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与父亲(长篇小说)
作者: 马原儿子在国外
1
格子刚从伦敦回国时,没有想好是彻底结束在国外的生活,还是临时回国内耽搁一段时间,毕竟他已经在欧洲待了十一年。他十六岁初中毕业,之后在国内读了一年德语班,十七岁就到了莱比锡。初中三年他学的外语课是英语,后来一年去学德语也是临时抱佛脚。是妈妈去德国做一年的访问学者,妈妈征求已经离婚的爸爸同意,爸爸当然只有同意一条路可选。
妈妈有自己的小算盘,她打算让儿子在德国读书。先读高中,再读大学。这样的话,儿子虽然名义上归父亲抚养,等于事实上又回到了母亲身旁。格子的母亲已经再婚,嫁给了德国人黑格,她有一半以上的时间生活在莱比锡。
格子没有在母亲身边很久。他第一年在莱比锡,又学了一年德语,基本上达到能够听德语课的水平。
格子自己跟妈妈提出,不与她在同一个城市。毕竟儿子十八岁了,母亲没有理由拒绝,于是格子进了柏林的一所有百年历史的高中。
母亲的基本状况父亲是知道的,他当然也猜到了儿子会是这样的格局。这不是父亲当初设想的格局,父亲以为,自己会与儿子相处到他高中毕业,结果儿子高中转到了欧洲。
原来说好的,去德国待一年,但格子一走就是十一年。德语预科一年,高中三年。据说格子高中成绩还不错,所以第四年结束时,格子拿到了两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洪堡大学和柏林工大。
相比之下,洪堡大学的名声更大些,可是格子最终选择了柏林工大。理由也很简单,柏林工大是他的中国女朋友的学校。恋爱是不讲道理的,跟恋爱中的男生和女生尤其讲不清道理。
当然了,恋爱毕竟只是恋爱。有的恋爱有结果,有的没有。他们的就没有,结果只是格子去了柏林工大。
洪堡大学就此从格子的生命历程中消失了。格子的爸爸甚至忘记了洪堡大学的名字。唉,洪堡大学在德国可是个很响亮的名字哦!
格子学的是数学专业。数学作为一门学科相当深奥,不是本科的四年或五年就可以轻易完成的。格子之所以选择数学,完全来自于一个男孩子对于哲学的兴趣。他自小耽迷于哲学,到了德国尤其知道了哲学的基础是数学,于是把大学的专业选择定位到数学。用他自己的话说,数学是专属于极少数天才的学科,不是像他这样的凡夫俗子该去学的。
走进数学的门槛,他才知道数学是一门学不完的课程。哪怕是一个伟大的数学家,哪怕他有漫长的一生,他与数学的缘分,也只占数学本身的一点一滴而已。整个科学的基础就是数学,科学是无边无际的,数学也是,而数学本身不是他的兴趣。
德国是哲学的一个故乡,而德国的哲学有两大支撑,一个是数学,一个是逻辑学。作为一个在德国的又喜欢哲学的留学生,格子当然可能对数学产生兴趣,也许还会对逻辑学产生同样的兴趣。那也只是兴趣而已,决不是数学本身。
一个以数学为专业的学生,将来的就业方向很窄,要么当老师,要么当专业数学家,这两条路都不是格子想走的。后来,他从数学系辍学,是聪明的抉择。
可是他作为留学生,从中国到德国已经满五年了,他已经从一个十七岁的孩子长成了大人。
他可以选择换一个专业,比如哲学,比如美术,这样他的学生生涯就可以在欧洲延续。读一个本科大约需要四年,再读一个硕士大约需要两三年,再再读一个博士大约还需要三四年。当然这些都取决于金钱的支撑,在欧洲读十五年书,对一个中国家庭来说,肯定是一笔不菲的开销。
格子没有做如上的选择,他选择的是辍学。在通常的意义上,辍学意味着他将中断在欧洲的学业,回到中国。也就是说,他的生活格局会因此而彻底改变。可是他没有做好改变生活格局的心理准备,尽管已经22岁了,尽管已经独立生活了四年,但他还是个孩子。对于突如其来的事变,他不知该如何去应对。
2
格子的父母亲都是大学老师,中国的文科大学老师工作相对轻闲,每周只有两三天上课,这也是他们选择当大学老师的原由。凡事有好的一面,但也有不好的一面。好的一面已经说了,就是工作轻闲。 不好的一面也很要命,就是收入很低,做的事情少,拿的钱自然也少。
格子的父母亲也都有另外一份收入,写小说拿稿费。虽然不算多,但补贴家用还是很不错的,这也是他们能下决心让孩子去留学的心理支撑。
但是毕竟他们都不是有钱人,一个成年孩子在欧洲生活的开销,比一整个家庭在国内的生活开销要大很多。谁家有一个孩子在留学,也就意味着这个家庭要么很艰难很辛苦,要么很有钱有背景。
现在格子的学业中断,他又不想回国,该怎么办呢?
