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德育原理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

作者: 雷月荣 侯怀银

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征程中,党中央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为我们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把握好中央的教育精神、落实好国家的教育政策,是推进教育进一步改革发展的关键。《中国德育》特开设专栏,解读教育的“顶层设计”,探讨教育的“奋进之笔”,以期为教育改革发展助力。

摘 要 德育原理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设是德育原理学科发展对民族复兴和时代需求的回应,有助于推进新时代中国德育高质量发展进程。建设德育原理学科体系,要在深入把握学科特点基础上,开展德育原理元研究,协调德育原理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推动成熟化学科内容形成及规范化学科制度建设;建设德育原理学术体系,要在理论实践交互生成基础上,坚持“学以致用”和“用以致学”,融通古今中外学术资源,扎根多学科德育领域;建设德育原理话语体系,要以提高中国话语影响力为宗旨,在适度借鉴与本土创建、继承和创新中,立足德育实践,以通识性表述和现代化传播确保德育原理话语体系立足中国、走向国际。

关键词 德育原理;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作者简介 雷月荣,太原师范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侯怀银,山西大学中国社会教育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首次明确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战略任务。2022年10月,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何谓“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学界已有丰富而深入的讨论,概括来讲,“学科体系”指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将某一学科领域内的知识、理论、方法等进行系统、规范组织所形成的学科总体知识框架;“学术体系”主要指某一学科领域内的学术思想、观点、理论及学术研究方法、材料和工具等方面的总和;“话语体系”是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的反映、表达和传播方式,主要包括概念、范畴、命题等。

德育原理①作为教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努力探索“三大体系”建设。当然,德育学科体系中还存在其他二级学科的“三大体系”建设问题,但为何要优先探讨德育原理“三大体系”建设,原因有二。一是德育原理在德育学科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发挥着普遍适用作用。在学科建设中,往往需要先确立核心学科的地位和体系,再逐步拓展到其他学科领域,这种发展策略有助于学科的高效发展。因此,优先探讨德育原理“三大体系”建设,能为整个德育学科发展奠定基础,为德育学科中其他学科的建设做好指导。二是在已有研究中,鲜有针对德育原理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研究,更缺少对德育原理“三大体系”的系统思考。鉴于此,亟须就如何建设德育原理“三大体系”展开研究,以推动德育原理学科建设。在德育原理“三大体系”中,学科体系是基础,学术体系是重点,话语体系是维系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的纽带。在教育强国背景下建设德育原理“三大体系”,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夯实学科体系这一基础,把握学术体系这一重点,强化话语体系这一纽结。

一、以深入把握学科特点为着力点,

拓宽德育原理学科体系

学科体系不扎实,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也就成了无源之水。[1]建设德育原理学科体系应开展德育原理元研究,协调德育原理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推动成熟化德育原理学科内容形成及规范化学科制度建设。

(一)注重学科本体论问题,开展德育原理元研究

德育原理元研究是对德育原理学科本身发展过程中的基本问题的探索。我国德育原理学科经过多年发展,已初成体系,但学界在学科某些重大问题上尚未形成定论,影响了德育原理学科的发展。

第一,关于德育原理研究对象的讨论尚未达成统一。当前关于德育原理研究对象的认识主要存在“德育规律说”[2]、“德育本质及其规律说”[3]、“德育现象及其规律说”[4]、“特殊矛盾说”[5]、“德育实践及德育经验与德育思想说”[6]等多种观点。研究对象的不明确直接导致了学科体系的混乱,德育原理学科亟须关注学科本体问题进行元研究,逐步统一研究对象认识,即不断揭示隐藏在“德育规律说”“德育现象及其规律说”等背后的研究对象的本质,明确研究对象的界限。

第二,关于德育原理学科定名存在论争。我国德育原理学科称谓比较混乱,有德育论、德育学、德育学原理、学校德育原理等不同名称,但内容基本相同。以上名称到底有何区别?研究者们对此进行了具体分析,普遍认为德育原理是对德育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归纳和演绎后概括得出的具有明确实践指向的有关德育基本问题的系统知识。德育论则既是有关德育基本问题的系统观点,也是关于德育具体问题或特定问题的学说。德育学侧重“学”,是关于德育的系统知识。德育学原理则既包含元德育学,也包含德育基本问题,其理论体系更加完整。有研究者指出,德育学、德育学原理是具有学科意义的称谓,而德育论、德育原理作为课程名称更为恰当。[7]可以看出,德育原理学科定名尚未形成统一认识,学科定名的论争影响着学科发展,是当下德育原理学科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三,关于德育原理学科定位和学科性质存在争议。1988年国务院发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修订草案)》把德育原理列为独立学科。随后199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把德育原理设为教育学的一个二级学科。此学科分类在2009年进行了修订,但德育原理代码没有变动,始终是一个二级学科。然而在现实中,德育原理往往被视作教育学原理的一个研究方向,处于三级学科的地位,且在现实招生中仅有个别学校把德育原理作为二级学科招生。这十分不利于德育原理学科的发展和专业人才的培养,由此有研究者“呼唤德育学成为二级学科”[8]。德育原理与教育学原理的研究领域、对象及范式有很大区别,将德育原理置于教育学原理之下作为三级学科,必定会严重影响德育原理学科建设。关于德育原理学科性质问题同样存在争议。概括起来,在学科成立之前,学界主要有“党性说”[9]、“应用科学说”[10]、“规范性与经验性、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学科说”[11]等观点,但后来的研究基本上不谈论此问题,这方面也需研究者关注和讨论。

