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重要论述的意蕴、贡献与路径

作者: 黄蓉生 史甲庆

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征程中,党中央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为我们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把握好中央的教育精神、落实好国家的教育政策,是推进教育进一步改革发展的关键。《中国德育》特开设专栏,解读教育的“顶层设计”,探讨教育的“奋进之笔”,以期为教育改革发展助力。

摘 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这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高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新时代新征程,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使命,要深刻理解这一重要论述的科学意蕴,准确把握其原创性贡献,拓展理论武装、文化育人、实地研学、信息技术等实践路径,更好地助力教育强国建设,赋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关键词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育强国;教育现代化

作者简介 黄蓉生,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史甲庆,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教育是立国之本,人才是强国之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就新时代教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内涵丰富、思想深邃的重要理念,强调教育要为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国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深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出全面部署,提出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新时代新征程,深入学习、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重要论述的科学意蕴与原创贡献,探究贯彻落实这一重要论述的实践路径,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重要论述的科学意蕴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聚焦教育、科技、人才的辩证统一,对“强国建设、教育何为”这一时代课题进行了前瞻性思考与战略性谋划,系统性提出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理论成果的教育论域,为教育赋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指引。

(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重要论述的创立提出

谁拥有一流的教育和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优势和主导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着眼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需要,前瞻性、系统性地提出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论述。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教育“四为服务”的重要论断,即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揭示了教育与政党兴衰成败、与国家治乱兴亡的关系,成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理念先导。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教师节到来之际,向广大教师提出了“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的希望。同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提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强调“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进一步揭示了教育的本质要求与价值追求。2022年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教育、科技、人才统一于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伟大实践提供了方向引领。

(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重要论述的本真要义

“为党育人”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它旗帜鲜明地凸显出“育人”的政治内涵与要求。列宁指出:“在各方面的教育工作中,我们都不能抱着教育不问政治的旧观点,不能让教育工作不联系政治。”[2]这意味着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3]。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了我国培养的人才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进言之,为党所育之人是有坚定理想信念之人,即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崇高的人生追求,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以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为行动准则,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角色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人。对于教育工作而言,只有深切体悟教育的政治属性,准确把握教育的战略属性,始终心怀“国之大者”,把育人事业同民族复兴伟业紧密结合,方能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人才培养优势,确保党的事业薪火相传。

“为国育才”即“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4],其提纲挈领地反映出“育才”的素质与能力要求。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5],包括了人的综合素质和各种能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接续奋斗、一批又一批奋勇拼搏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6]只有下好教育优先发展“先手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才会有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育才”的首位在于立德。对于所育的“才”而言,须有正确的政治立场与价值观念,做到“明大德”;遵守社会公共道德准则,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做到“守公德”;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养成严于律己的品格,做到“严私德”。“育才”的关键在于提质,使所育之才具有深厚的学识基础、精湛的专业技能、完备的知识储备、良好的素质结构,“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7]。

二、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重要论述的原创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事关当代中国教育事业建设发展的方向性、全局性和战略性问题,在回答教育根本问题、强调教育时代主题、阐明教育战略课题等方面彰显出鲜明的原创性贡献。

(一)回答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增强国家软实力、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具有决定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8]也就是说,“培养什么人”事关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怎样培养人”事关教育人才培养的过程路径,“为谁培养人”事关教育人才培养的价值旨归,这三者直接关系着教育的性质、宗旨、任务以及前途命运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论述旗帜鲜明地回答了这一根本问题。教育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学校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务必在事关办学方向等关键性问题上站稳立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办的是社会主义教育,各级各类学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进言之,我国教育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大地,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首要任务,把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作为根本依循,把教育“四为服务”作为本质要求,把将教师队伍打造成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作为重要保障,努力培养出在理想信念、思想觉悟、科学知识、道德水准、文明素养等方面符合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需要的可靠人才。

(二)强调教育“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主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决策,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9]。在现代化建设中,教育有着夯牢基础、先导先行、关涉全局的地位和作用。由此,如何使教育思想与理念、目标与任务、内容与方法、过程与环境、管理与调控等提质增优,培养出符合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成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先导;怎样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下好优先发展教育事业重要“先手棋”,“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10],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教育事业发展的时代主题。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重要论述掷地有声地强调了这一时代主题。进入新时代,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教育强国建设迈出铿锵步伐,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2024年3月1日,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了202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我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49.83万所,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2.91亿人,专任教师1,891.78万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91.1%,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5.7%,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1.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60.2%,特殊教育学校2,345所,各级各类民办学校16.72万所。从教育总体规模和水平来看,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格局性变化,走出了一条经得起实践检验、完全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康庄大道。

(三)阐明教育“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战略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既凸显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之于新征程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价值,又系统整体地表达了这三者之间通过有机联系、协同配合所塑造的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进而阐明“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战略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论述言简意赅地阐明了这一战略课题。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始终注重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相继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等国家战略,用教育现代化服务支撑国家现代化,形成了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统筹协调等教育工作长效机制。我国教育事业培养人,说到底就是为党和国家事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培养能够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高素质优秀人才,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源源不断地提供人才支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充分调动教育、科技、人才三大战略支撑要素,“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11]。事实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科技进步创新从根源上需要人才的驱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造就离不开高质量的教育培养,现代化的教育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供重要的基石,这三者一体贯通、共同服务支撑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显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战略课题的主题主线,提升了对教育事业历史使命的认识高度,阐明了新征程以教育现代化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新举措,增强了教育服务国家战略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新征程我国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行稳致远指明了前行方向。

三、积极拓展笃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新境界,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育人工作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新时代新征程,笃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需要在强化党的科学理论武装、充分发挥文化育人作用、不断加强实地研学体验、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方面积极拓展路径,大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优秀人才。

(一)强化党的科学理论武装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12]党的科学理论只有为人们所掌握,内化于脑中、心中,才能外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现实行动。笃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就是要用党的创新理论培养人才,教育引导他们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提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用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根基,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根铸魂,增强志气骨气底气。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