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理想信念教育的层次性

作者: 代玉启 温惠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对党的价值追求和前进方向的高度政治认同,把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理想信念是人民的精神之钙、力量之源,是兴国强国的坚强柱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要坚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围绕为什么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开展什么样的理想信念教育、怎样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等根本性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与系统探索,以探寻富有时代性、规律性和创新性的理想信念教育新范式。本期话题聚焦“新时代理想信念教育研究”,邀请相关专家进行探讨,以飨读者。

摘 要

以层次性观念审视理想信念教育能够更为深入地理解与规划教育的内容、对象与方法。在内容层次上,理想信念可划分为个人理想信念与社会理想信念以及各自内部更为具体的层次内容。在对象层次上,基于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认知与践行的关系以及精神生活的丰富程度,可将理想信念教育对象划分为不同类型。在方法层次上,理论教育法、榜样教育法和实践体验法是提升理想信念教育效果的有效策略。层次的划分须置于整体之中,在层次所昭示的结构性关系中深入探究理想信念的生成机制,是提升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

理想信念教育;层次性;整体性;生成机制

作者简介

代玉启,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温惠淇,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理想信念教育是一个多学科讨论的话题,也是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必然涉及的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思考是不断深化和更新的,正因如此,理想信念教育是一个常论常新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变迁,理想信念的表述、内涵以及青少年、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都在发生变化。这种动态变化使理想信念教育的任务变得异常艰巨,更凸显了理想信念教育的复杂性和挑战性。理想信念教育的难点主要体现为“多”与“变”的复杂性。“多”体现在理想信念教育内容的多样性和学生类型的多元性;“变”指的是教育内容、教育环境以及受教育对象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需要深入剖析理想信念教育内容、对象、方法等的复杂层次关系,以更好地理解这些方面的变化与挑战,真正彰显理想信念教育的整体性,从而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教育环境,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

一、理想信念教育内容的层次性

理想信念是由理想和信念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个综合性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概念。这一概念形成于改革开放新时期,在此之前,只有理想和信念这两个单独的概念。理想信念教育比单纯的理想教育有更丰富的内容,可以说是更为全面的概念。[1]理想信念教育内容之所以丰富,源于其内容的多层次性。为此,理想信念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可进一步理解为其内容上纵横交错的多层次性。

(一)个人理想信念的层次

个人理想信念包含个人理想与个人信念两个层次。个人理想与个人信念构成人类精神生活的两个基本方面,在内涵上相互交叉,但不能相互替代。个人理想通常涵盖个体对未来的期许和追求,这些理想既可以是个人成就,也可以是对社会、他人的贡献和关爱;个人信念指个体在道德、伦理、宗教等方面所坚持的信仰,构成个体在行为决策中的指导原则。个人理想信念由个人理想与个人信念这两个基本方面构成,在时间维度上指向现在与未来,在内容维度上是个人思想观念和信仰体系的集中体现。个人理想信念直接影响个体的行为决策与生活方向,是个体在精神生活领域安身立命的根本。

个人理想信念的具体内容包括个体对自身在职业目标、学业追求、家庭建设、生活品质等多个领域和层面的目标设定。这些目标反映了个人对生活各个层面的期望与追求。职业目标反映了个体对职业生涯中的职务、技能水平、职场地位等的明确设定;学业追求展现了个体对学历提升、专业技能的发展规划;家庭建设包含了个体在婚姻关系与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意愿;生活品质涵盖了个体对于生活质量、幸福感的期待;等等。这些目标设定体现出个体对自身未来理想状态的期许,构成个体的理想信念体系。

个人职业理想居于个体理想信念体系的最高层次,在个人理想信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直接影响个体的家庭与生活。职业理想是贯通个人理想信念与社会理想信念之间的桥梁,不仅是个体事业追求的体现,更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推动力。个人职业理想构成社会大厦的支柱,为社会运行与治理提供多元化的坚实支撑;职业理想作为中介与纽带,传递了个体对社会的期望与承担社会责任,体现了个体对社会价值与社会规范的认同和担当。个体通过职业实践将个人理想信念与社会理想信念结合在一起,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理想的有机统一。

