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丝绸之路,我们有很多误解
作者: 葛剑雄一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既不是中国人兴建的,也不是中国人推行的,而是境外对中国的丝绸有需要,才形成了丝绸之路。所以查中国的古籍,是找不到“丝绸之路”这个词的。1870年前后,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到中亚考察,提出“丝绸之路”概念。他结合考察情况,又对照中国历史,提出约在公元前2世纪,存在着这样一条丝绸之路。
公元前2世纪,张骞通西域,开了这条路。但这如果仅仅是一条交通路线,在张骞通西域以前,早就存在了。比如说,公元前16-11世纪的商朝,在河南安阳发现的妇好墓里,发现的玉器就是昆仑山的和田玉,也就是说在那个时候就已经存在着从新疆到内地的交通路线了。
张骞通西域,是有向导的,并不是他开的这条路。张骞通西域不是为了贸易。当时汉武帝为了打败匈奴,他想派张骞去现在的阿富汗一带跟大月氏联系。大月氏本来在燕山这一带的,后来是被匈奴赶过去的,跟匈奴有世仇,因此汉武帝希望能联合大月氏,联合夹击匈奴。但张骞被匈奴扣住了,一呆呆了十年,后来逃脱,来到大夏,找到了大月氏。但大月氏已熟悉了这里的生活,不想再打仗了。张骞呆了一年多,用历史书上的话说“不得要领”,就回来了。
这时,汉朝已经打败了匈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这次带了很多人,浩浩荡荡,也带上了中国的丝绸、金银财宝,沿途散给这些小国,巩固汉朝对这些小国的影响。后来中亚、西亚的人发现丝绸是好东西,然后把丝绸带到了罗马帝国。罗马那边有钱,但没有丝绸,所以有非常强大的需求。因为丝绸适合长途贩运,并且利润高,所以李希霍芬把这条路命名为“丝绸之路”。
实际上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为了贸易和利润开辟过这条路。这些历史现在有些人不清楚,还以为是中国人为了卖丝绸才开了丝绸之路。
即使在这以后,中国也从来没有通过这条路输出丝绸。在这之后,每当有战乱,或者西方的需求变小了时,这条路也就不通了。因此从有了这条路后,往往是通的时间短,断的时间长。因为当时的自然条件恶劣,而运输代价是很高的。到了安史之乱,唐朝从中亚节节败退,一直退到长安附近,丝绸之路基本上不存在了,变成了中亚内部的一条路。
而这时,阿拉伯人掌握了航海技术,到了广州、宁波这些地方。海运一通,丝绸之路的价值就没有了,因为海上运输量大,除了丝绸,还增加了茶叶、陶瓷等日用品。所以丝绸之路并不是始终都有那么多的价值。
丝绸之路畅通的前提是中央王朝的统一和控制。汉朝没有控制中亚,匈奴人就会把路截掉,西汉鼎盛时包括今天的新疆,也包括新疆境外的巴尔喀什湖,这就能畅通了。东汉就出现了对西域控制三通三绝,三次畅通过,三次又断绝过。唐朝对西域的控制不止新疆一带,而是远到中亚,甚至西亚,所以可以牢牢地控制。
二
历史上开通和维护丝绸之路的动力是来自外界,而不是来自中国内部。这条路主要不是由汉朝人,而是中亚、西亚甚至欧洲人建立的,动力来自他们。
十三经、二十四史、四库全书中都检索不到“丝绸之路”这个词。1870年前后,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中亚进行了三年多调查后写了本书,正式提出“丝绸之路”,而他指的是公元前2世纪前形成的一条由洛阳、长安一直到中亚撒马尔罕, 以丝绸贸易为主的商道,以后慢慢为地理学界、历史学界所接受,之后才出现了将对外交通命名为“丝绸之路”的现象。
命名为“丝绸之路”,其实是张骞通西域起到的效果。但张骞通西域本身是出于军事、政治目的,而不是出于贸易。汉朝初年,匈奴对汉朝构成了极大的威胁,经过七十多年积累,到了汉武帝,汉朝势力增强,陆续打败匈奴,基本将其驱逐回了秦朝长城以西。汉武帝考虑怎样一劳永逸打败匈奴,他得到情报原来居住在祁连山河西走廊一带的乌孙人跟月氏,被匈奴压迫而西迁,其中月氏人迁到了大夏(即今天阿富汗这一带)。大夏与匈奴是世仇,汉武帝派使者前去,希望大夏与汉朝一起夹攻匈奴,虽然这并不容易,地图上隔了太远的距离。
