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四重维度

作者: 钟志凌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就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2023年10月2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标志着我国爱国主义教育进入法治化进程,对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本期话题聚焦“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对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意蕴、爱国主义教育法治化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以餮读者。

摘 要 爱国主义教育内蕴着以爱国、报国为主题的道德情感培养和道德价值灌输。新时代,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的情态下,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要坚持唯物史观的指导,在政治立场上,应以树立正确的国家观为前提,讲清楚所爱之国是人民之国;在情感培养上,要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厚植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之情;在价值导向上,要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倡导青年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要有机结合;在文化塑造上,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将培养文化主体性与抵御虚无主义错误思潮传播协调起来。

关键词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源于祖辈长期生活在一定地域之中,伴随着定居生活方式的逐渐养成,从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等的日常交往中产生出依恋乡土的感情。民族和国家形成之后,这种依恋之情就发展为对民族身份的认同和对祖国的爱恋,形成民族国家意识和爱国爱家情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经受住无数难以想象的风险和考验,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同中华民族有深厚持久的爱国主义传统是密不可分的。”[1]由此可知,爱国主义对培育民族国家命运共同体意识和凝聚民族力量团结奋斗具有重要价值。爱国主义往往出现在两个境遇之中,一是和平时期,二是国家处于内忧外患时期。在和平时期,爱国主义可以转化为为了民族复兴、国家富强而努力参与国家建设事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在危难时期,爱国主义可以转化为为了民族国家救亡图存,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甚至付出生命代价的昂扬气概和意志品质。

爱国主义教育是对国民普遍进行的一种以爱国报国为主题的道德情感培养和道德价值取向的教育。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入推进,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同时并存,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共同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之际,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应从政治立场、情感培养、价值导向和文化塑造四个方面着力实施,以引导受教育者自觉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与自身发展有机统一起来,以使命担当的豪情壮志和内生动力,积极探索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路。

一、在政治立场上,要坚持国家至上与人民至上的辩证统一

爱国主义教育主张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联系起来,强调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内蕴着“国家至上”的价值理念。“国家至上”的价值理念要赢得广泛的认同,首先必须引导受教育者清晰认识国家本身,树立起正确的国家观。

爱国主义教育要以唯物史观的视野讲清楚国家的本质。《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以下简称《爱国主义教育法》)规定,爱国主义教育要“增强国家观念,壮大和团结一切爱国力量,使爱国主义成为全体人民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这就提示我们,爱国主义教育应讲清楚,我们倡导的所爱之国,不是打着普遍利益的旗号却维护私人特殊利益的虚幻共同体,而是以劳动人民为代表的所有人民共同拥有的真正共同体之国,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应成为国家的真正主人。在关于国家本质的认识上,东西方存在较大差异。西方近现代学者往往站在契约论的立场上,认为国家是为保护个人利益在订立契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霍布斯的《利维坦》和洛克的《政府论》中都有专门的论述,这样的国家本质上是维护阶级对立社会中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者的利益的工具。而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站在劳动人民的立场上,认为国家是为保护私有财产制度而建立起来的,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立场出发,对资本主义国家的爱国主义教育持审慎态度。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针对有人责备共产党人取消祖国的言论指出:“工人没有祖国。”[2]因为这样的“祖国”并不维护工人阶级利益。列宁曾经从战争的性质的角度区分爱国主义,他指出,“如果是剥削者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阶级统治而进行战争,这就是罪恶的战争,在这种战争中采取‘护国主义’就是卑鄙行为,就是背叛社会主义。如果是已经战胜本国资产阶级的无产阶级为了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而进行战争,那么这种战争就是合理的和‘神圣的’”[3]。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活的时代,无产阶级还没有条件建立起一个真正代表自己利益的国家,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无产阶级的立场出发,对爱国主义教育持反感和批判的态度,这是由当时无产阶级的历史际遇所决定的。列宁曾经对社会沙文主义狭隘的、偏激的爱国主义思想和行为进行批判,认为帝国主义战争中支持本国资产阶级参战的“爱国主义”行为是完全错误的。这说明,应以唯物史观为科学的方法论,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对爱国主义教育倡导的所爱之国的本质与价值作出科学的评判。毛泽东秉持了这样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为对爱国主义应辩证理解。他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论及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时指出:“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看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之下来决定。有日本侵略者和希特勒的‘爱国主义’,有我们的爱国主义。”[4]这表达了爱国主义鲜明的政治立场,指明了为着民族利益和人民利益,爱国主义必须为了反对侵略而战的行为取向。

