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儿童绘本中潜藏的关系欺凌问题
作者: 张宇迪摘 要 有一类儿童绘本意在培养分享美德,背后却反映出关系欺凌的实质,引导幼儿教师和家长思考此类绘本的价值导向、剖析其中的关系欺凌特性及对儿童的潜在危害尤为必要。教育者在与儿童共读此类绘本时需采用合适的策略,包括引导儿童体会不同角色、用假设性询问启发儿童、链接儿童的生活经验、开展角色扮演游戏。
关键词 儿童绘本;关系欺凌;幼儿发展
绘本因其华丽的画面设计广受欢迎,在儿童阅读领域有着广泛的影响力。然而,一些绘本存在讲述甚至鼓励儿童欺凌的内容,可能对儿童的道德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为避免这些问题,幼儿教师和家长需要以读者视角对绘本内容进行批判性的审视。下面将以流传甚广的绘本《我是彩虹鱼》为例,以点带面地探讨这一问题,期望引导幼儿教师和家长思考此类绘本的价值导向,并探讨共读策略。
一、《我是彩虹鱼》绘本简介
《我是彩虹鱼》是瑞士著名插画家马克斯·菲斯特所著的儿童绘本,其故事梗概是:大海深处有一条美丽的彩虹鱼,它五颜六色的鳞片闪闪发光,让其他鱼儿非常羡慕。一条小蓝鱼请求彩虹鱼送给自己一片最小的闪光鳞,理由是“太漂亮了”“你有那么多”,被彩虹鱼拒绝。小蓝鱼把这件事告诉了朋友们,从那以后,鱼儿们都不理彩虹鱼了,彩虹鱼感到非常孤独。后来,彩虹鱼找到智慧的章鱼奶奶求助,对方告诉它,想要获得幸福,就需要把鳞片分出去,而且要“分给每条鱼一片”。最终,彩虹鱼陆续把闪光鳞分给了许多鱼儿,自己只留下了一片。鱼群中的每一条鱼都有了闪光鳞,它们对彩虹鱼发出了一起玩耍的邀请,彩虹鱼重新融入集体中。
二、从关系欺凌的视角审视《我是彩虹鱼》
关系欺凌是欺凌的一个重要类别,关系欺凌者主要通过破坏或威胁破坏被欺凌者的友谊,或者将被欺凌者排除在同伴群体之外来实施欺凌行为,通常会给被欺凌者带来极大的精神痛苦。有研究发现,学龄前儿童遭受关系欺凌的比例高达14.9%。[1]接下来,我们将从这一角度分析《我是彩虹鱼》。
(一)《我是彩虹鱼》中的同伴欺凌色彩
《我是彩虹鱼》常常被认为具有“培养分享美德”的作用,作者马克斯·菲斯特也持此种观点。但儿童在阅读绘本时,主要通过朴素的道德观念来审视故事。在实践中,很多儿童从直觉上否定了本书所倡导的“分享”具有道德上的正当性。
例如,杜传坤曾向幼儿园大班学生讲述《我是彩虹鱼》的故事,并询问他们,小蓝鱼的做法对不对。大多数学生的回答是“不对”,理由包括“彩虹鱼揪下鳞片会特别疼”“小蓝鱼只关心自己身上的鳞片,不关心别人”“小蓝鱼已经有鳞片了”等。安锦姬分享的一个儿童扮演绘本角色的场景则更为直观:扮演小蓝鱼的儿童不愿意向扮演彩虹鱼的儿童索要鳞片,因为“鱼没有鳞片就活不了,我上回在书上看见了。并且彩虹鱼摘下鳞片时会非常疼的,那样我也会伤心的”。
以上事例直观反映了儿童的关注点:儿童倾向于认为彩虹鱼是会疼的,因为鱼类的鳞片与人类的皮肤或毛发类似,是长在身体表面的。这种身体上的痛苦让彩虹鱼实际上扮演了“被欺凌者”的角色,也让整个故事沾染了同伴欺凌的色彩。
(二)绘本中的关系欺凌及角色分析
在《我是彩虹鱼》中,彩虹鱼在拒绝小蓝鱼之后,遭遇了鱼群的孤立。书中描述了“再也没有一条鱼搭理彩虹鱼了”“彩虹鱼一游过来,大家就都把头扭到了一边”等内容,这实际上正是以孤立他人为主要手段的关系欺凌。而在绘本中,为了消解被鱼群孤立的痛苦,彩虹鱼在章鱼奶奶的建议下,主动接受肢体欺凌而重新融入鱼群。如果从关系欺凌的角度审视这一事件,彩虹鱼扮演了被欺凌者的角色,以小蓝鱼为代表的鱼群是欺凌者,章鱼奶奶则是助推者。
(三)绘本的隐喻功能与欺凌土壤的滋生
绘本具有隐喻的功能,对儿童的品质和道德感的培养是潜移默化的。[2]儿童可以通过对绘本角色的认同来完成人际关系的社会化。但是,如果绘本的故事隐喻不具有道德的正当性,就可能起到负面作用。从这个角度看,绘本《我是彩虹鱼》的潜在危险在于:如果儿童认同了绘本中以小蓝鱼为代表的鱼群的行为,则可能成为欺凌者,看见别人的好东西时,理直气壮地索取;如果认同了彩虹鱼,可能成为通过自我的隐忍和牺牲来换取集体接纳的被欺凌者;如果认同了章鱼奶奶,则可能成为助长不公的旁观者甚至助推者。
(四)从众心理、同伴压力与关系欺凌的惯性
从众心理和同伴压力是维系关系欺凌惯性的两股隐形力量。具体到绘本中,从众心理僵化了鱼群中每一条鱼的思维和行为。在彩虹鱼被鱼群孤立时,即便有一两条鱼感觉到这样做有什么不对,也很可能不会深入思考,更不太可能脱离集体的怀抱去关心彩虹鱼。另外,即便有个别的鱼想要帮助彩虹鱼走出悲惨处境,它也必须再三衡量,一旦实施和集体行动不一致的行为,自己是否会被同伴谴责甚至像彩虹鱼一样被孤立。在儿童同伴关系的教育中,多对一的关系欺凌具有强大的惯性,特别需要教师的积极观察和适时介入。
