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战役口述记忆留存状态的研究

作者: 冯芊芊 李威蓉 李雨思 梁俊明

湘江战役口述记忆留存状态的研究0

摘 要:本文立足于广西灌阳县湘江战役口述记忆留存的现状,采用口述史理论,运用定性与定量、文献和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分析出口述记忆留存存在手段方式滞后、状态冷硬单一、传承断层遗落等困境,其形成的原因有地理位置封闭难于信息交流、经济发展滞后难于系统保护、思想认识不足难于主动担当。鉴于湘江战役在灌阳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本文从繁荣乡村生态、打造特色文旅、强化历史主动精神出发,为政府用活口述记忆提供对策和建议,推动灌阳当地口述记忆项目建设,增强当地群众的历史主动精神。

关键词:红色文化;湘江战役;口述记忆;留存现状

一、口述记忆的重要价值

(一)在语言情感中丰富口述记忆的价值与活力

中国拥有悠久的修史传统,通常记录置于组织和集体行动背景下的重要事件。口述记忆记录常以人物为中心,生动还原其性格、情感和语言特点,有效补充个人经历中的关键时刻和动机。关于湘江战役口述资料的收集,目前学界以将帅回忆和散留红军的回忆居多,群众参与的历史进程也是不可忽视的史料资源。[1]丰富和完善湘江战役的口述记忆,能对历史进行生动还原和补充,成为现实的参考和凭证,形成情感的寄托和归属,有助于为党史的研究提供佐证。

(二)在文旅提质中强化“红色”与“民族”两个支点

湘江战役是中国革命的涅槃新生之战,中央红军在广西北部突破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粉碎被消灭在湘江以东的企图。湘江战役锻造了红军战士不溃不馁、勇往直前的精神特质;宣告了“左”倾军事路线的失败,为遵义会议的召开、确立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奠定了思想路线基础。[2]红军总政治部1934年经过灌阳的这段历程,是中央红军首次进入少数民族集聚地区,接触到了许多散居着的苗、瑶、侗等少数民族群众。在这里,红军制定了《关于瑶苗民族工作中的原则指示》和瑶苗民的十三条口号[3],得到了广大少数民族同胞的认同和拥护。桂林市灌阳县将民族特色与红色文化相结合,打造集文化展示、山水游览、文化旅居、养生度假、民俗体验、研学教育、演艺会展于一体的综合旅居目的地,运用“口述记忆+村落文化”为旅游景点赋予独特魅力,推动广西旅游事业高质量发展。

(三)在教育常态中发挥“五老一小”生动作用

抢救性采访口述文化载体,充分挖掘和发挥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即“五老”)在政治、经验、威望等方面的优势,通过主题宣讲、科技辅导、普法教育等多种方式,激活“五老”智库,增加青少年(一小)的接触。培养青少年从小听党话、永远跟党走的信念,以实际行动展现自己爱国奋进的精神风貌。老同志为青少年讲历史,青少年为老同志说发展,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4]

二、口述记忆的留存现状

(一)口述记忆留存手段滞后

笔者团队根据文字记载,寻找红军驻扎地,发现居住在周边的许多群众的长辈都曾直接参与救助红军,但大都已过世,未留下完整回忆和记录。李时新《重生——湘江战役失散红军记忆》一书写道:“2014年,刘华连老人96岁高寿逝世,至此,湘江战役桂北失散红军全部归队……”[5]除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整理的文字记录外,湘江战役的许多历史细节和实物已被时间湮灭,群众见证者的口述史料也面临稀缺。“立田赠枪”处的潮立村内,作为红军办公地点的祠堂已被拆除,所赠枪支已上交,相关历史仅留居民口述。水车乡的“一床棉被”故事后人翟和明,对长辈帮助红军的故事仅知一二,翟家后辈已迁外地,相关故事即将失传。

(二)口述记忆留存状态冷硬单一

湘江战役的口述记忆多以文字保存,但纸质版不易长存且流通渠道狭小。电子版虽更新,但未能准确传达情感,读者难以感同身受。参观纪念馆、博物馆和阅读书籍是调查了解长征精神的主要方式,较为固定和单一。在当地所记录的群众口述史中,唯有“祖孙三代守红旗”故事后人李清鸾的口述记忆有影像记载,但细节上仍有演绎成分。

