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仪:烽火夜照燕山云

作者: 张锐强

开元二十九载(741)九月丁卯(10月21日),长安城中下了第一场雪。对于这个能开梅花、可生柑橘、有茂密竹林的国际都市,这场雪真可谓猝不及防,比正常年份大约提前了三十八天。这一年,恰恰是开元盛世的最后一年。当时的官方文件中,年还称为载。

此时降雪提前,未必是纯粹的偶然。新一轮气候循环必然会深度影响社会生产百姓生活,最终关系朝局。总体而言,中国历史上有四个寒冷期:东周到战国、三国到南北朝、五代到两宋、明末至清。寒冷造成的天灾人祸,逼迫北方民族南下,进而导致中原王朝的动荡。气候学家推算,唐代前期的气候总体如同朝局,温暖是基调,平均气温比今天高1.2℃。长安曾有十九个无雪的冬天。极限耐受低温分别为-8℃和-15℃的柑橘与梅花,都能在长安生长。而到了北宋,很多北方人已不认识梅花,因此引起王安石的讥诮:

北人初不识,浑作杏花看。

在那之后,气温也如同朝局,渐趋寒冷,总体比今天低0.8℃。气候学家为方便统计,以公元800年为界,但宇宙不可能这样配合调查。能被写作者找到的最明显的临界点,就是开元盛世的最后一年。

那一年,四十一岁的李白在任城爱上邻家一女,与之生子曰颇黎;三十岁的杜甫从齐赵归来,居于东都;平卢兵马使安禄山不断贿赂使者的政治投资获得丰厚回报,被升为营州都督,充平卢军使,两蕃、勃海、黑水四府经略使。而四十四岁的郭子仪,正在与安禄山遥遥相对的西北军中,担任大约少将级别的军官。

十四年后,渔阳鼙鼓动地来,五十八岁的郭子仪开始了自己真正的人生。这是天宝十四载(755)。关于名将的文章,从气候开始,是不是标新立异得过了头?不,其中大有缘故。

如果没有这场突如其来的叛乱,郭子仪恐怕只能落寞而终。因他当时刚刚离任正三品的左武卫大将军、朔方左厢兵马使、九原太守,在家为母守孝。正三品是典型的唐代高官,但也仅此而已。即便复出,至多不过一个普通的节度使。

军情紧急,郭子仪被夺情起复,以卫尉卿、摄御史中丞的身份,权充朔方节度使。原任节度使安思顺是安禄山没有血缘关系的从兄,他虽然汉化程度较深,且多次预警安禄山的反叛,但时点敏感,需要避嫌避险。他被征召入朝,改任户部尚书。

匆匆受命,郭子仪最紧迫的问题却不是外患,而是内忧。确切地说,是跟老战友也是死对头李光弼的关系。

郭李二人早期都在安思顺麾下担任牙门都将,但关系很紧张,即便同桌吃饭也从不说话,除非吵架。更要命的是,安思顺最看好的是李光弼,曾有意招之为婿,并上表推荐他为节度副使、知留后事,摆明了是要让他接班。尽管李光弼无意于此,但而今忽然要听郭子仪的将令,他又怎能心安?

十天之后,诏命再来,郭子仪要迅速率军东伐赵魏。作为宿将,李光弼很清楚,战场严酷无情,随便找个理由杀掉仇人,实在是轻而易举。名将李广不就是这样,杀掉曾经冲撞过他的霸陵尉的吗?他自知不免,干脆自投罗网,来到节度使衙门,在堂下向郭子仪郑重施礼:“我情愿一死,只求中丞赦免我的妻儿。”

郭子仪立刻走下堂来,抓住李光弼的手,流泪道:“国家有难,正是用人之际,需要你我和衷共济,哪能计较个人私怨!”

英雄相对落泪,战将尽释前嫌。

内忧已除,即刻出兵。郭子仪指挥朔方军沿着黄河河套西进。他的眼睛盯着太原,叛军的眼睛也盯着太原。就在他出兵的同时,安禄山的大同军使高秀岩进犯振武军(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郭子仪立即派兵增援,击退高秀岩后顺势南下,攻破长城天险杀虎口(今山西右玉西北),占领净边军(今山西右玉县右卫镇)。净边军是入塞的桥头堡,位置极其重要,因而叛军的大同兵马使薛忠义赶紧领兵增援。郭子仪派李光弼、高浚、仆固怀恩和浑释之等人出战,获得全胜,史书记载“坑其骑七千”。

“坑”?这不是杀俘吗?自长平之战后,这个字眼颇为敏感。应该承认,这其中包括杀俘,但不完全是。战后获胜者将敌方尸体堆积起来,筑成所谓的“京观”以耀武夸功,其实是隐秘的历史传统。后世的史籍沿袭着这样不成文的惯例:如果作者认为是合法地封土处置坏人尸体,便记录为“京观”;如果认为此举不合道义,是滥杀无辜,则记录为“坑”。史书在此用了这个字眼,其立场现在看来还经得起推敲。

