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理想信念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

作者: 倪素香

摘 要

随着理想信念教育的常态化制度化,以及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推进,学校理想信念教育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理想信念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和现实困难。因此在新时代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通过完善理想信念教育的领导体制、优化社会环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丰富教学内容、共享教育资源、创新教育方法等措施,提升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

理想信念教育;现实困境;应对策略

作者简介

倪素香,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引导人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1]。随着理想信念教育的常态化制度化,以及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推进,学校理想信念教育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理想信念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和现实困难。因此在新时代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提升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一、理想信念教育的现实困境

在各级各界共同努力下,学校理想信念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大部分大中小学生能够树立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满信心。但同时也要注意,学校的理想信念教育不仅面临学校内部的一些薄弱环节,也面临外在的社会环境和各种思潮的冲击,存在着弱化理想信念教育成效的现实困境。

(一)社会现实对理想信念教育目标的冲击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对社会主义制度充满骄傲和信心。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不少困难和不足,这些困境和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会弱化理想信念教育的成效,使一些群众和部分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目标产生怀疑和动摇。

理想和信念与现实生活密切相连,人们可以在现实社会发展中坚定对理想的追求和对信念的坚守,同时也会在社会实践遇到困难和问题时产生对理想信念的怀疑和对目标的动摇。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充分肯定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必须清醒看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2]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是我们坚定理想信念的现实基础。同时,由于社会经济建设和社会治理实践都面临种种客观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压力,特别是疫情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以致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群众在现实生活中也会面临不少难题,这不仅会对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需要产生影响,也会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领域带来挑战。因此,在今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不断地发展经济、完善制度、实现共同富裕,才能为理想信念教育的目标指向打下坚实的社会基础。另外,少数党员干部丧失理想信念,出现的贪污腐化腐败行为,在群众中影响也不容小觑,不仅会影响我们党的形象,也会对学校理想信念教育的目标产生冲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我们党作为执政党,面临的最大威胁就是腐败。”[3]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难题,不能及时地解决腐败问题,势必会影响学校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对学生理想信念造成严重冲击。

(二)社会思潮对理想信念教育成效的弱化

社会思潮特别是西方错误思潮的流行,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其实质就是用西方的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散布社会主义失败论和共产主义渺茫论,极大消解了理想信念教育的成果。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不时出现,网络舆论乱象丛生,严重影响人们思想和社会舆论环境。”[4]2013年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特别指出:“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要警惕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坚决抵制、反对党史问题上存在的错误观点和错误倾向。”[5]历史虚无主义打着学术研究的旗号,挖掘所谓的“历史细节”对革命领袖、英雄人物进行丑化,用一些片面的史料轻易地做出否定革命、否定党的领导结论等,容易对中国历史了解不多的学生产生误导。列宁曾指出:“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都不如。”[6]因此需要教师从宏观的整体的历史观出发引导和教育学生警惕历史虚无主义。否则加上西方社会盛行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会冲击学生个人人生理想的树立,也会削弱理想信念教育的成果,使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学用脱节对理想信念教育内容的虚化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学风,理论学习的目的就是服务实践。然而,在理想信念教育的实际工作中,时常会出现“学”和“用”两张皮,学用脱节的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方面,在真学真信真用、学懂弄通做实方面,还存在一些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有的党员、干部理论学习兴趣不浓,学不进去,学习走形式装样子;有的学习不系统不深入,一知半解、浅尝辄止,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的学用脱节,学归学做归做,不善于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实际本领,等等。这些问题表明,党的理论武装工作不能搞形式,必须持续往深里走、往实里走。”[7]在学校理想信念教育中也可能存在学用脱节的问题。一方面,一些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不够不深,因此不能系统地将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传授给学生,学生也没有学懂弄通,对讲授的理论一知半解、浅尝辄止,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另一方面,学生学业负担重,存在对考试不涉及的内容兴趣不浓、学不进去的情况。在理论上对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没有真学真信,就很难做到知行统一、真用真做。因此在理想信念教育中,将道理讲透悟懂是基础的关键性的工作,只有做到真信才能真做。当学用脱节、知行分离,就会出现在大是大非面前,理想信念不坚定,丧失政治立场的问题。因此,理想信念教育要做到效果的知行合一、学用结合,还需要在教育的内容和理论上讲深讲透。