当张骞到达以后,大夏君主在那儿已经住得很舒服了,不愿与匈奴作战,结果张骞在那儿“不得要领”,没有达到实际效果。
张骞出使西域非常艰苦,路上被匈奴扣押十年,但他找到机会逃离匈奴到达大夏,但回程又被匈奴扣押一年。当回到汉朝,形势变化,汉朝已经打败匈奴并且控制了河西走廊,通向西域的大门已经打开了。虽然张骞出使西域的最初目的没有达到,但他带回来的关于沿线的丰富情况深深吸引了汉武帝,认为应该将汉朝影响扩大到这些地方,因此第二次派张骞出使,组织使团,带去大量丝绸、黄金、工艺品等,赏赐给出使的小国,扩大了丝绸在中亚的影响。
但丝绸也不是张骞出使才输出的,实际时间更早。拉丁语系、英语称中国为China,一种说法是波斯人将中国成为“丝国”,这个发音慢慢演变为China读音;第二种说法是与“秦”谐音。至于称瓷器为China,则是倒过来,因为是来自中国的东西。可见张骞之前,外界尤其是波斯已经知道中国产瓷了。
但不自觉的、带偶然性的流通,与自觉的贸易是两回事。张骞出使西域扩大了中国丝绸在中亚的影响,引起了更远地方人们的兴趣。但商品经济的形成很重要的原因,是罗马帝国对中国的东西有需求。罗马帝国实力强大,对丝绸有强劲需求,罗马帝国贵族都以穿上丝绸为贵,随后丝绸价格甚至高过黄金,而汉朝是丝绸惟一来源,且丝绸非常适合在长途的艰苦条件下贩运,丝绸质地轻,经得起炎热、寒冷的气候变化,更重要的是产生的高价足以抵偿昂贵的运输费用,甚至付出的生命代价。
但丝绸之路无论从哪条路线都是非常艰苦的,从南面要穿过帕米尔高原,从北面草原则距离更长,而且绕不过寸草不生的戈壁。在没有导航、机械交通,主要依靠骆驼、牛、马、人力的情况下,代价相当高,没有强劲需求不可能支撑。
汉朝有效统治区域约有三四百万平方公里,人口六千多万,汉武帝开疆拓土很多人反对,因为会糟蹋良田,换来的是干旱、寒冷的土地,而河西走廊开拓地是成功的,有大片绿洲、祁连山、稳定水源。
中国没有向外开拓的动力,中国的丝绸尽管一般人不穿戴,也不是太昂贵的奢侈品,百姓也没有想到拿丝绸出去牟利。
中国历来以“天下之中”自居,无所不有,自给自足,对外无需求,没有对外贸易的概念。汉朝也不许百姓随意出关,历史上商人往往是没有其他出路的人所从事的职业,社会地位低。历史上中国没有主动利用过丝绸之路,也很少从丝路贸易获利。
三
公元9世纪以后,海运发达起来,这条丝绸之路就多是作为中亚内部交通线了,比如新疆喀什到中亚,而不是从内地到中亚。这个过程往往被忽略。
公元前60年,西汉在新疆设置西域都护府,新疆有众多大大小小的绿洲,管理困难,因此采取松散的、监护性质的管理,都护就地解决问题。由中央政府派出军队利用中央权威的就地监护管理,其中的小国只要每年上报户口,表示服从统治即可。
西汉后期的著名人物陈汤发现,被自己打败的匈奴北单于逃至今天的哈萨克斯坦一带,于是擅自调动六小国兵力将其消灭。但汉朝有争议,有的认为,他不费一兵一卒,立下了不世之功;有的却认为,他假借命令,没有汇报。这反映了汉朝在遥远的西域的困境,对西域的统治仍不稳定。最终对西域的统治只维持到西汉结束,王莽时已经不能维持,西域都护府最终撤掉。
东汉“三通三绝”,此后时断时续。
丝绸之路恢复了三次,又断了三次,而且有时的维持完全靠杰出个人,比如班超,以及西汉留下的威望。但国力无法维持时,朝廷就下令撤退。东汉之后,这条路经常名存实亡。北魏实力强大,历史记载来自大秦的商人也来了中原,但当中原战乱,无暇他顾,正常的贸易、交流又会断掉。只有中原政权能够牢牢控制中亚时,丝绸之路畅通,中国能掌握主动权。
唐朝初年,疆域最远扩展至今天的咸海,控制了锡尔河流域和阿默河流域,南面到了阿富汗,在西方有个军事行政的中心碎叶城,就是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丝绸之路就变成唐朝内部的交通路线,很畅通。安史之乱爆发,西域空虚,藏族祖先吐蕃扩张到今天新疆大部。此后,唐朝西界只到今天的甘肃,不可能再控制西域,早期发达的丝绸之路也就不存在了。