爱国主义教育要立足于现实讲清楚我国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和社会主义国家特性。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除了政治统治的职能外,还负有对内实行社会管理、对外进行国际交往和维护国家安全的职责。马克思主义认为,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不再会有因为经济利益的不同而划分为不同的社会集团并由此产生矛盾斗争的可能性,阶级会消失,国家也会因此而消亡。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5]。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人民民主专政,本质上就是无产阶级专政。邓小平曾指出,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我们已经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国家,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样的国家已经不是剥削阶级压迫被剥削阶级的工具了,此处的“国家”就是实行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是真正站稳了人民立场、保证了人民主人翁地位的国家。党的二十大强调,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党和国家视人民民主为社会主义的生命,为了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我国实行了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断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全面发展协商民主,积极发展基层民主,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以法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益。社会主义国家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国家是人民之国,爱国主义教育所倡导的“国家至上”与“人民至上”是相统一的,即爱祖国与爱人民是统一的,热爱祖国,建设好自己的国家,也就为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人民利益提供了根本保障和现实条件。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应培养受教育者忠于祖国、热爱祖国的思想和情感,引导受教育者拥护国家的基本制度,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促进国家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在情感培养上,要厚植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之情

爱国主义教育应开展对祖国历史、现实和发展情况的认知教育,其中包含着对国家制度、领导阶级和执政政党的认同教育。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日起,人民的命运、社会主义国家的命运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就已经紧密联系在一起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并为之而不懈奋斗。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国共产党最高政治领导力量的地位是不能撼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必须要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才能确保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和发展自信心,才能集聚各方力量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历史和现实也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中国近现代发展历史逻辑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逻辑相统一的产物。邓小平指出:“有人说不爱社会主义不等于不爱国。难道祖国是抽象的吗?不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爱什么呢?”[6]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在当代中国弘扬爱国主义教育,必须深刻认识到“三个坚持”的伟大意义,即“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必须长期坚持,不可动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不可动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扎根中国大地、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独立自主实现国家发展的大政方针必须长期坚持,不可动摇”[7]。新时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发扬斗争精神,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全面深化改革,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彰显。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爱国主义必须要坚持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我国注重爱国与爱社会主义一致性的教育,强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这就提示我们,爱国主义教育必须着力于培养对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的情感认同和热爱之情,并转化为坚决拥护和持之以恒的坚持的意志力。

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应该与历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爱国主义教育以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热爱祖国之情及维护祖国的安全和独立而努力的奋斗精神等为核心内容。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其教育内容又是发展变化的。欧洲传统国家的爱国主义教育最重视历史教育,例如,法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侧重对历史文化的珍惜和爱护,法国政府将博物馆作为对国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基地,政府明文规定,凡是国立博物馆对中小学生一律半价;意大利把历史上的名人名著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但丁的《神曲》被定为中学生的必修内容。欧洲一些国家还注重借助不同学科对国民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如欧洲国家的历史、地理、音乐、美术、文学,甚至在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课程中,爱国主义教育都贯穿其中。我国当代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全面系统,《爱国主义教育法》规定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主要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五史”教育、社会制度教育、文化和文化遗产教育、法治教育、国家安全教育、英雄人物和民族精神教育等,这为以法治方式推动和保障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全面贯彻到社会生活之中,提供了内容依据和实践指南。水有源头树有根,要引导受教育者正确理解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为什么能够成功,尤其需要追根溯源,做好历史教育,通过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教育,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各种艰难险阻中如何团结奋斗、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成就,引导受教育者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中领悟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来之不易,消除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来之不易,从而培养起深厚的对中华民族的自豪之情、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之情和对中国共产党的崇敬之情。

三、在价值导向上,要倡导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要有机结合

爱国主义教育要给予受教育者积极的人生价值导向。爱国主义是具体的、现实的,要基于时代发展的需要,具体落实到个人的价值实现和理想追求上,爱国主义教育要着力于“唤起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的价值基因,引导人民群众奉行和践履爱国主义的价值理念,指导人民群众将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起来,把人生意义与祖国发展对接起来,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8]。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综合国力竞争更加激烈的局面。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青年群体为国家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和人力资源。培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是当代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做好青年群体的爱国主义价值引领,也要认识到青年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当代青年面临着择业就业、生活成本、婚姻和生育等困境,逃避压力的“躺平”“啃老”“低欲望”等现象的存在,让一些青年失去了蓬勃朝气和昂扬锐气,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精致利己主义等错误观念也侵蚀了一些青年的心灵,影响了青年的人生价值选择。立足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育工作者应主动关心青年,做青年的知心人、热心人和引路人,注重培养青年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意识,引导他们主动将自我发展与国家需要结合起来,在积极参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施展才干,实现人生价值。

爱国主义教育要着力于增强受教育者的自豪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程中,我们提出并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18.5%,多年稳居世界第二位,是全球第一大制造国、全球第一大贸易国、全球第一大外汇储备国。我国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科技发展成就全球瞩目,激光技术、导航卫星技术、航天科技、量子通信、移动通信、高铁建造、汽车电池等都位居世界最前列。在追求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依靠的是千百万劳动人民团结奋斗,自觉把个人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机结合起来,在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贡献了力量,实现了自身价值。这些伟大成就的取得,也增强了中国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源源不尽的现实素材。在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实施中,要善于运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内蕴的伟大精神去感召受教育者,通过成就激励和榜样示范,不断激发受教育者接续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厚植其家国情怀,基于国家需要探寻自身努力的方向,自觉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发展的伟大洪流。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