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殖民促退性别平权

作者: 邓晨

西方殖民促退性别平权0

20 世纪,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讨论“代沟”时指出,传统社会是青年人向长辈学习的“已定型文化”,未来社会则是年长者需要跟随年轻世代不断更新的“未定型文化”。现在世界上大部分人类群体都属于后者,不过世代之间的学习实际上未必不会是多向穿梭的“时空旅行”,例如今天人们在环境保护领域就会结合新颖科学与传统原住民知识,这样看来更像是充满了延续与断裂、遗忘与记忆的混杂变化。

马达加斯加颇负盛名的“有本事”(Mahat eo)乐队创始人达玛,在2018 年竞选总统时以马国传统观念“Valimbabena”作为竞选纲领。这个词由“回应”与“背负”组成,翻译成中文约等同于“孝道”,原意是小时候被父母背在身上,等父母年老也承担照顾之意。达玛是著名抗议歌手,他将“Valimbabena”扩展为环保理念,指人类从自然界取得资源,现在应该承担起照护责任。

今年6 月,马国的一件大事是重新开放了28年前大火烧毁的安塔那那利佛宫。该宫殿群是19世纪统一马国的伊默里纳王国的故宫,像雅典卫城一样位在高耸的山丘上俯瞰着首都。马国民间有祖先崇拜习俗且将其当作庙宇祭拜,当晚民众冲入火窟,将末代女王、被法国流放阿尔及利亚的腊纳瓦洛娜三世的遗骸救出。不过,历经28 年修复工程才刚完毕,上个月首都西南方的小型古迹“安莎哈丁闼宫”又失火烧毁,只剩下土石残墟。

古迹是人类成就的残留物,人们在墟迹之前似乎总是会产生两种心理反应:一种是佩服其达到的了不起的成就,一种是叹息当年的努力已然破败消逝;看见残迹背后的成就,或许会让人想继承其背后的精神而加以延续;看见其破败及枉然者则感到里头只有荒唐。不过古迹的教训或许恰恰并不只是伟大或者枉然,而是两者的混合。人类本然的倾向是伸展与延续自身的存在,但限制与破败也同样是必然的,古迹具体呈现了这种状态。

在28 年前大火吞噬的王室遗骸中,执政33年的腊纳瓦洛娜一世是19 世纪伊默里纳王国执政最久的女王。历史对她有两种极端评价:她的向外征伐及大规模强制劳役被认为过于压迫,但同时她也是当时马国唯一愿意且有能力抵挡殖民的君主。在列强、外敌、内部政治势力的多重威胁下,她是否真的有不采用铁腕的余裕?她的儿子拉达玛二世显然反感母亲的统治,他的政策更加宽容而开放,但却也让殖民势力从此扩大影响力。

马国具有母系社会传统,外来的影响力或许在其他国家曾经促进性别平等,但在马国则是负面的。殖民时期至今,马国的女性地位大为降低,腊纳瓦洛娜一世当年或许想要对抗这一趋势。她的丈夫拉达玛一世原先曾经拥抱西方“进步”,包括镇压反对废除传统发型的5000 名女性,处决带头的领袖。在丈夫死后继位的女王转而采取反对西方影响的政策。

2021 年去世的迪迪耶·拉齐拉卡执政时曾再度试图抵抗殖民影响,但其尝试并未成功。也或许当年女王母子的执政都不是真正问题所在,因为马国无论采用何种政策都难以长久抵挡法国殖民者的进逼。今日马国尽管仍存在母系社会的影响,但消逝的女王未曾再返。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