第四,从德育原理学科层面整体反思学科建设的元研究较为少见。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我国德育原理自身领域也展开了全面总结和反思,这方面成果主要涉及德育思想史、德育发展史、德育课程和教学史、德育理论研究发展史等方面。[12]研究者从历史视角、热点问题、相关理论等不同角度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德育原理学科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但鲜少谈到德育原理学科建设,从学科层面整体反思德育原理学科建设的研究更为少见,这严重影响了德育原理学科的发展。

综上,我们认为进行德育原理学科建设首先应解决学科本体论问题:一方面,要研究如何生成反映德育原理学科本质属性,即“德育”属性的内容,解决学科研究对象、定名、归属和学科性质等元问题;另一方面,要整体反思德育原理学科建设,加快学科建设元研究,促进学科发展走向成熟。

(二)坚持“大学科”的学科建设观,处理好德育原理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德育原理学科要开辟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必须坚持“大学科”建设观,将德育置于多学科协同发展视野,进行学科层面的全面性、融会性研究,协调好德育原理与其他相关学科及其分支学科间的关系。

第一,处理好德育原理与相近学科的关系。德育受到多领域关照:教育学视域的德育一般称为德育原理、德育论,事实上主要涵盖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伦理学领域的德育一般称为道德教育,主要关注道德伦理问题,属于“小德育”内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视野下的德育一般称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属于“大德育”范畴。因此,德育在事实上成了“三栖学科”。三大学科共同研究德育,有利于人们从多学科视角全方位审视德育,深化德育认识。但问题也很明显:学科边界不明显,内容重合、模糊、混乱;德育原理学科属性难以定位;不同学科研究易造成各自为政的后果。

鉴于此,德育原理必须处理好与伦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关系。第一,各学科要进一步明确自身在学科体系中的定位。德育原理要明确其在教育学学科中的核心地位,发挥好培养人的道德品质、观念和行为的重要作用。伦理学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要对道德判断的依据、行为的动机与后果、价值观的形成与演变进行深入探讨,为解决个人和社会道德问题提供智力支持。思想政治教育学要紧紧围绕如何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来影响人的思想观念、政治立场和道德品质展开研究,不断揭示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形成发展规律。第二,合理整合各学科内容。一方面,可以适当融合学科内容。德育原理可借鉴伦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性和政治性特色,丰富其教育内容;伦理学可从其他学科中汲取实践经验,增强其应用性;思想政治教育学则可以学习另两个学科的基础理论和道德规范,加强其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可以组织主题式教学。根据三学科特点,将相关内容进行模块化设计,形成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知识体系。

第二,处理好德育原理与其分支学科的关系。在当今科学融通发展以及“新文科”要求打破学科壁垒、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的背景下,学科的组织方式不是仅由某个传统学科或单一视角领衔[13],开展跨学科研究成为学科发展新动向,这既是出于学科由分化走向融合的需要,也是解决重大现实问题的必然趋势。德育原理也应顺应新态势,推动德育原理分支学科建设。依据不同研究对象和领域,德育原理分支学科可分为三类:第一类,由德育原理内部分化而来的学科,例如德育课程与教学论、德育管理学等;第二类,德育原理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形成的学科,如德育哲学、德育心理学等;第三类,对德育原理自身研究所形成的学科,即德育原理元学科,如德育原理学史。要协调好以上三类分支学科的生态关系,需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进一步明确各分支学科的研究对象、性质和定位,避免学科间的重合与交叉;二是以“大德育”学科建设观,加强德育原理学科群研究,理清这些学科的内在逻辑与彼此关系,并对其知识体系和理论内容进行梳理和整合,最终建构大德育原理学科。

(三)遵循自身学科逻辑,推动成熟化德育原理学科内容形成

1949年至1956 年,我国德育原理学科内容主要模仿苏联,基本涵盖了德育意义和任务、德育内容、德育原则和方法、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1957 年后,一些学者提出“教育学中国化”,并结合国情,基于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讨论德育问题,如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讨论德育过程和道德的继承性问题,使得德育原理相关理论获得了很大发展。改革开放后,随着德育原理学科地位的恢复,学者们重新开始探索并丰富发展了学科知识内容体系。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出版的德育原理学科的概论性教材,据不完全统计有70余种(本)①,基本可分为“学科总论”“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三个部分[14]。“学科总论”介绍德育学科的研究对象、性质、方法及学科发展史等;“理论基础”部分主要包括德育本质、相关德育理论及德育历史发展与未来趋势等;“实践应用”部分则关注德育实践的全过程、全要素,如德育目的、主体、课程和方法等。概言之,目前我国德育原理知识内容体系已基本形成。

不难看出,德育原理学科内容基本上是教育学学科内容的逻辑演绎和简单移植,且学科内容“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背后的生成逻辑与思维路线也未被充分揭示,即没有论证为什么这样表达德育原理知识体系,什么是德育原理知识体系建构的逻辑起点。而这些问题恰恰是德育原理学科体系建设的基本问题。鉴于此,我们认为德育原理知识体系建设首先要明确德育的概念,揭示德育这一活动固有的、本质的、特有的属性;其次,要全面分析德育原理基本范畴,形成德育原理学科自身理论逻辑;再次,以学科基本范畴为框架,探寻生成德育原理学科知识体系的思维路线;最终,要结合我国德育实践新变化及时代发展新要求,在历史与逻辑、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中,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德育原理学科知识内容体系。

(四)完善学科建制,推动德育原理学科体系规范化建设

学科的产生一般从两方面论证:一是学科自身的逻辑,主要看学科知识体系、专门化的学术组织以及人才培养基地等;二是学科外在的逻辑,即学科外在制度建设情况。据此,我们需要通过以下工作推动德育原理学科建制。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