(五)教育者不当处理欺凌事件的危害
在校园欺凌事件的处理中,作为智慧与权威化身的教师是可以大有作为的。[3]但遗憾的是,绘本中的类似角色章鱼奶奶非但没能化解欺凌事件,反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如果将章鱼奶奶视为类似教师的权威角色,它的教导无疑是高傲而无所助益的。面对前来求助的彩虹鱼,它并没有表现出倾听、共情和理解,反而劝彩虹鱼牺牲自己的利益以重获集体认可。从心理学的视角分析,这种行为是通过表现出集体所赞赏的行为或个性而获得同伴接纳,仅仅是个体为了迎合环境的社会化要求而进行的一种虚伪的表演。从长远来看,这种掩蔽自己内心真实愿望和需求的表演必定会影响人的身心健康。
三、《我是彩虹鱼》及类似绘本的共读策略
《我是彩虹鱼》等绘本已形成了事实上的广泛流传,儿童可能通过各种渠道接触到此类绘本。为此,教师和家长需要在共读时采取针对性的策略,帮助孩子理解何为关系欺凌、如何应对关系欺凌。
(一)引导儿童体会不同角色
观点采择能力,即体会他人的想法、愿望、感受的能力,是儿童道德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基础。教师和家长可以引导儿童体会绘本中的不同角色,通过先提问、后讨论的方式,引导儿童形成观点采择的心理功能。例如,教育者可以通过“没有得到闪光鳞,其他鱼就不搭理彩虹鱼了,你觉得这些鱼是怎么想的?彩虹鱼的心情是什么样的?”等提问,培养儿童理解他人、尊重他人的心理素养。
(二)用假设性询问启发儿童
通过假设性询问,幼儿教师和家长可以了解儿童的想法,并进行适当的引导。例如,“小蓝鱼向彩虹鱼索要闪光鳞的理由有三点,一是闪光鳞很漂亮,二是它的闪光鳞很多,三是自己只要一片。如果你是彩虹鱼和小蓝鱼的朋友,你觉得小蓝鱼的这三个理由对不对?”教师可以通过这样的提问和讨论让儿童明白,绘本中的观点并非是不能质疑的,儿童拥有在绘本世界中自在探索和自由表达的空间。
(三)链接儿童的生活经验
和其他艺术创作一样,绘本的创作也来源于作者的生活,并作用于读者的生活。在阅读绘本时,幼儿教师和家长可以链接孩子的生活经验,询问孩子是否有类似的经历和体会,并引导孩子对绘本中潜藏的价值观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对孩子进行更具针对性的引导和启发。
(四)开展角色扮演游戏
角色扮演是在绘本阅读中提升儿童共情能力的重要策略。通过角色扮演,儿童可以站在不同角色的立场上考虑和处理问题。在进行绘本的角色扮演游戏时,教师和家长需要重视游戏后的分享环节,并在儿童分享之后进行适当的共情和引导。举例来说,如果彩虹鱼的扮演者对别人向自己索要鳞片感到为难,教育者可以先共情,然后告诉儿童他是有选择权的,处置自己的所有物是他的权利,以此培养儿童的物权意识。
《我是彩虹鱼》等绘本具有 “威胁式美德教育”的倾向,其核心是“如果主角不如何表现,就不会被爱”,这无疑与人本主义教育所倡导的无条件积极关注背道而驰,而无条件积极关注是培养儿童健康自我意识和良好社会关系的法宝。面对此类绘本时,教师和家长需要特别谨慎,引导儿童合理质疑绘本中的故事,尤其是关系欺凌的部分,通过批判性的审视避免绘本对儿童的道德成长产生负面作用。
参考文献:
[1]Prinstein M J,Boergers J,Vernberg E M. Overt and relational aggression in adolescents: social-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of aggressors and victims[J].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 Adolescent Psychology,2001(4):479-491.
[2]洪华英,李珍,吴晓晨,等.黄山市学龄前儿童被欺凌与行为问题的相关性[J].中国学校卫生,2018(7):1014-1017.
[3]曾春燕,康钊.幼儿园校园欺凌现象的成因及对策探讨[J].教育科学论坛,2019(11):69-72.
责任编辑︱赵 庭
作者简介 张宇迪,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