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思考与探索
作者: 吴涯 黄婷婷 陈娆摘 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品格风貌,为思政课提供了更加丰盈深厚的课程内容和课程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不仅是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的实践所需,坚定学生文化自信的现实所求,更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要求。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要坚持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统领,遵循“三逻辑”明确融入指向,坚持“三统一”明确融入原则,立足“四维度”建构融入内容,打造“三课堂”创新融入形式,不断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吸引力,充分发挥思政引领力。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政课;融入
党的第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了中华民族精神气质,凝结了中华民族的核心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及人文精神,是思政课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以“两个结合”为遵循,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思政课,是新时代思政课的新作为,更是充分发挥思政引领力,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要求。
一、遵循“三逻辑”,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根本指向
(一)理论逻辑:学思践悟习近平文化思想,把握“第二个结合”
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规律性的认识,创造性地赋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价值,同样也开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繁荣发展的新局面。以“两个结合”为统领的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其深厚的中华文明底蕴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方向引领。“两个结合”中,“第二个结合”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巩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铸牢了中华民族的道路根基。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中不乏“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的辩证之思、“计利当计天下利”的天下之怀、“其身正,不令而行”的为政之要、“从善如登,从恶如崩”的修身之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为政理念、修身法则等元素与思政课中的辩证思维、政治理想、道德观念、人文精神高度契合,加深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逻辑自洽性,集中总结并概括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发展。学思践悟习近平文化思想,把握“第二个结合”的内在理路是当下增强思政课时代性、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进教材是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指向,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内在机理,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路径。
(二)育人逻辑:坚定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化自信源于迄今为止唯一未中断过的中华文明,源于五千多年历史积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出的天人合一、协和万邦、和而不同、人心和善等中华传统思想,奠定了坚定学生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中华儿女的身份认同,是延续中华民族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赋予了思政课丰富的文化内涵,阐释了传统文化中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等思想精髓,为传统文化守正创新、固本培元提供了内在动力,也为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重要精神滋养,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奠定了现实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旨在从思政新视角感悟中华民族智慧,在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思维与中华民族传统性思维的碰撞中构建中国特色文化育人体系,生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的共同价值认同,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集体身份的共识,汇聚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实践逻辑:推动大思政课建设,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新时代应该办什么样的思政课、怎样办好思政课等问题作出重要论述。他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与现实结合起来。”[2]大思政课建设需要根植大背景、借助大时空、深耕大教材来构建富含中国特色的育人体系。这说明开展大思政课要依托宏大的历史背景,用史实深化思政课主题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历了绵延不断的发展过程,也经历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革新历程。在这一历程中,凝练出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核心思想,铸就了大思政课建设的文化根基,为在中华文明大背景下建设大思政课奠定了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能够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等思想智慧讲好思政课,以优秀传统文化提供的大教材、大时空推进大思政课建设。
二、坚持“三统一”,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基本原则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的互融互通,要把握好两者结合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价值引领与知识传递相统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要寓价值引领于知识传递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建设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并指出要“通过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加强价值观教育”[3]。思政课是一门集政治学、经济学、哲学、法学等学科知识为一体,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综合性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了中华民族在各领域的智慧,例如“民惟邦本”的政治立场、“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德法合治”的法治理念,彰显了其本身所具备的知识传递功能。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的融合不能只拘泥于知识传递的课程属性,脱离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目标,而是要发挥出优秀传统文化所携带的价值引领属性,借由思政课的渠道充分展现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的思想内涵。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要坚持价值引领与知识传递相统一的原则,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塑造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坚持系统融入与精准滴灌相统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既要系统联结好纵横相交的思政课程网络,又要精准落实到思政课一体化过程中。《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提出要“建强思政课课程群”,并要求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设定课程模块。[4]因此,坚持系统融入就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横向融入思政课课程群,纵向融入一体化建设过程中,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内容衔接。一是从整体出发,系统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发挥好大中小各学段的横向协同配合作用。二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纽带有序衔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内容。例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可嵌入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价值与价值观”相关板块。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纵向融入一体化过程的基础上,要通过精准滴灌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针对性。根据新时代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要求以及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性,确定好融入的侧重点,从小学阶段对家国情怀的培育,到初中阶段对中华民族归属感的增强,到高中阶段担当意识的强化,再到大学阶段理想信念的增强并实践于行,坚持系统融入与精准滴灌相统一,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的相互支撑、双向贯通。
(三)坚持文化传承与时代创新相统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要在守正创新、固本培元的过程中,将文化传承与时代创新作为融入的目标指向,不断激活中华文化的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5]基于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要结合各学段特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结合起来,在文化传承与时代创新的过程中推进思政课内涵式建设。一方面,要从文化传承中汲取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相契合,为其融入思政课奠定了思想基础。另一方面,要从时代创新中获取动力。中国共产党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摸索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道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的融合也要结合时代精神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内涵,重新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思政课与优秀传统文化水乳交融。
三、立足“四维度”,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主要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理念、人文精神、行为准则汇集成了中华文化独有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凝聚成了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内核,与思政课教学内容高度契合。
(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人与宇宙万物关系的根本看法,强调世界之间的内在关联,即人与天地自然万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共生共存的,天地万物为一个共同体。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再到人类思维,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高中必修4《哲学与文化》“把握世界的规律”均涉及世界万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知识点。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上下与天地同流”等核心思想理念,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悄然融入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与世界的关联,引导学生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去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进一步增强思政课教学感染力。
(二)协和万邦的天下观
协和万邦的天下观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国与国之间的友好往来,蕴含着立己达人、天下大同的文化智慧。家国一体、民胞物与、立己达人、天下大同等社会追求与社会理想体现着天下观的重要思想。这一重要思想与各学段的思政课教学内容遥相呼应。例如,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初中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谋求互利共赢”等章节与框题生动诠释了当代中国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新思想。这些新理念、新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意识、“天下大同”的理想抱负、“天下一家”的整体思想相融相通。将协和万邦的天下观与思政课相结合,对于学生领悟当代中国主张构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有着重要的引领意义,理解各国交往和而不同、和衷共济的关系发挥着凝聚价值共识的关键作用。
(三)和而不同的社会观
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主张求同存异、兼容并包,在多样性中寻求统一,体现了中国人民崇尚和谐的行为准则。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以“和”为核心,在“和”的基础上又能兼顾“不同”,主张不同事物之间互相接纳、沟通协商,为完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了文化滋养。和而不同并非强制所有事物的同一,而是“各美其美,美人所美”[6]。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社会观融入思政课中,能够深化学生对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认识,引导学生将个人“小我”融入社会“大我”中,实现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
(四)人心和善的道德观
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以“德”为核心,内含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等中华传统美德,体现了中华民族温和善良的道德修养以及崇德向善的美好追求。中华民族始终浸润在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中,涵养了中华儿女独特的价值取向与道义情怀。从“守望相助、扶危济困”的仁爱之心到“言必信,行必果”的诚信之光再到“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正义之气,这些独特的精神标识同样体现于思政课教学内容之中。例如,大学《思想道德与法治》“传承中华传统美德”、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价值与价值观”、初中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诚实守信”等章节与框题都展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风貌。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与思政课的融合,能够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道德成果,将学生日用而不觉的道德观念、理想追求运用到思政课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