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桑的岛屿》读后断想
作者: 茨平一部作品,会让读者时不时停顿下来,产生一种必须思考的冲动,它就是好作品。索南才让的中篇小说《哈桑的岛屿》(载《作品》2022年第5期),我在阅读过程中,就产生了一种必须思考的冲动,然后坐在那儿发呆,某种情绪在弥漫,眼前就有三场大雪纷纷然落下,广东的夏天也遍地雪光。
小说故事其实很简单,就像一条小溪流水,轻言细语流淌着,没有那种波澜壮阔,有点起伏也是小落差。谁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大草原是平的,大海也是平的,风吹稻浪也是平的,还有长河落日圆,这些也是美,可以美得让人心旷神怡。能从平处着手写出文学的味道与美来,更显作者的功力。
有一只叫哈桑的羊会走进少年丹增的梦里,这是这篇小说的核,也是最大亮点。哈桑在梦里告诉丹增,他必须找到一个叫玉山的地方,否则,他就会不受控制地长大,长成骆驼那么大,长成房子那么大,哈桑便脱离羊的特征,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于是,丹增找到好友海尔汗,与哈桑一起开始走向远方的玉山。我很自然地将它与《西游记》对照。《西游记》是孙悟空最先出场,再是唐僧。小说是丹增出场,然后哈桑才来了。《西游记》中师徒四人历经千难万险终于来到西天取得真经。在小说中,他们也克服不少困难,终于来到了具有神秘色彩的玉山,那是哈桑的岛屿。写动物也是写人,哈桑的岛屿也是少年丹增的岛屿。不知这样解释对不对?
说个人感受,索南才让的小说阅读比较难进入。倒不是它晦涩,相反,阅读起来有轻快感,一路上百味丛生,仿佛让鲜花和鸟语拥簇着。我说的比较难进入,是很难找到打开文本的钥匙。我是读了三遍,花了一个下午时间。每读一遍,貌似拨开了重重迷雾,探得其丰沛的内涵,却仍然处于迷雾之中。如果小说有中心思想的话,我始终抓不住它的中心思想。掩卷沉思时,想,或许是索南才让的文学逻辑不一样,超出了我们往常的阅读经验。的确是这样,它肯定不是传统的现实主义,也不是新写实主义,与卡夫卡、卡佛、博尔赫斯、茨威格、马尔克斯、麦克尤恩、残雪他们都不一样,索南才让就是索南才让,他用他独有的文学逻辑,既制造了阅读迷雾,又给人惊喜。
索南才让的小说《哈桑的岛屿》让我再一次思考文学是什么。肯定有人说,不用思考了,老早就有人下定义了,文学是人学。这无疑是一句貌似真理的废话。哲学、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政治学难道不是研究人的学问?演讲与口才,为人处世也是人学。前些日子有人跟我说,文学是文学的美学。这句话虽然有点绕口,但我却认同,它更接近文学的真理。或许从这儿出发,更容易理解索南才让小说中那特有的文学逻辑。
有意思,有味道,有美感,正是一部作品的魅力所在。
责编:周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