他没和父亲商量,父亲不知道他和母亲商量了没有。在此之前的五年,父亲给他的钱都是由母亲接收掌控的,当时格子未成年。
对父亲而言,儿子在国外留学,他的财务支持是必须的,责无旁贷,金额由格子的母亲确定。作为一个男人他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将规定的钱数交给孩子的母亲。
儿子不读书了,辍学了,但是父亲不知道,父亲依然以为儿子在读书。
格子与父亲的联络不是很多,主要还是因为钱。格子又是男孩,相比之下,男孩从小就皮实,家长相对不那么操心。而且他从小就踏实,不是那种让家长担心的孩子。当然了,虽然远在万里之外,格子身边还有母亲照料,所以父亲也就没有那么多担心。
那个时代没有网络,唯一能够保持联系的方式,只有长途电话。长途电话又是如此昂贵,几分钟的话费,就相当于几天的生活费。这些具体而微的事情,将父与子的距离逐渐拉开。
父子之间还有些问题。由于当时儿子的年龄还小,所以父亲没有对离婚的事情引起足够的重视。
父亲母亲是同行,都写小说。常言说,同行是冤家。常言又说,冤家宜解不宜结。但事实刚好相反,这对冤家结了几十年却从来解不开。
格子在父亲这边是从他六岁开始,六岁之前,主要是外婆带他。格子六岁回爷爷奶奶家上学前班,之后上小学。十三岁时来到父亲身边上初中,那一年,父子俩到了上海。
平日里格子在上海读书,寒暑假去北京母亲家。那段时间,一切都很正常。父亲有父亲的生活,母亲有母亲的生活。
格子在父亲身边时,两个人很少吵架,多数情形是儿子听父亲的,也许是父亲性格强势的缘故吧。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儿子习惯了听父亲的,毕竟他们是一个北方家庭,父为子纲是北方家庭一种常见的格局。
父亲偶尔会发脾气,脾气很大。有时会因为儿子的过错,骂他打他,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阴影。
而格子与母亲的相处,则完全是另外一种情形。他们很容易吵架,而且会经常吵得很厉害。他们相处的时间相对短,彼此间的容忍度相对差些。相比之下,格子对母亲要比对父亲更强势,或者可以说,小格子不怕母亲。
当年的那种生活格局,导致格子的性格形成某种扭曲。他从不与父亲争辩,却与母亲争执不断。
可以想象,他在父亲面前很压抑,而在母亲面前又很任性。
现在他既远离父亲,又不在母亲的眼皮底下,他一个人面对自己的生活,自己对自己遇到的问题作决定,辍学可是个非同小可的决定啊。
3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格子在柏林读了一年德语预科,又读了三年高中,又读了一年数学本科,加起来一共只有五年啊,可是为什么又说他在国外十一年呢?