公元9世纪,阿拉伯人已经找到了海上交通要道,大批阿拉伯人来到广州、泉州、宁波、 扬州,海上交通线取代了陆路,路上丝绸之路已经变成了中央内部的交通线了,已经失去了。
明初一度控制哈密,但哈密以西明朝无法控制,明朝中期退至嘉峪关,连今天的敦煌都守不住,更不用说丝绸之路。
海运一通,就更没必要走陆上丝绸之路的崇山峻岭了,而且海运不是以丝绸为主,还包括茶叶、香料、瓷器等,这是重大的变革。
四
我们对海上丝绸之路往往有很多误解,现在我们习惯于拿西方的海洋观来看海洋,这样是不对的。
因为他们的海洋观都来自地中海,但地中海只有一个,非常特殊,基本是内海,海中还有非常多岛屿、海湾,地理原因使古代在地中海的航行是非常便利的。中国最接近于地中海的是环渤海地区,中国古代环渤海地区是比较开放的,因为地区交通方便。但中国不具备地中海周边的文明群星灿烂,如希腊、罗马、小亚细亚、亚速、两河文明等,有多种文明的交汇,文化不断交流。而环渤海地区周边的朝鲜半岛、日本岛历史上较为落后,他们学习中国积极性高,但中国学习他们的动力没有,也没有必要。
但海洋不过是载体,海上的航行终点在哪儿,能带出去什么,带进来什么,这才是本质。沿线牵涉到什么文化,他们有怎样的生活生产方式,我们要在这个前提下看海上丝绸之路。
但海上丝绸之路也不是中国开辟和掌握的。因为中国观念中,海就是边缘,四海之内、山陬海澨、天涯海角等说法都是体现。西汉海上探索最远已经到了今天的斯里兰卡、印度中部,汉朝还有负责翻译的译使。但这之后的初级探索发现别的地方都比自己穷,所以就没有继续探索,海上技术反而倒退。
海上丝绸之路因此完全是由阿拉伯人开辟和掌握的,南宋泉州一度有很多阿拉伯人,广州的番坊、番长,都有阿拉伯人。郑和下西洋未超出阿拉伯航路,采取其经验和技术(针路,牵星过洋),目的在宣扬国威,无经济目的,是通过政治活动,建立明成祖政治合法性,号召沿线小国家到明朝来朝贡。
官方对外的海上活动往往只重政治目的,轻经济效益,对维持丝绸之路缺乏动力。对民间贸易的禁止和限制,更损害了中国的实际利益。所以中国历史上不承认有正常的外贸需要,只想让人来朝贡。而外国通过朝贡还比贸易获得的利益更多,也愿意甚至希望来朝贡。清朝一度禁止日本来朝贡,日本想办法冒充琉球人来朝贡。朝贡不是剥削,而是变相的政治投资,一般情况下,不计较经济效益,只讲政治。
但这种朝贡中的对外赏赐无度,使外界期望值越来越高,造成财富流失,国库空虚,官民嗟怨,而且不主动经营外贸,主要利益为外方所得,对民间贸易却一贯限制甚至禁止,或课以重税,以致民间非走私不能获利。这些都是历史教训。
坦率讲,以前我们对外界、对自己历史的了解,基本停留在自娱自乐的阶段。现在建设“一带一路”,要重新好好认识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当地文化的关系,在文化上要像费孝通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珍爱自己的文化,但也要理解、欣赏、赞美别人的文化。“一带一路”建设如果只考虑经济因素,不考虑文化、民族等因素,同样也很难达到我们的目标。
“一带一路”分别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初步估算,“一带一路”沿线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63%和29%。“一带一路”作为中国首倡、高层推动的国家战略,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屹立于世界的领导地位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契合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是国际合作的新平台。“一带一路”战略在平等的文化认同框架下谈合作,是国家的战略性决策,体现的是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
(摘自《中外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