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公共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作者: 郑新蓉建设与维护全体国民的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每个民族国家走进现代化的必修课。通过公共教育在社会新生一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使命。从各国教育近代史中,可以看到它们通过公共教育理念和制度建立现代国家认同的历史进程。
面向全体国民的公共教育意味着:通过教育,消解社会阶级冲突,建立人与人之间基于平等的信任;确认每个国民对共同体历史和文化的自豪感。公共教育犹如共同体的每一块砖,经由小的共同体班级、学校、家庭、社区的建设,聚沙成塔,逐步形成每个社会成员的共同认知和情感认同,由此铸成中华民族最根本和坚实的基础。
我国是后发的现代化国家,在19世纪开启现代化的进程中,既要面对来自西方船坚炮利的入侵,也经历着个体权利话语的甚嚣尘上。尤其在20世纪末期,随着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发展,个体化及个人主义盛行,传统社会基于血缘、地缘、情感的共同体信任机制更多被契约所替代,传统社会“守望相助”“人人相亲”以及“民胞物与”等文化基因同时被消解。现代化进程中,网络高速发展,虚拟的社交关系替代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交流;城市化进程里,人口流动带来家庭结构微型化并嵌入“陌生”的城市空间;激烈的教育竞争使得学校教育自利化、主智化。
如何通过公共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呢?
首先,要重申公共教育的基本属性和功能,明确培养目标,即培养全面发展的认同和维护民族国家团结的社会新生代。如果没有明确的政治方向和培养目标,只强调“分数”和抽象的“素质”以及“竞争力”,打造出来的个体,注定具有短视、碎片化、不确定性、拜金、物欲的特质。
其次,要认识到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关键在联结。正如沛西能所言:人的“合群本能”是一切文明和人类价值的来源。一方面,在学校教育中,让每一个个体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建立情感和认同的联结;另一方面,带领学生走进更多社区、家庭、劳动现场,认知社会的现状和结构,在现实环境中,恢复和培养他们对家人、邻居、同学和朋友的情感关怀、基本信任和生命联结。
最重要的是,民族共同体的团结和维护,要体现在教育教学的点滴日常中,贯彻在教育者的实践与行动中。通过公共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完成教育现代化这一必经之路,需要教师的真诚与理解,需要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实践。教师,是这项伟大事业中最重要的践行者和领路人。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