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巧:一巧变千巧,“巧”心暖千家

作者: 方湘玲

“李爹爹(爹爹是当地人对爷爷的称呼),这1000元钱是您儿子刚转到我手机上的,他让您过节买点儿好吃好喝的,我都给您换成现金了啊!”“好嘞!”

“刘婆婆(婆婆是当地人对奶奶的称呼),我已经联系好了维修师傅,他下午就到家里给您修空调呀。”“巧巧啊,你真是帮了我个大忙呀!”

“刘爹爹,这几天高温,您家的水电费我帮忙去镇上交,省得您老人家来回走路。”“哎呀,那最好不过了,谢谢巧巧呐!”

……

在湖北省鄂州市梁子湖区东沟镇茅圻村,这样的对话是“巧巧”和留守老人们的日常,也是当地最美的音符。

“巧巧”名叫余巧,是一个90后姑娘,茅圻村党支部委员、村委会委员,曾担任茅圻村的网格员。只要老人们需要,余巧有求必应、有问必答、有难必解。“有烦恼找巧巧”成了她和200多名留守老人之间的甜蜜暗号。

留守家园,他们不会被抛弃

“巧巧,我遇到麻烦事了。老板让我花大价钱买年轻人的手机,你快帮我想想办法吧!”2024年7月的一天,70多岁的李婆婆火急火燎地给余巧打来电话。

李婆婆经常利用闲暇时光做绿化工作,挣点零花钱。这次要结算的工钱是1460元,老板说没有现金,要求李婆婆买部智能手机,方便线上转账。一部智能手机可不便宜,李婆婆舍不得,就算买了,不认字的她也用不了。

“唉,这老板真是不懂留守老人的难。”余巧摇头叹息,随即转换心情,耐心安抚李婆婆。之后,她联系老板用手机收了工钱,然后换成现金给李婆婆送去。

如果说不会用智能手机影响的是“小钱”,那么,不会用社保卡影响的则是老人们的“大钱”。

余巧:一巧变千巧,“巧”心暖千家0
余巧(中间站立者)为留守老人庆祝生日

前些年,农村满60周岁老人的养老金是通过存折发放的,如今全部改为社保卡发放。钟爹爹不识字,不会用社保卡,儿女在外地也帮不上忙,他一次次拿着小小的社保卡长吁短叹。

了解情况后,余巧立刻进了趟城,帮钟爹爹取回了第一笔养老金。老人家高兴得合不拢嘴:“这么一张小卡片真能每个月都给我发养老金啊?”得到肯定答复后,他提出了个不情之请:“巧巧,你以后能不能每个月都帮我把养老金取出来啊?”余巧解释说,如果不急需,养老金可以存在社保卡上。但钟爹爹认为,钱放在又小又薄的卡里,看不见摸不着,心里不踏实。

站在年轻人的角度,老人的担心无疑是多余的,但余巧知道,对于这个年纪的老人来说,他们不理解很正常。而且,养老金是他们的生活保障,心安比正确更重要。不想钟爹爹因此担忧,余巧爽快答应下来。

不只钟爹爹,茅圻村很多留守老人的养老金都是余巧帮忙代领的。为此,她专门准备了小本子记密码。老人们对余巧毫无保留,钱财物都交由她代为处理;余巧对老人们无微不至,随叫随到。

别看余巧和留守老人们现在感情甚笃,他们最初的相遇并不愉快,中间还差点儿彻底断了联系。

8年前,为了陪伴丈夫和儿子,余巧辞去市里工作,回到茅圻村成为一名网格员。虽然以前探亲时知道村里年轻人少,但真正定居下来,余巧才发现,没有年轻人在身边,老人们面临很多现实困难,但因为不熟悉,加上习惯了无人照料,老人们不愿意向余巧这个陌生人求助。

“他们不过来,我就主动过去。”余巧主动和老人们打招呼,帮他们交水电费,拉着略懂修理的丈夫帮忙维修电器……渐渐地,老人们感受到这名年轻人是真心诚意在帮忙。然而,就在老人们和余巧的关系逐渐亲近时,余巧突然产生了辞职的念头。

原来,回村第二年,余巧生下了小女儿。她工作忙,丈夫胡云超也忙,照顾儿子和女儿的重任落到了婆婆肩上。胡云超的兄嫂在武汉市务工,婆婆还要同时照顾兄嫂的孩子。见婆婆如此辛苦,余巧很过意不去,打算辞职带娃。这期间发生的一件事让余巧至今心有余悸,也让她打消了辞职的念头。

一天,侄子发烧,婆婆给他喝的却是治拉肚子的药。原来,婆婆文化水平不高,很多药分不清楚,余巧知道后吓出一身冷汗。进一步和婆婆了解情况后,她发现,这已经不是侄子第一次吃错药了。有一次,侄子竟然将治咳嗽的药当作糖浆一口气喝了一整瓶。“我婆婆当时才50多岁,认识一些字,尚且发生这样的事,村里很多老人年纪更大,还不识字,岂不是更危险?”余巧回忆说。

