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作者: 杨柳青摘 要
理想信念教育发挥着塑造价值观念、补足精神之钙、激发奋进潜力等重要作用。推动新时代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对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促进新时代理想信念教育创新发展和青少年成长成才具有重要价值。加强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建设,应坚持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广泛性与先进性相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等基本原则,通过优化协同育人机制、教育引导机制、榜样引领机制,打造课内课外双渠道、线上线下双空间学习场域,构建科学评价体系与质量保障体系,不断增强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育引导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放飞青春梦想。
关键词
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青少年
作者简介
杨柳青,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理想信念是精神之柱、力量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1],为推进新时代理想信念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发展方向。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2]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有助于为人生发展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新时代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应结合时代发展需要,遵循青少年成长成才规律和理想信念教育规律,通过常态化制度化建设,汇聚教育合力、整合教育资源、拓宽教育渠道,使理想信念教育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不断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使青少年自觉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一、新时代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价值意蕴
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动态的、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需要以常态化为基础、以制度化为保障,通过常态化制度化建设促进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提质增效。常态化使理想信念教育成为一种日常性活动、日常工作,渗透在日常社会生活和教育的方方面面,注重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经常性和长效性;制度化以制度的方式将理想信念教育的任务与内容、方式与渠道等固定下来,形成一种系统的、有序的活动,注重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稳定性与科学性。[3]推动新时代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对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创新发展和促进青少年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战略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建设教育强国的目的,就是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4]理想信念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目标是引导受教育者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并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有机结合,把个人发展与国家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在实现个人理想的过程中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凝聚起磅礴力量。推动新时代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通过常态化建设把理想信念教育打造为一项长期性、长效性的教育活动,借助制度化保障理想信念教育能够稳定、可持续发展,常态化与制度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落脚点都在于不断增强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满足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战略需要。
(二)推动新时代理想信念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
理想信念教育的演进始终与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同频共振,服务于新的时代特点和形势任务。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完善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5]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常态化要求理想信念教育契合青少年成长发展实际,通过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拓展实践渠道等方式有效融入青少年日常学习生活,使理想信念教育成为一项日常性教育活动。进一步结合青少年成长发展规律和理想信念教育规律,通过制度化建构,把理想信念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渠道等方面加以系统化、规范化,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用以指导、规范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发展。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与制度化双向互动、彼此促进,为新时代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创新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三)促进新时代青少年健康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希望广大少年儿童刻苦学习知识,坚定理想信念,磨练坚强意志,锻炼强健体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时刻准备着。”[6]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其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要高度重视并加强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遵循青少年理想信念的形成发展规律,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续提升理想信念教育的亲和力、吸引力和影响力,引导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做新时代奋斗者。青少年理想信念的形成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常态化要求在继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变化和青少年成长发展特点,利用新方法、新载体、新渠道持续不断地将理想信念教育内容传授给青少年,并引导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常态化开展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将教育目标、内容、方法等进行总结升华,形成制度化安排,保障理想信念教育能够落细、落小、落实。推动新时代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以常态化推动教育实践,以制度化保障教育实效,共同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二、新时代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基本原则
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既是党和国家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理想信念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新目标,也是理想信念教育在守正创新中实现接续发展的内生动力。青少年是理想信念教育的重点群体之一,应当充分遵循青少年理想信念的形成发展规律和成长特点,找准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的着力重点,把握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基本原则,为增强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提供明确发展方向。
(一)坚持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
理想信念的确立和巩固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理想信念教育是一个复杂的持续深化的过程。[7]推动新时代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不但需要总结、继承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有益经验,而且应当充分结合新的形势任务加以创新、革新,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不断增强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始终高度重视加强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结合不同历史时期党的中心任务明确教育目标、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加强阵地建设,使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取得显著成效,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是党和国家立足新的时代背景对理想信念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作出的重要部署,要坚持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统一。在梳理总结中国共产党开展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发展历程和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培养时代新人的要求和青少年成长发展的新特点、新需求,以常态化、制度化建设为重点,创新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的方法、载体、机制,切实提升新时代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教育引导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
(二)坚持广泛性与先进性相统一
理想指引方向,信念决定成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少年教育最重要的是教给他们正确的思想,引导他们走正路。”[8]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激发起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青少年理想信念的形成发展受到社会环境、教育方式、个体认知能力等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在不同地区、年龄、学段之间存在差异。因此,推动新时代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不能忽视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矛盾,要正确处理好广泛性与先进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一方面,明确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广泛性要求,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学习理解。另一方面,关注青少年个体差异,注重因材施教、分层分类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满足部分先进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充分调动青少年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
(三)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理想信念,必先之知而后信之,信之而后行之。大家一定要明白,理想信念不是拿来喊空头口号的,只有见诸行动才有说服力。”[9]理想信念教育作为一项教育实践活动,既要加强理论教育,把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等理论内容讲深讲透讲活,并落实在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之中,同时也要加强实践教育,引导受教育者把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和要求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在实践中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推动新时代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应当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通过常态化开展和制度化规约,把理想信念教育与青少年成长发展实际有机结合,引导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用理论指导实践,由实践提升认识,在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协同互动中不断提升个体价值认同,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
(四)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
开展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需要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和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10]开展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是一对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关系,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而淡化学生的主体性,使理想信念教育成为单向灌输,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重视学生的主体性而忽视教师的主导性,理想信念教育将缺乏理论性、价值性。因此,加强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建设应同时关注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实现教师的主导性,借助教师的有效主导满足学生的主体性需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更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开展探究式、案例式、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同时,对理想信念教育进行过程性评价、教学目标达成度评价,促进教学模式创新,提升学生的获得感,使教育内容入脑入心入行,不断增强理想信念教育实效。
三、新时代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11]推动新时代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应当遵循青少年成长发展规律和理想信念教育规律,紧扣基本原则,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着力优化组织管理机制、拓展教育渠道、创新教育方法,不断增强教育实效,引导青少年成长为有坚定理想信念的时代新人。
(一)优化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机制
推动新时代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构建理想信念教育机制是关键,通过优化完善协同育人机制、教育引导机制、榜样引领机制等,促进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科学化、持续化发展。
1.完善协同育人机制
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主体共同参与、协同发力,形成家校社相互配合、互为支撑的育人体系。学校是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的主阵地,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育、校园文化等途径引导青少年加深对理想信念的感知、认同与内化。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12]家长要重视并发挥家庭对青少年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作用,通过良好家风和言传身教涵育优良品行。社会是开展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土壤,为青少年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通过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实现各教育主体间优质教育资源互补,共同形成关心、关爱、关注青少年成长发展的协同共育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