(四)网络空间对理想信念教育形式的挤压

网络空间的信息技术不断迭代升级,各种崭新的媒介形式也层出不穷,网络空间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带来的信息失真、知识碎片化等问题,加大了思想多元化、各种思潮并存的可能性,也会对主流意识形态造成威胁,对线下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式形成挤压。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谁都不愿生活在一个充斥着虚假、诈骗、攻击、谩骂、恐怖、色情、暴力的空间。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利用网络鼓吹推翻国家政权,煽动宗教极端主义,宣扬民族分裂思想,教唆暴力恐怖活动,等等,这样的行为要坚决制止和打击,决不能任其大行其道。”[8]“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问题值得高度重视。网络已是当前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掌控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就是守护国家的主权和政权。”[9]网络空间是理想信念教育形式和载体的拓展,同时由于网络空间监管不力造成的生态恶化使线上教育的载体被挤压。同时由于青少年对手机、网络等新介体的依赖,对线下的教育活动兴趣不高,使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践空间被缩小,导致学校理想信念教育在某种情况下也流于形式。

2023年12月23日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发布的《第5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上网玩游戏、看短视频是未成年人主要的网上休闲娱乐活动,经常从事这些活动的比例分别为67.8%和54.1%。55.9%的未成年网民通过抖音、快手、B站等视频类平台获取新闻事件、重大消息,但只有47.3%的未成年网民会有意识地区分消息是官方发布还是自媒体发布,超过一半用户对此不具备鉴别意识或没有想过这个问题。[10]调研报告可以反映出,学生通过网络主流媒体接受理想信念教育的渠道和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加强网络空间的治理,增强网络宣传教育的有效感染力和正向引导力正当其时、势在必行。

二、理想信念教育的应对策略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11]新时代深化理想信念教育也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完善对策,并不断深化创新,才能应对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完善理想信念教育的领导体制

首先,加强党的统一领导。发挥党委的政治引领力,强化对理想信念教育的顶层设计,推动理想信念教育的常态化和制度化。一方面,要建立理想信念教育的领导机制,保证理想信念教育的落实。另一方面,要完善党的管理监督机制,加强对党员干部和教师队伍的监督和制约,打造一支廉洁高效的领导队伍和拥有高尚师德师风的教师队伍。

其次,完善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和人民团体分工负责、全党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12]理想信念教育是全局性的工作,不是某个地方、某个部门或某个学校单独就能完成的工作,必须依靠各方力量的协调、参与,才能推动多区域、跨学校的深层次的联合,才能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

另外,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常态化机制。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资助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就业育人的全方位的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落实理想信念教育的根本任务。

(二)净化理想信念教育的社会环境

首先,社会环境的净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13]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文明素质的提升,会为新时代理想信念教育提供和谐的社会环境,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就会愈加巩固。

其次,校园环境的美化。校园环境是影响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成效的关键因素。一方面是校园物质环境的美化,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中感受时代的发展变化,这也是熏陶学生树立坚定理想信念的隐性教育。另一方面要加强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通过校风、教风和学风等来涵养理想信念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

再次,家庭环境的教化。一方面要重视家风的建设,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另一方面家长要重视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使孩子树立起良好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为孩子树立良好的人生理想和社会理想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外,实践环境的感化。一方面要加强红色文化场馆、爱国主义基地、博物馆、文化馆、历史名胜古迹等实践场馆的建设,让学生从参观学习中感悟信仰的力量。另一方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校外实习、志愿服务、劳动教育、“三下乡”、调查研究等活动中,体悟和升华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强化理想信念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

首先,提升教师队伍的政治觉悟。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老师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要责任。正确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14]要从提高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着手,积极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只有教师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才能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给学生潜移默化的正确指导。

其次,加强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教师队伍专业化要求教师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理想信念教育也是专业能力的展现和提升的教学活动。要积极开展教师的专业培训和理论宣传教育,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学习,使教师不仅掌握相关的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还要通过专业教学、专业能力的提升将相关理论思想真正渗透给学生,真正做到理想信念教育的入脑入心入行。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