(三)口述记忆传承存在断层遗落

在当地,口述记忆的保护和传承出现了部分断层和遗落的情况。团队调研发现,灌阳本地人未能以较强的历史主动精神保护和传承本土红色口述记忆。为数不多流传下来的民间记忆也未采用具有稳定性的文字记录或影像记录,导致许多细节内容缺乏准确性。同时,多数中小学生及青年群体缺乏对相关口述记忆的了解,本地口述史并未作为本地特色课堂传播或课后补充内容展开。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对这些口述记忆的认知和关注度逐渐减少,未能培养好当地青少年传承本地红色口述记忆的使命感。

三、口述记忆留存困难原因探索

(一)地理位置封闭难于信息交流

研究发现,灌阳县位于都庞岭和海洋山之间,境内山峦起伏、峡谷纵横,使得村落分布较散,未能纳入传统山水文化旅游圈,游客难以自行到达。[6]相对封闭的地形保护了口述者的记忆不被外界干扰。

以湘江战役老红军刘来保居住地为例,刘来保是中央红军长征过灌阳时红三军团第五师第十四团第三营第二连第三排战士,后散留于灌阳县新圩潮立村。刘来保散留灌阳时,目睹了100多个因伤未撤离的红军被敌人残忍丢入酒海井。[7]他目睹的全过程于1987年起被政府及媒体相继记录,引起巨大反响。上级部门在2019年对酒海井进行了系统挖掘,并建立烈士陵园。关于刘来保个人的故事采访相对稀缺,刘来保及其后人的居住地离国道较远,门前道路狭小,未被纳入旅游圈。如今,刘来保已逝世,笔者团队采访其后辈时,收获的有效信息较少。“祖孙三代守红旗”故事证明了交通对宣传渠道的重要性。李清鸾相较于其他讲述者年纪较小,家住国道边,方便接待外地媒体采访,使故事得到丰富的采集。

(二)经济发展滞后难于系统保护

灌阳县经济欠发达,纪念馆设施简单,部分红色遗(旧)址维护不足,周边设施欠缺。以灌阳县湘江战役史实陈列馆为例,其展陈形式较为单一,游客只能通过观看静态展品或者图片来了解相关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情感传播效果。团队采访发现,当讲解员进行纯理论式讲解时,听众无法保持长时间专注。游客也不满足于纯理论讲解,在实地参观时更希望能了解到课本以外的知识。

九如堂水车村的红三、红五军团指挥部旧址位于142乡道边,鲜有游客来访。笔者团队走访周边村民得知,该遗址基本依靠该村村民自发管理与保护。2023年雨季时,前门房檐上的瓦片被冲落,墙体被浸泡脱落,村民自发修整,但屋子基本已成危房。

(三)思想认识不足难于主动担当

走访发现,部分老年人虽有父辈传下来的口述记忆,但往往认为“这不是什么大事”“孩子不爱听”,因此未进行家族内部传承,更未想到以自媒体的方式记录整理。灌阳县大部分群众未具备良好的历史主动精神,未珍惜家中所具备的红色记忆,尚未做好成为“口述者”的准备,当地群众亟须站在传承红色文化的高度记录和讲述这段历史。

四、改善口述记忆留存现状的对策建议

(一)繁荣乡村生态,为口述记忆提供活的源泉

灌阳县农产品丰富,但交通不便,目前还未建设高铁站点。当地政府正在积极做好高铁接驳站建设,规划了当地“体育+”的发展路线,很好地补足了华南地区冰雪旅游、冰雪运动的空白点,将发展经济的重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将红色文化嵌入乡村文化建设,夯实乡村文化底蕴,做大做强乡村特色产业,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让当地人民在家门口就业创业,专注保护传承湘江战役的口述记忆。[8]

(二)打造特色文旅,为口述记忆提供活的体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政府可以长征公园为抓手,串联红色景点和口述记忆,用故事及演绎充实长征公园。[9]加强红色口述记忆与本地旅游产业融合,融入村落文化特色,打造独特的湘江战役红色文化名片。建设口述文化长廊、口述记忆保存馆等展示陈列载体,提升特色村文化内涵,准确把握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历史定位及正确解读。