郭子仪派兵乘胜追击,北上围攻云中(今山西大同),南下攻占马邑(今山西朔州),重新打开东陉关(今山西代县胡裕乡)。东陉关是雁门关的东口,太原的北部门户。叛乱初起时,为防止叛军南下威胁北都,这个关口被封闭。而今既已控制马邑,它自然也就可以重新打开,恢复交通。此战虽然一直未引起史家的足够关注,但却是大唐站稳脚跟的关键一战。稳定山西,唐军就有了随时东出太行截断叛军归路的可能。因而捷报传到朝廷,郭子仪立即被升为御史大夫,唐玄宗还同时向他征求将才。在他的推荐下,李光弼得以以魏郡(今河北大名)太守、河北采访使的身份,率朔方军中的一万蕃汉步骑、三千太原弓弩手,东出太行,从此开始独当一面。

李光弼进入河北后,顺利克复颜杲卿曾经守御的英雄城市常山(今河北正定)。此后史思明率领大军前来围困,郭子仪也闻讯赶来增援。二人追击史思明到博陵(今河北定州),但攻城不利。既然如此,那就只能收回拳头。而他们一后撤,史思明立即派兵尾随,不远不近地跟着。

不怕被贼偷,就怕被贼惦记。这种尾随如同苍蝇,令人心烦。怎么办呢?郭子仪派五百骑兵不断向叛军挑战,蒙蔽他们,等他们后撤,再施行追击,在沙河打了一场胜仗。规模虽小,但总算拍死了苍蝇,暂时可以安心睡觉。

此时叛军又来了援兵。按照通常的理解,实力对比发生变化,唐军应当采取守势,但郭子仪的决断正好相反。他认为,此刻叛军必有轻敌心理,正好可以利用。于是挥兵进击。双方激战不下,郭子仪杀掉一员作战不力的将领,警示全军。这个催化剂极大地点燃了士气,全军奋力拼杀,最终告捷。

决战发生在曲阳县东北的嘉山。郭子仪指挥李光弼、仆固怀恩、浑释之、陈回光等诸位将军,跟史思明、蔡希德和尹子奇硬碰硬,获得大捷。史思明几乎是光脚散发逃回博陵的。郭子仪追到博陵,再度发起猛攻,但还是未能拿下。正准备调整部署,忽然接到全军回师的诏命。

为什么?因为潼关失守,哥舒翰被擒,唐玄宗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在灵武(今宁夏吴忠市)即位为唐肃宗,但几乎是光杆司令。这个前任朔方节度大使,只能赶紧召回郭子仪和李光弼麾下的朔方军。他们俩一回去,立刻被升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所谓“使相”,即出使在外的宰相。

安禄山有谋士严庄,唐肃宗则有谋士李泌。李泌虽是纯粹的白身,但“权逾宰相”。他建议派李光弼守太原,截断叛军北上迂回的道路,随时出击河北;令郭子仪占领河东,威胁两京联系但并不彻底切断,让叛军在千里交通线上疲于奔命,王师以逸待劳,随时反击。

这条建议被迅速采纳。但可惜的是,最精彩的部分被抛弃:不急于收复两京,否则叛军还会卷土重来。应当集中兵力,直接攻击范阳。河西陇右诸镇的勤王之师,以及从西域回纥各国借来的援兵,习惯低温,可从北方迂回叛军的老巢。蛇打七寸,似慢实快。可惜唐肃宗登基程序不甚合法,急于获得足够的合法性,而最大的合法性莫过于迅速收复两京。

至德二载(757)二月,李白还在老友高适的密集炮火中激情四溢地吟咏《永王东巡歌》,郭子仪则率军从洛交(今陕西富县)渡过黄河,攻击河东。河东是秦汉郡名,治所在今山西永济东南,唐代虽已先后改为蒲州和河中府,但大家依旧喜欢沿用古称,柳宗元便被称为柳河东。此地掐在两京之间,位置极为紧要。“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李白一定没想到,估计谁也想象不到,永王李璘败亡在即,平定天下的将是汾阳王郭子仪,而他出兵之前,早已派人潜入河东,联络好当地官员,作为内应。

叛军大将崔乾佑在蒲津战败,退入郡城,但当地官员乘夜打开城门迎接官军,崔乾佑只能逃跑。逃到安邑(今山西运城)后,队伍进城刚刚过半,大门忽又落下,伏兵四出,崔乾佑险些当了俘虏。这样一来,河东平定,郭子仪的目光随即转向天险潼关。

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攻击潼关,郭子仪派出了自己的次子郭旰,令他和兵马使李韶光、大将王祚一同渡河作战。唐军初战告捷,但随后叛军增兵反攻,利用地利之便扳回一局,郭旰、李韶光和王祚全部战死,部队损失过万。猛将仆固怀恩抱着马头才得以渡河逃生,算是捡回来一条命。