独居家中,他们不会被遗忘

余巧帮助留守老人解决了很多生活困难,老人们的子女也让父母不愁吃穿。遗憾的是,年轻人逢年过节才能回家,老人们一年只能热闹那么几天,之后继续默默守护家园,饱尝孤独的滋味。

村里有对高龄老人,爹爹91岁,婆婆88岁。为了谋求更好的生活,儿子儿媳在武汉开了家小吃店,工作非常忙,还要照顾上学的孩子。老两口心疼儿子儿媳,不想给他们添麻烦,可心底的思念藏不住,他们常常念叨孙子。

余巧不禁想起自己回村前父母的处境,特别能够感同身受,她决定帮帮二老。爹爹和婆婆不会用手机,余巧便利用周末、节假日,用自己的手机帮他们和其儿子一家视频连线。爹爹耳朵听不清,余巧在一旁当大音量的“复读机”。每次视频,老人都聊得喜笑颜开。

村里像爹爹和婆婆这样的留守老人还有很多,余巧乐于充当他们和儿孙间的桥梁,帮忙打电话、通视频。遇到老人不肯吃药、不舍得花钱,余巧变身“监督员”,传达儿孙的“命令”。老人们最怕儿孙担心,就会乖乖听话。过节时,有些年轻人无法回家,便转钱给余巧。余巧化身“活柜台”,换成现金送给他们的父母或爷爷奶奶。有余巧在,老人知道儿孙过得好,念着自己,很开心;儿孙知道老人身体健康,心情愉悦,很放心。

然而,月有盈亏花有开谢,想人生最苦离别。在留守老人中,丧偶的老人最心酸。几年前的一个冬天,一个常年独居的丧偶婆婆前一天还和邻居们有说有笑,第二天早上却没有出门。邻居去敲窗户,发现婆婆躺在床上,已经去世了。“当时,婆婆手里还握着手机。婆婆肯定是想打电话求助,但那时已经没办法拨出号码了……”余巧难过了很久,之后更加关注丧偶独居的老人。

最美夕阳,由年轻人来守护

读懂留守老人们的不容易后,余巧由衷地希望每一个留守老人都能被温柔以待。可很多时候,现实不能如她所愿。余巧感触最深的是邻居杨婆婆的那次生病。

杨婆婆年过七旬,儿子和儿媳在武汉做服装生意,将年幼的小孙子托付给她照顾。那天,杨婆婆胃病发作,穿着尿不湿的小孙子跑到余巧家,哭着说:“我奶奶病了。”余巧和丈夫立刻跑去杨婆婆家。见杨婆婆面色苍白,不能动弹,他们一刻没敢耽误,迅速将其送到医院治疗。因为送医及时,老人总算化险为夷。

然而,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余巧没办法随时随地出现在所有需要帮助的老人身边。有时候,她正在这家帮忙,那家的老人突然病倒了;有时候,她正在处理这个老人的难题,那个老人的事情就得往后延迟;有时候,她一个没注意,就有老人因为不认字买错了药,损失惨重;还有老人差点儿吃错药,伤了身体……

就在余巧深感分身乏术时,镇长建议她成立一个工作室,用团队的力量服务更多的人。说干就干,2019年8月,村里特意给余巧安排了一个房间做办公点,还给她提供了打印机。余巧从家里搬来电脑,和丈夫及一名同事共同担任志愿者,“巧巧工作室”就这样成立了。

2019年11月,在东沟镇党委领导的支持下,“巧巧工作室”推广到全镇8个村、64个自然村民组,走进当地的家家户户,帮村民尤其是留守老人解决难题。

2022年,“巧巧工作室”从全镇走向梁子湖区和鄂州市,成为当地一张响亮的名片。

随着“巧巧工作室”名气越来越响,很多乡贤老板纷纷捐来物资。考虑到村里有19名独居的高龄老人,余巧用一部分爱心款,为家庭困难的高龄老人购置了一键呼叫手环。“手环可以测量心率,设有循环拨号功能。万一老人突然身体不适,按下一键呼,就能给我或其他网格员打来电话。如果我们没有接到,会直接联系到老人的亲属。”目前,手环已成功挽救两名突发心肌梗死老人的生命。

如今,越来越多的留守老人得到针对性的帮助,余巧也因工作出色获得了“中国好人”等荣誉,还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谈及未来,余巧满怀信心:“接下来,我会继续努力,培养出一批有责任心、有爱心的志愿者,让更多留守老人无烦无忧地安享晚年。”

(摘自《婚姻与家庭》)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