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为何青睐“数字资产”

作者: 朱开云

在传统的大类资产中,股票和基金曾是人们讨论最多的投资对象,但自2024年起,一股“数字资产”投资热潮悄然兴起。“数字资产”一般是指以数字形式存在的艺术品、收藏品或珍品,通过区块链技术确保其唯一性、不可变性和所有权。人们为何青睐“数字资产”?“数字资产”能否像房子、股票、基金、黄金那样成为大类资产的一种?作为新兴事物,“数字资产”具有哪些亮点?

数字艺术展上的年轻人

2024年12月28日,国内最大的“数字资产”平台——鲸探在上海举办了一场数字艺术展。走进展区,从深海中跃起的巨鲸吸引观众“摸鱼”打卡,摇滚味十足的三星堆青铜人乐队、色彩鲜亮的敦煌飞天、来自斯芬克斯星系的猫……这些数字藏品因每一款拥有特殊区块链编码,独一无二、不可篡改的特点,受到年轻收藏爱好者追捧。一名来自复旦大学的大三学生Lavis表示,他原来是线下潮玩的爱好者,自从接触了鲸探“数字资产”平台,感觉像发现了一片新大陆,在手机里就能随时欣赏收藏的宝贝,交易交换的途径也比实物要便捷很多。“原来打算毕业论文写盲盒品牌泡泡玛特,现在觉得‘数字资产’这个选题更有挑战。”

数字徽章留下的“在场证据”

在“数字资产”的诸多类型当中,POAP纪念徽章是年轻人最喜欢的一个类型。POAP是“Proof-Of-AttendanceProtocol(出席证明协议)”的缩写,用于记录和纪念特定事件的发生。

有些人在看完电影、演唱会后会收集门票,证明自己是忠实的粉丝或者证明自己到场亲自参与了某件事情,POAP纪念徽章则是在线上证明你参加过某项活动的记录。来自北京的数字收藏家赵燕表示,她是POAP的收藏爱好者,通过在网上展示自己的POAP收藏来纪念或者炫耀独特的经历,给自己“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留下在场的证据”。

2024年7月,爱奇艺王牌音乐综艺节目《中国说唱巅峰对决》联手ARCC数字徽章平台重磅推出限量版数字徽章POAP,受到年轻人的追捧与喜爱。爱奇艺发行的12款POAP纪念徽章通过ARCC数字徽章平台铸造,分别对应《中国说唱巅峰对决》的12期节目,观众需要在观看节目时寻找隐藏彩蛋,从而收集碎片,合成当期POAP纪念徽章。对于出品方而言,POAP可以通过设计独特的徽章和任务,激励用户更积极地参与各种活动和事件。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10周年大会上,市民可以通过在西栅景区、博览中心、乌镇世界互联网科技馆等打卡获得数字徽章。

人们为何青睐“数字资产”0
三星堆数字艺术头像

POAP纪念徽章给年轻人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身份象征和社交认可的方式。用户参加研讨会、演唱会、直播、在线课程等活动结束后,都可以获得POAP纪念徽章。

数字盲盒的诱惑

许多“数字资产”的发行采取了盲盒的形式。一些“数字资产”发行方通过对盲盒中的稀有款设置极低的概率,比如,0.1%来吸引用户大量开盲盒。数字盲盒对于年轻人来说具有超强的吸引力,近期鲸探平台发行的“奇思喵想博物馆”的一款吾皇猫系列,50万张数字卡牌在一个小时内就售罄了。

出生于2002年、来自浙江台州的大四学生周群(化名)在他的同学中是个另类,当他的同学们热衷于逛商场、网购消费的时候,他把父母给的零花钱大部分用于购买“数字资产”。最先是从社交媒体开始了解到这个行业,“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鲸探,发现里面有许多博物馆授权发行的数字藏品建模非常精美,我大学的专业也跟艺术品设计和建模相关,这些国宝级的文物类‘数字资产’售价只有几十块钱。”周群说。

从2022年底至今,周群在鲸探持续购买“数字资产”。随着这一轮“数字资产”小牛市的到来,周群持有的“数字资产”市值也水涨船高,很多藏品的二级市场价格已经翻了数倍。不过,周群目前并不打算抛售这些“数字资产”,“我打算以10年为周期拥有这些‘数字资产’,看好这个行业的发展。”周群虽然在同学中是个另类,但是他的父母却非常支持他。“我专门和他们探讨过这个行业,他们非常信任和支持我,还经常帮我抢首发藏品。”

资产配置转向“数字资产”

一些在传统书画领域的投资者也开始纷纷涉足“数字资产”领域。

来自浙江绍兴,具有多年古钱币、纸币、邮票收藏经验的收藏家俞吉伟表示,数字收藏对于他来说像是发现了一片新大陆,以他在收藏界数十年的经验来看,数字收藏非常有前景。据介绍,他从2022年初开始关注数字藏品,个人“数字资产”的持有总量已经超过35万件,投入资金已经超过1000万元。

深圳一名80后私募基金经理表示,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数字资产”,正在考虑成立一只以“数字资产”为投资标的的私募基金。

作为投资领域的新事物,“数字资产”目前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其市场价值具有不稳定、波动性大的特点,追涨杀跌特别容易亏损。投资者想要了解“数字资产”,首先要选择具有大厂或者国资背景的平台;其次也要警惕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市民对新鲜事物的好奇,打着“数字资产”名义行诈骗之实。

(摘自《北京青年报》)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