格子自己也不记得他是什么时候把辍学的事情告知给父亲的,父亲一直以为他在读书,正常情况下理工科四年到五年,所以耐心等几年的心理准备父亲是有的。
时代在进步,网络逐渐渗透进人们的生活,远距离的联络比当初要方便多了,而且价格也便宜了许多。但是父亲和格子之间的联系,并没有因为网络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他们依旧很少联络,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彼此间的情感发生了相当微妙的变化,主要原因在父亲。
父亲又结婚了。
原来父亲的家也就是格子的家,那个家是父子二人共有的。当然不止父子二人,还有奶奶,父亲的妈妈。
这个变化对父亲而言是自然而然的。父亲与母亲离婚是1991年,再婚则是2008年,十七年之后结束了单身生活,奶奶很开心。时间有点久,也算不得异常。
对格子而言,一切都不一样了。再回来见到奶奶,格子对奶奶表达了自己的愤怒。这个家原本是他和爸爸的,现在他成了家里的外人。
奶奶能够理解孙子的心情,毕竟孙子还年轻,毕竟儿子独身的时间太久。孙子的妈妈早就再婚,孙子很小就面对了母亲再婚的现实。父亲的再婚让孙子脆弱的内心很难承受,奶奶能做的只能是尽量安抚孙子。
父亲还是从奶奶那里间接知道了儿子的想法,对于自己的再婚,父亲已经考虑到儿子的抵触,但他不认为这是个很大的问题。一时的不接受,完全可以理解。理解了之后,问题就消失了,这是父亲的心思。
父亲真是个没心没肺的男人呐!
事情哪有那么简单?
4
从离婚到再婚,整整十七年。
父亲性格很倔,失败的婚姻令他沮丧,许多年里他甚少提及。极偶然说起来,他会说那个人很好,只是他们的性格犯冲,说话就会吵,彼此间很难心平气和。分开之后,他能做的就是少联络,少打交道。
他们是协议离婚,没有任何的财产纠葛。由于话不投机,父亲甚少给母亲打电话。他们之间的电话不多,一年一次或两次而已。
估计他们自己绝想不到,在他们离婚二十年之后,两个人之间竟然会发生激烈的财产纠纷。
由于父亲从不主动与母亲联络,母亲也习惯了。她有事会选择迂回的方式,或者让儿子转达,或者给父亲的徒弟电话,这一次她选择了徒弟。
徒弟告诉师傅,格子的母亲在电话里说格子要用钱,让他把他们在上海的房子卖掉。对父亲而言,母亲的这个电话很莫名其妙。格子在读书,读书的钱父亲从来没有耽搁过。而且格子刚刚回过国,格子从来没说自己需要什么钱。
格子要用钱,他干什么要用一大笔钱呢?母亲要父亲卖房子,那应该是很大的一笔钱。对于父亲的这个家庭,这套房子应该是父亲一辈子最大的财富了。父亲不知道儿子出了什么问题,他也尝试着想过,生了大病?赌博输了大钱?吸毒欠了巨款?做父亲的一时半会也想不明白。
他也想过,专门为这事给儿子通个电话。想想还是不妥,毕竟要他卖房子的话,不是儿子自己提出来的。儿子没说这个话,他不能用这个话去问儿子,他问了就等于无事生非。
儿子对他的不满,他已经知道,可是他不知道该如何与儿子沟通。但他同样知道,她不可能无缘无故地对已经离婚二十年的前夫提如此无理的要求。她一定有自己的道理,是什么呢?她是知名的小说家,不是那种无理取闹的女人。
父亲没有给儿子电话,也没有直接去询问她。她给他徒弟的电话不可能是个玩笑,更不可能提上一句就此打住。他相信,她一定会把已经开始的话题继续下去。
他决定等她的下一步。
5
徒弟果然收到了格子母亲的下一个电话。先是问,她的话转达了吗?转达了。他怎么说?没怎么说。你告诉他,不管他怎么想,那房子他卖也得卖,不卖也得卖,房子有格子的一半!
徒弟有点蒙,房子有格子的一半,什么意思?
这套房子的所有人是你师傅和格子,房本上就是这么写的。
应该是的,我听师傅说过。
格子已经成年了,他有权支配自己的私人财产,是吧。
应该是吧。
现在格子没住在自己的房子里,房子里住了别人,是吧。
住的是奶奶,还有师傅的老婆。
格子的房子自己不住,他决定卖掉,他自己不好意思跟爸爸说,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大概,算是明白吧,你让我告诉师傅,是这个意思吧?
就是这个意思。
这是格子的意思吗?您代表他吗?
我没必要回答你。你就如实把我刚才说的话转达给你师傅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