协调文旅各相关部门将传统的文化遗址和历史场景与AR、VR等现代科技相结合,以数字技术赋能,增强红色文化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注入口述记忆,让历史“活”起来、“动”起来。[10]支持红色故事情景剧剧本创作和编排等,依托艺术手段增强红色文化传播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在相关红色景点进行历史故事的演绎,借助红色遗迹还原历史的真实,以更加丰富的传播方式为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注入新的活力。[11]

(三)培养历史主动精神,为口述记忆提供活的传承

从当地学龄儿童抓起,强化口述记忆在传承当地文化内涵、展现文化特色方面的认识。用好本地的湘江战役遗(旧)址,将口述记忆纳入本地特色教育的重要内容。丰富课堂形式,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培养下一代的红色口述记忆传承意识,确保青少年红色教育立得早、立得准、立得实、立得住。[12]

将口述历史作为文化普及内容融入当地人的生活,支持亲历者及其后代进入展馆、社区、校园等地开展口述巡讲,并培养好一批优秀的“小小讲解员”。[13]不仅要在当地传播,还要对外推广,将“自家事”讲述给客人听,呼吁更多人加入抢救和保护红色口述记忆的队伍,增强当地民众的文化自信与自豪感。

五、结 语

笔者团队在历时两年的研究中,通过查找文献、调研、参观等方式对口述记忆的留存状态进行了整理。当地人对于身边红色故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将“家事”融入“国事”,很少主动向外界表达祖辈们帮助红军的英勇事迹。

随着时代的进步,口述历史的留存和保护的技术手段不断丰富,除了传统的以纸张作为记录载体外,影像记录的方式使得素材更具还原性和真实感。但在科技快速发展的现在,灌阳县的红色文化及口述记忆缺乏拟人、仿真等留存、展示手段。有关部门需要在发展中解决文化传承的问题,只有发展实体经济为乡村生活提供活力,打造特色文旅,提高当地居民家门口的收入,才能唤醒群众的历史主动精神,把“自家事”讲给客人听;主动将口述记忆纳入地方特色教材、强化思想引领,真正让当地居民以传承口述记忆为荣;用好互联网的传播渠道,掌握口述历史传播的主动权,进一步提高公众对以湘江战役口述记忆为代表的灌阳红色文化的认知、理解和向往。

(重庆师范大学)

基金项目: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红色留声机:广西口述历史的整理实践与创新”(项目编号:202211825007)研究成果;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研学实践教育与劳动教育研究专项重点课题“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五育融合’劳动教育运行机制研究”(课题编号:2022XJY1899)阶段性研究成果;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博士教授基金项目“融媒体时代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22BJXM028)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马天娇,陈浩琪.湘江战役百姓见证者口述史料收集、整理与考订[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2,36(4):15-21.

[2] 中共广西区委党史研究室《湘江战役历史研究》课题组.湘江战役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N].广西日报,2019-09-03(7).

[3] 李安辉.论中国特色散杂居民族理论的形成与发展[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0(6):22-27.

[4] 善洁,杨梓岩.全国关心下一代“最美五老”先进事迹发布会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2022-11-13.

[5] 李时新.重生:湘江战役失散红军记忆[M].桂林:漓江出版社,2021:7-8.

[6] 石顺.广西灌阳县农民贫困现状与脱贫对策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8.

[7] 曾平标.向死而生[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22:69-75.

[8] 曾石秀.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价值意蕴、掣肘因素与实践进路[J].山西农经,2023(18):1-4,12.

[9] 彭澳丽.各地高质量建好用好长征国家文化公园[N].中国文化报,2023-11-07(7).

[10] 周晶.以数字技术助力红色文化传承发展[N].光明日报,2023-11-29.

[11] 孔晓敏.开拓红色文化主题创作与传播的新思路:以红色情景剧《追寻》为例[C]//白雪华.新理念新机制新举措 推动文化馆行业高质量发展:2020中国文化馆年会征文作品集.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21:4.

[12] 陈艳华,陈丽娟.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红色旅游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21(9):57-59.

[13] 王淳天.红色文化阐释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20.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