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设计基础课程融合传统文化的教学探索

作者: 刘龙真

文化自信视域下设计基础课程融合传统文化的教学探索 0

摘 要:传统文化蕴含着世代相传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艺术形式和审美理念,在艺术设计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提升创新设计能力。

关键词:艺术设计基础教学;文化自信;中国传统文化

近几年,借鉴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再设计的文创产品在市场上颇受欢迎,这从侧面反映了国人越来越认识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1]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根基,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设计教育的最高境界应是树立文化自信。艺术设计是一门需要具备文化底蕴和科学综合素养的学科。文化底蕴决定了设计的内涵和深度,科学素养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古今中外,优秀的设计作品都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情怀。因此,文化是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灵魂。

2020年教育部指出,要将文学、历史、哲学等专业类课程融入教育教学中,结合科学内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然而,在当前的普通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教学重心普遍偏重于西方设计发展史、设计技巧、审美鉴赏等方面,忽略了中国传统文化在设计基础教学中的重要性。[2]设计类的教育工作者肩负着文化传承的责任,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找精髓,从传统中找新意,只有对民族文化有足够的自信,才能在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中找到切入点,迸发出新的创意和火花。

一、设计基础教学的现状

现代艺术设计教学体系起源于20世纪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当前国内设计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现实困境表现在由设计素描、设计色彩、二三维设计基础组成的设计基础课程群,在教学实践中显得固化,在观念上逐渐概念化、碎片化,失去了作为一个大基础的完整性,使课程研究的对象变得模糊,存在“学”与“术”分离的现象。[3]基础教学阶段,教师对传统文化、艺术史论课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史论的支撑与滋养,导致基础课程的学习趋于技能训练。

艺术设计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复合型实用型人才,并不是在教学过程中摒弃欧美的设计元素,而是汲取精华,将现代设计技巧与传统文化融合,深化设计作品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素养。设计基础课程由素描、色彩、二三维设计构成,传统的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碎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内容涉及较少,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为学生多补充民族文化的内容,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年轻创作群体中生根发芽。

二、传统文化在设计基础教学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传统文化是设计的根基。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审美观念和生活智慧。将传统文化引入设计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文化底蕴,提升自身设计思维和文化自信。国际上近几年刮起的“中国风”,汉服、琵琶、中国红等带有民族特点的文化在欧美国家深受百姓欢迎,足见传统文化经得起历史考验和时代的锤炼,文化自信才是我们屹立于国际、参与世界竞争的根本。[4]

(一)传统文化是现代设计的源泉和根基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是历史的积淀和传承,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数千年的洗礼,去其糟粕之后能够被后人传承下来的文化都是经典的、优秀的、民族的文化,将传统文化融入设计教学中,能够丰富教学素材,为学生打开创造思路,提高设计的深度和广度。张艺谋在两届奥运会的开幕式和闭幕式的舞蹈设计上频繁使用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舞蹈,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事实足以证明,中华文化在国际上是独树一帜的,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在设计领域融入传统文化教学是对设计课程内容的补充,也引导学生拓宽眼界,不仅要横向看世界流行趋势,还要纵观世界文化传承,从历史中提炼文化精髓,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设计作品。

(二)融入传统文化,加强民族设计特征

随着全球化发展和与国际接轨,国内的艺术设计教育及艺术设计作品都有与西方设计同质化的趋势。综观古今中外,优秀的艺术作品都带有民族文化的烙印,好的设计作品在传达审美价值的同时更应该彰显民族文化价值。随着我国文化建设的开展,坚定文化自信成为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注重在艺术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以此加强民族设计的特征。这样不仅可以使设计作品更具独特性和辨识度,而且能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

在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大量外来文化涌入国内,对本土文化造成强烈冲击。年轻人更容易接受新兴文化,而对本土传统文化缺乏足够的了解和兴趣,导致一些传统文化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光彩,甚至面临失传的危机。教育体系的改变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产生了影响。随着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传统的教育和传承方式出现被边缘化的趋势,年轻人在学校里接触更多的是现代知识和技能,而非传统文化。

艺术设计作为一种创新的表达方式,能够为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提供新的途径。传统文化元素,如图案、色彩、形式美、传统工艺等都是宝贵的设计资源,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强化学生的创意思维,增加设计深度。在设计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年轻一代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还能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做出积极贡献。

