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演进历程、机制及展望

作者: 杨阳

摘 要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文化交流、科学研究的前沿阵地,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的重视以及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共同推动了政策的演进,从分散性支持到规范化支持再到一体化支持,全面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发展、深度发展、内涵发展。十余年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也存在着来自网络时代、人工智能时代、多元文化等的挑战。因此,要在保持政策稳定性与连贯性的基础上,推进既有政策的落实与完善,推进新出政策的制定与推广,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相结合、与一流大学建设相结合、与人才培养规律相结合,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凸显育人核心功能;要突出中国特色,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要贯通培养机制,实现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

关键词 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演进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从建党伊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再到改革开放,我们党在各个时期都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强化理论武装。经过百余年探索,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逐渐全面化、系统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也逐渐入脑入心。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政府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从政治高度、政策温度、教学效度等方面入手,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为新时代推进高校思政工作改革创新及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推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新格局。

一、演进历程与特征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以行政部门为主导,全方位、立体化出台几十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在国家政策指引下,地方和高校根据实际情况再制定符合本区域本学校的贯彻执行政策。

(一)分散性支持阶段(2012年11月—2015年9月)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党中央确定了高校全面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持续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中共中央办公厅于2014年10月印发《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由党委直接领导,并强调要必须要毫不动摇、长期坚持并不断完善。[1]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2013年)、《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2014年)等文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高校教师崇德修身的基本遵循,全面提高高校教师思政工作能力,提高思政素养和理论水平。同时,鼓励领导干部加入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从办公楼走向教学楼,从会议桌走向讲课桌。2015年7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出台《关于领导干部上讲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鼓励领导干部进一步发挥理论优势和经验优势,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同时把思政课程与党的理论、地方实际结合起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2]

在学生培养方面,一是完善研究生培养机制。2013年3月,教育部、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财政部等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研究生教育全过程。二是融入教学过程。教育部印发《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等文件,进一步完善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了线下线上两种渠道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三是拓展教育渠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局限在课堂教学中,将教育的触角延伸到实践活动、志愿服务中。《学生志愿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的出台,推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

这一阶段,国家层面出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以强化高校党的领导、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改进学生培养等为切入点,不断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内容、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渠道、壮大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人才保障、制度保障。

(二)规范化发展阶段(2015年9月—2019年8月)

2015年9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进入专业化支持阶段,这是在2011年颁布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基础上进行的修订,文件在组织管理、教学管理、队伍管理、学科建设、特色项目上制定了三级指标,每一级指标下又明确了具体内容、指标类型(核心指标、重点指标、基本指标)、责任部门,按照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分别制定了评价标准。文件的出台推进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向专业化、规范化迈进,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评价模式也进行了初步探索。[3]在这之后,国家层面的专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进入井喷期,接连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等十余项规范性政策,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与此同时,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师德师风建设等方面,党中央和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学院承担着马克思主义课程教学、理论研究、创新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大使命,在这一阶段也迎来了规范化发展。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颁布之后,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17年本)》,并在2019年进行了修订,其内容涵盖了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各个方面,推进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持。

与前一阶段相比,这一阶段国家层面出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数量更多、范围更广、内容更细,更加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性、标准性、科学性,特别是强化马克思主义学院阵地建设,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提供了更加坚实的保障。在持续推进高校基层党的建设、师德师风建设、学生培养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思政课程、课程教材、思政阵地的建设,加强人才培养和经费保障力度,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双一流”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发挥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保障和推进作用。

(三)一体化推进阶段(2019年8月至今)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这是对“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理念的进一步落实。一年之后,教育部发文正式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旨在加强对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思政课建设分类指导,全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一体化的质量和水准。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两会”代表时,首次提出了“大思政课”这一概念,并指出思政课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更存在于社会生活中。[4]这一概念的提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革新、方法革新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随后出台的文件中,思想政治教育已然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而是延伸到社会当中,把社会资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2022年8月,教育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充分体现了“大思政课”之“大”不只在课堂之大,也在内容之大、主体之大、平台之大。该文件以统筹协调为杠杆,撬动各方资源,在分工合作的基础上,加强“大思政课”建设的总体谋划,积极宣传引导,优化基地建设,更好地发挥思政课育人功能。在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水准的同时,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5]

这一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注重内容建设,而且逐步开始关注体系构建。2020年1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出台《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从理论武装体系、学科教学体系、日常教育体系、管理服务体系、安全稳定体系、队伍建设体系和评估督导体系等七大体系出发,提出任务要求、效果目标、强化组织保障,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构与完善,健全立德树人体制机制,[6]在持续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项政策的同时,持续强化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2021年4月,中共中央修订颁布《中国共产党普通高校基层工作条例》,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开展高校党的建设的重要抓手,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高校党的建设工作的根本标准。[7]此外,国家层面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和教材建设等进一步提出了要求,出台了《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育部重点教材建设推进方案》等文件,深入贯彻“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办学原则,夯实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这一阶段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既延续了上个阶段规范化发展的特点,又在延续中发展,注重学段衔接,注重互动协作,更加强调一体化发展、多主体参与。

综上所述,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层面出台的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主要分布在基层党组织建设政策、思想政治教育专项政策、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其他高等教育建设政策等相关政策文件当中,这些政策既有覆盖全学段的政策,又有针对高等教育学段专项政策。此外,教材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在教材编写中通过加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把思想政治教育要求融入教学过程。在演进过程中,呈现出延续性和发展性并行的特征,在传承中发展,在守正中创新,既保持了政策一贯的稳定性,又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环境变化有所改变、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强化党的全面领导,充分调动教师、学生、社会等各类主体作用,完善课程设置、教材编写、资源拓展等重要环节,形成多主体共建、多角度创新、多层次发展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格局。值得注意的是,这三个阶段并不是彼此割裂、泾渭分明,而是在延续中递进,应时应势从一个阶段发展到下一个阶段,呈递进式发展态势,筑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基础,强化保障,注重实效,推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演进机制与动力

从政策演进的历程和特征可以看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较为稳定,在稳定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本研究时间跨度较短,在政策研究过程中大冲击、大转折并不明显,因此,侧重研究政策演进过程中的机制和动力。

(一)演进机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在演进过程中不断渐进转型与完善,其中,2015年9月教育部颁布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建设标准》和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为这一时期政策演进过程的关键节点,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不同阶段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变化,作为这一时期政策阶段划分的重要依据。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随着高校思政课程标准的修订,思政课程建设标准、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等规范性指标逐步建立,评价体系逐步确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日趋完善。与此同时,因政策带来的正向反馈,基层党组织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政策被不断强化,成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有益助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政策的实施则在遵循教育发展一般规律和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一体谋划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方向和路径,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大思政课”概念的提出进行了铺垫,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的构建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支撑。另外,基层党组织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政策、马克思主义学院政策等产生的正向效应,使得这些政策的推进被持续加强,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二)演进动力

1.党中央和政府高度重视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8],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明确了德育的地位和重要性。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9],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10]对教育的地位和重要性进行了强调,并强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二十大则将“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写入报告,强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11],进一步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提供了思想遵循和行动指南。此外,党中央分别于2016年12月、2018年9月和2019年3月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提供了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2],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关键点、着力点、突破点,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总方向;“办好思政课,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13],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核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14],辩证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变”与“不变”。此外,在地方考察、各类回信贺信中,习近平总书记也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了指示批示。党中央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目标和要求,同时也提供了动力和保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