(二)社会理想信念的层次

社会理想信念是整个社会共同持有、追求并信奉的一系列理念、信仰和价值观,不仅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也影响社会的制度建设、政策制定的方向,为社会运行提供清晰指引。通过社会理想信念的宣传与教育,社会成员对共同价值观与目标达成普遍认同,凝聚社会共识。

社会理想信念具有层次性。“学史增信,就是要增强信仰、信念、信心,这是我们战胜一切强敌、克服一切困难、夺取一切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2]信仰、信念、信心构成社会理想信念的三个层次。信仰是最深层次的,在社会理想信念体系中具有根本性地位,是构成社会领域理想信念的基石。信仰涉及对更为宏观、普遍的生命、存在和道德等问题的深刻回应,具有超越个体、超越时空的特征。马克思主义作为最高层次的理想信念,为引领社会变革、构建理想社会提供根本支撑,推动社会向更加公正、平等的方向发展;信念是对一系列具体理念、原则和价值观的笃信和坚持,在整个社会理想信念体系中处于中间层次,具有联结抽象与具体的桥梁作用。信念通过将抽象的信仰转化为可理解可实践的具体形式,实现了抽象信仰与具体情境的有效衔接。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旨在保持共产主义信仰核心的同时,更好地适应当代中国社会的复杂情境与发展需求,这是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在特定国家与时代背景下的具体化呈现;信心则是将信仰、信念付诸实践的关键一环,在社会理想信念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层次。只有抽象的信仰和理论上的信念而缺乏实际行动,社会理想的实现会陷入空泛。增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为社会理想信念注入强大生命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不断发展。信仰、信念、信心三位一体,共同构成完整的社会理想信念系统。

(三)个人理想信念与社会理想信念的层次关系

个人理想信念与社会理想信念之间具有层次性关系。相较于社会理想信念而言,个人理想信念通常体现个体对自身发展与生活意义的规划与方向,处于较低层次;相较于个人理想信念而言,社会理想信念涉及整个社会的共同目标与价值观,处于较高层次。“革命理想高于天。”[3]将革命理想、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充分体现社会理想信念在层次上高于个人理想信念。这一层次定位并非忽视个体的价值与追求,而是强调社会理想信念对社会与时代发展的深远影响。社会理想信念具有推动社会进步与变革的作用,鼓励个体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当个人理想信念与社会理想信念发生冲突时,个人理想信念服从于社会理想信念。若个人理想信念过于个性化或与社会整体目标相悖,可能会对社会秩序、社会规范造成负面影响,甚至导致社会分裂和动荡。因此,个人理想信念服从于社会理想信念不仅是两者层次关系的表达,更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

个人理想信念与社会理想信念相互交织,形成有机整体,共同推动社会发展与个体成长。个人理想信念与社会理想信念之间的层次性关系体现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性,也强调了个体与社会共同构建理想信念体系的重要性。个人理想信念的实现不仅仅关乎个体的“小确幸”,更承载着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理想信念不应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抽象概念,而应与个体的急难愁盼相结合,关注社会中存在的不公平、贫困等问题,使社会理想更具现实性,更好地引导社会发展,也更易被个人所认同和接纳。质言之,社会理想信念不是阳春白雪,个人理想信念也不是下里巴人,两者可以实现有机融合与协调对话。

二、理想信念教育对象的层次性

不同的青年文化图景代表了个体对于生活方式与人生目标的不同理解与追求,具有显著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进一步凸显了个体在实现理想信念进程中认知基础的不同,直接影响着个体对生活、事业、社会目标的看法与期待。因此,深入探究理想信念教育对象的差异性与层次性,有助于进一步提升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一)依据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划分