三、传统文化融入设计基础教学的实践探索

要以文化自信为导向,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整合,使之适用于当代设计基础教学系统并使该系统有效地服务于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在设计领域的造型语言与方法、风格与形式、思维与品格,增强设计基础教学的人文素养,体现本民族的文化设计特色。另外,从艺术设计专业和市场发展角度,将现当代艺术史专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传统民间美术专题融入教学中,既能丰富设计基础教学的资源,又能提升设计的竞争力。[5]基于文化自信理念,探索设计基础课程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新路径,可以从以下三点入手。

(一)优化教学内容,融传统文化元素于课堂

传统文化在设计基础教学中的传承和创新,只有通过课堂教学才能够实现,教师在此过程中起到引导作用。教师应该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教学活动,不断在设计基础课堂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京剧、园林、剪纸、水墨画、石雕、书法等,增强学生对传统艺术的理解,为以后的专业课学习打下基础,使学生在传统文化中找到创作灵感。

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还应该着重培养学生视觉的洞察力、情感的感知力、思想的创造力,在课堂上不要只用素描画一些基础图形,还应该鼓励学生临摹一些知名作品。另外新媒体的发展还为平民百姓提供了创造的舞台,例如陆仙人用塑料袋、床单被罩、渔网树叶打造了新时尚,从乡间小路走上了国际T台。实践证明,只要对设计有敏感度,就可以就地取材,加上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独特的东方艺术将风靡全球。[6]

(二)让地域文化走进课堂,带领学生感受地域文化

我国地域文化丰富多彩,如新疆的民族舞蹈、西藏的宗教文化、四川的变脸艺术、安徽的徽派建筑、重庆的地下高楼、陕西的窑洞等。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地域文化在新媒体视野中频繁出现,越来越多的人可以透过屏幕感受中国地域文化的敦实、厚重、魅力,气候、风俗、习惯的不同,导致各地文化差异巨大,这也是民族文化多元化的体现。现代设计与民族文化的碰撞,将成为现代艺术设计的焦点,以其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提升设计作品的质感,展现中华民族的风貌。

对于设计类学生而言,应该走出去多听、多看、多思考,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每年进行一次有目的、有组织、有针对性的户外考察,让学生深入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文化特征、艺术构成,并通过参观、采访、笔录、速写、拍照等方式记录学生的所感所想,后将考察资源整理、汇总、对比、分析,完成一次基于旅游的写实报告。学生只有实地考察,才能感受地域文化的包容性和艺术感,才能激发创造灵感,汲取地域文化并将其融入设计创作,丰富设计作品的内涵,使中国传统文化得以发扬光大。

(三)提高设计基础教学团队综合素养

一名合格的设计专业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专业素质、广阔视野、社会责任、先进思想等要素,肯定自己的民族文化意义,能将传统文化渗入设计基础课程中,以教师的专业性、科学化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因此,构建高素质的阶梯式教师队伍,尽一切可能为学生创造学习氛围,是学校应该做的事情。

第一,学校可以定期组织专业培训和研讨活动,更新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并鼓励教师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以拓宽视野并引入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技术,以此为艺术设计教学注入新的活力。第二,学校可聘请国内知名的设计师到校讲课,他们具有参与重大设计的实战经验,能够为学生分析设计的技巧,还可以给学生提供榜样力量。第三,教师在生活中要注重各种素材的整合,并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分享讨论,从而迸发出新的思维。优秀的教师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内涵和专业技巧,让学生既具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

文化自信是一名设计师创作的底气。设计专业教育工作者还扮演着文化保护者的角色,同时又肩负着文化传承的艰巨任务。夯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探索设计基础课程和传统文化的融合路径,为国家发展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为传统文化的传承积攒力量。

四、结 语

艺术设计离不开文化的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只有将设计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彰显中华民族的恢宏大气和文化精髓,从而推动设计向更高水平发展。

(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

基金项目:2021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社科类)一般项目《文化自信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高校设计基础课程的多模态教学改革研究》(编号:JAS21487);2019年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绿色文化创意设计与应用专业群”的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体系改革与探究》(编号:jx190612)。

参考文献

[1] 李晓霞.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室内设计融合的探索[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9(5):25-26.

[2] 张丹丹.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的意义及策略微探[J].大众文艺,2022(10):151-153.

[3] 侯晓鹏,杨保华.传统文化融入现代设计的教学探索[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3,15(5):27-30.

[4] 邢文君.地域文化与环境设计专业课程融合的教学思考:以餐饮空间设计专题为例[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21(1):152-153.

[5] 骞海青.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服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纺织报告,2018(12):61-62,65.

[6] 胡文博,张子俨.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的探究:以信息设计课程教学实践改革为例[J].艺术教育,2021(7):183-186.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