一个月后,叛军大将安守忠进犯河东,遭遇当头棒喝。史书记载郭子仪“杀敌八千、俘虏五千”。数据虽有水分,但胜利确定无疑。而正在此时,又有紧急命令传来,令他以司空、天下兵马副元帅的身份,迅速开赴凤翔(今陕西宝鸡市)救驾。

那时安禄山已被儿子安庆绪刺杀,但叛军凶焰犹存,在武功将关内节度使王思礼击败,兵锋离唐肃宗驻跸的凤翔不过五十里,很多官员已偷偷送走妻儿,空气紧张得几乎可以点燃。郭子仪率军日夜兼程,向西增援。四月十三日,他派部将仆固怀恩、王仲升、浑释之、李若幽在白渠留连桥(今陕西三原境内)设伏,几乎全歼进攻的叛军,这才稳住局势。

新官上任三把火,但副元帅收复国都的第一把火便被兜头浇灭。

郭子仪与王思礼指挥王师进屯潏水西岸,安守忠、李归仁则收拾叛军驻扎于长安西部的清渠。双方对峙七日,都没有攻击。时间越长,受命攻势作战的郭子仪压力也就越大。因而五月六日叛军佯装后撤时,他只能挥动进攻的令旗。九千叛军骑兵布成长蛇阵,在唐军试图中央突破时忽然向两翼展开,将唐军包围。唐军阵势大乱,迅速败下阵来,人员损失惨重,物资丢弃殆尽。

然而复国决心已定,屡败必须屡战。八月二十三日,唐肃宗郑重地劳飨诸将,再度部署反攻。他收敛神色,对郭子仪道:天下兴亡,在此一举!

皇帝托付得隆重,大将回答得庄严:此一战不能收复长安,臣当以死相报!

当年九月,郭子仪随同广平王李俶,率领蕃汉兵马十五万人,号称二十万,反攻长安。李嗣业率领安西兵为前军,王思礼所部为后军,郭子仪统领中军,全军抵达长安城西香积寺以北的沣水东岸布下阵势。王维笔下的古木无人径,随即兵荒马乱。

这次胜利的两大主角,此前都有点瑕疵。

李嗣业是高仙芝麾下有名的猛将。肃宗刚在灵武即位时,征召安西兵勤王。节度使梁宰打算观望形势,李嗣业暗中应允,结果遭到段秀实的责难:“天子方急,臣下乃欲晏然。公常自称大丈夫,今诚儿女耳!”李嗣业闻听醒悟,迅速率军五千奔赴朔方。行前特意跟部下割破手臂立誓,沿途绝对秋毫无犯。

开战之后,唐军用弓箭击退叛军的骑兵,步兵随即列阵攻击。逼近敌阵时,叛军猛烈反击,唐军略一退却,阵形不觉混乱。情况危急。李嗣业喊道:“今天若舍不得身体,则我军必败!”边说边脱掉上衣,手持陌刀挺立阵前,呼喊着率军前进。等接近敌军,便奋力挥舞陌刀,大砍大杀。

陌刀是唐军最精良的主战兵器,刀柄长,刀身坚,刀锋利。李嗣业刀光闪处,叛军一截两段。这种气势激励了唐军,吓坏了叛军。各支部队迅速稳住阵脚,然后墙一般推进。

另外一个主角是王难得。七个月前武功之战中,友军郭英乂中箭败逃,王难得见死不救,导致王思礼全军溃败。但这一次,王难得表现迥异。为救手下的裨将,被叛军射中脸部,脸皮都耷拉了下来。他扯掉箭和脸皮,满脸带血地继续拼杀。夏侯惇拔箭吞睛,很可能是罗贯中从王难得身上获得的灵感。

大家都这样卖命,胜利自然顺理成章。唐军斩首六万级,俘虏两万多人,还有无数的叛军跌入河中淹死。而长安一旦拿下,潼关便不再是险阻。下一个战场是崤函古道东部的重要节点陕州(今河南陕县)。过了陕州,东部一马平川,无险可守,直达大唐的东都、叛军的伪都洛阳。

安庆绪虽已弑父,但性格懦弱,大局还由安禄山的首席谋士严庄把持。严庄知道这是生死之战,因而倾巢出动,十万主力前往增援,队伍延续百里不绝。等郭子仪赶到新店,叛军已在曲沃(曲沃村有魏曲沃故城)附近依山结阵。叛军向来不愿守城,习惯野战,见唐军立足未稳,立即派出轻骑骚扰。

此地北临黄河,南边是山。郭子仪早已命令回纥兵登山抄袭叛军后路,主力正面出击,但阵势没有排好,不能开战,便令两队人马将这股敌兵赶走。没过多久,叛军以加倍的兵力再来骚扰,郭子仪也再以加倍的兵力驱逐。

上一篇: 古巴家书
下一篇: 在大地的伤口上旋转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