作为独立的个体,理想信念教育对象在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之间的关系中呈现多层次的选择与追求。具体可划分为四大类别:既没有个人理想也没有社会理想、有个人理想但无社会理想、有社会理想但无个人理想、既有个人理想又有社会理想,反映出个体对于自身价值与社会责任的不同认知与追求。在理想信念的培育中,教育对象个体可能会出现以上四类情况,也可能在不同生命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倾向。

第一,既没有个人理想也没有社会理想。这一类群体对自我与社会的期望相对较低,缺乏对理想信念的思考与追求,尚未认识到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之间的关联,反映了个体在理想信念形成过程中所处的特定状态。以“佛系”青年群体为例,“所谓‘佛系’,指的是一种不争不抢、不喜不悲、甘于现状的处世方式,隐含着‘怎么都行,看淡一切’的生活态度,传达出‘一切都可’的随性心态”[4]。第二,有个人理想但无社会理想。这一类群体拥有强烈的个人主义倾向,更加注重个体价值的实现,往往将个人理想的追求置于社会责任之上,但对社会责任的认知相对有限。这类群体在当今社会较为普遍,在实践中表现出青年“在个人生活理想、职业理想设计上有计划有目标,但他们在社会共同理想的构建中有明显的疏离淡化倾向”[5]。这类群体的极端表现为精致利己主义,“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6]。第三,有社会理想无个人理想。这类群体通常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渴望通过自身努力为社会发展与进步作出贡献,但其强调社会利益而忽视个体利益会带来负面影响。第四,既有个人理想又有社会理想。这一类个体既具备个人理想,注重个体价值实现,过着有情有味的个人生活,同时又怀抱着对家国的深厚感情,体现了个体在个人追求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平衡与统一。

(二)依据知行关系划分

理想信念教育不仅涉及概念的明晰与知识的传递,更为关键的是要考察教育对象认知与实践的统一程度,这是检验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指标。依据知行关系,可以将理想信念教育对象划分为无知无行、有知无行、无知有行、有知有行四类。

第一,无知无行。这意味着个体既缺乏对理想信念在理念上的深刻认知,也未能在实际行动中践行理念。“摆烂”是当今社会青年群体无知无行的主要表现形式,表现出个体在面对困境或责任时展现出的消极态度。“摆烂”现象不仅是表面上的行为问题,更是认知匮乏的体现,特别是在理想信念教育中,要引起重点关注。第二,有知无行。有知无行反映了理念与实践之间的断裂,具体表现为个体在理论上理解并认同某一理念,但在实际行动中未能贯彻落实。有知无行作为一种复杂的心智现象,受认知、情感、动机、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第三,无知有行。即个体虽在实际行动中表现出积极性,却在理论层面缺乏深度理解与清晰认知。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可能因缺乏理论支撑而在行为上显得片面,在不了解背后原理的情况下盲目行动,导致行为结果的不确定性,甚至误入歧途。第四,有知有行。有知有行反映了理想信念教育对象知行合一的特质,强调在知识与实践、个人价值与社会责任等多个层面的平衡与协调。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7]“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描绘了有知有行、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青年形象,不仅在知识和理念上具备正确的认知,更在实际行动中展现出有责任担当、能吃苦奋斗的实干精神。

(三)依据精神生活的丰富程度划分

理想信念教育是一个全面的、动态的过程,涉及对内外世界的感知、思考以及认知,需要依靠丰富的精神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要练就‘金刚不坏之身’,必须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不断培植我们的精神家园。”[8]丰富的精神生活为理想信念的形成提供丰厚土壤,帮助个体在复杂社会生活中找到意义与方向。贫乏的精神生活容易导致个体在面对困难挑战与人生选择时无所依循,在意义探索中迷失自我,甚至误入歧途。丰富的精神生活为个体提供全面的认知、情感与精神支持,使其在面对困境与抉择时更具心理韧性与决策力,引导个体迈向更有意义的人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