巡河人的名义,挨门挨户通告水情,安定了人心。李小河身上的闪光点,正是布衣平民质朴、正直和勇毅善良的本色。这本色,便是他们的浩气。

张林荫精明到“甚至算出绥来城人有多少钱,并认为他们的钱都是为他准备的”。为霸占更多的屯田,张林荫暗中算计,一再散布谣言,并行告发事,欲置阻他财路的韦水鉴于死地。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利欲熏心之人,在亲眼目睹韦水鉴冒死从玛纳斯河中救出自己的小女儿时,他的良知被唤醒。韦水鉴身上的浩然之气,照亮了他的心灵幽暗处。及至后来,张林荫放粮济困、自发组织民团护卫绥来城,与侵匪同归于尽,完成了他的自我救赎与人格上的升华,迸发出自己的浩然之气。

向来对张林荫俯首帖耳的管家李卫宁,将张林荫的告发信撕碎,扔进了玛纳斯河里,守住了道德的底线,保护了他认为应该保护的好人。韦水鉴的人格魅力感染了他。战乱中,他率领民团英勇抗敌,最终守住了绥来城。这是管家的浩气。这样一个小人物,也被刻画得有血有肉,有情有义。

《巡河的人》多白描,简洁叙事,平淡中见滋味。小说中,人与河互为镜像。河水孕育生命,带来生机,至柔至善,河水亦狰狞变色,夺人性命,毁坏良田,穷凶极恶。河性如人性,细微处见幽深。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从大禹治水,到西门豹治邺,从修建都江堰的李冰父子,到治河能手王景,从主持修建鉴湖工程的马臻,到疏浚西湖筑苏堤的苏轼,从修复宁夏引黄灌区的郭守敬,到谪戍伊犁仍致力于渠首工程建设、推广坎儿井的林则徐……胸怀浩气,为民请命者,不可胜数。关于他们的文学作品,却寥寥无几。《巡河的人》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水志,更是一部荡气回肠的精神志。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如果说,小说人物的浩气,来自玛纳斯河的孕育,那么,作家笔下文字里的浩气,则源于中华文脉的丰厚滋养。王族中篇小说《巡河的人》,为河流立传,为百姓立言,为天地立心,以中国故事,描摹中国气质,文字的浩气,最倾人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