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转向”与“三个结合”*
作者: 王明露 颜庆摘 要 在德育课程中开展道德两难问题教学,有利于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实现德性向德行的顺利转变。道德两难问题的合理设计是有效开展道德两难问题教学的重要前提,这需要实现“三个转向”:两难问题从假设转向真实经验,道德判断从统一转向分歧,德育对象从旁观者转向局中人。而要提升道德两难问题教学的成效,需要实现“三个结合”:发挥学生主体价值和“他者”示范相结合,课内教学和课外延伸相结合,道德情感激发与道德行为培育相结合。
关键词 道德两难问题;德育;教学策略
道德是人类社会的需要,是个体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应秉持的价值观念。[1]从“美德即知识”这一哲学命题来看,德行是每一个人都能够通过系统学习和努力获得的一种行为能力。学校德育是系统开展道德教育、造就合格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作为系统化的德育活动场所,学校肩负着提升公民道德素养、培育合格公民的重要使命。但是,“在当今学校教育中最令人困惑、令人不安的也许还是道德教育”[2]。学校德育规范化和整齐划一的道德教育模式,单调的、强制的、机械论、目的论的道德教育方式,[3]以及“灌输式”“填鸭式”和“说教式”的教学方法依然难以被突破。在学校德育教学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着道德批判性思维培养缺乏、德育对象主体性缺位等问题。由于未能在整体上把握知识与情感、德性与德行的内在关联,学生大多还停留在道德知识掌握的层面,道德知行脱节的问题较为突出。
一、道德两难问题教学是实现德育知行合一的重要途径
针对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学界开展了广泛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其中,道德两难问题的教学备受关注。所谓道德两难问题,是指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并且两者不能同时兼顾的情境或问题。道德两难问题的讨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科尔伯格阐述、分析儿童道德发展的重要基础和证据,也是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重要方法。在德育课堂上开展道德两难问题教学是道德教育摆脱所处困境的一剂良药。虽然道德两难问题的教学形式和成效已经广受认可,但也依然面临着如下困境。第一,道德两难问题的选择空间小,且难以与日渐丰富的德育内容有效衔接,无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道德知识的兴趣,实现知、情、意、行的全面协调发展。第二,由于缺少对现实道德生活的关注,道德两难问题的教学与学生的道德生活实践脱节问题突出,难以利用生活化的道德情境和活动推动学生的认知发展和道德决策,无法有效引导学生经由道德两难问题的讨论转向对道德行为实践的探索。第三,道德两难问题的教学注重讨论过程,且将目光局限于德育课堂本身,未能进一步拓展道德两难问题的教育场域,导致道德两难问题潜在德育价值的释放受到了限制。基于此,要最大限度地提高道德两难问题的教学成效,需在探讨道德两难问题合理设计的基础上,探索提升道德两难问题教学成效的策略,从而为学生顺利构建道德价值体系、实现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奠定基础。
二、设计合理适用的道德两难问题需实现“三个转向”
(一)两难问题从假设转向真实经验
道德两难问题的设计首先应关注两难问题素材的甄选。唯有那些能够有效引发学生道德认知冲突、把学生带入道德矛盾冲突实景的两难案例,才能够激发学生的道德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并尝试把自身的道德观念、价值选择和道德经验等运用到具体的道德难题中,进而探寻道德两难问题的解决方案,最终实现掌握道德知识、提升道德判断能力的初衷。在德育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包括“海因兹偷药”“电车难题”等在内的经典道德两难问题被广泛使用。经典的道德两难问题虽能有效引起道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也存在着脱离学生道德生活实际、远离当今现实社会生活的问题,尤其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学生越来越难以从旧有的道德两难问题中真切地获得其所创设的两难情景体验。一个优秀的道德两难问题既能够有效引发学生道德判断的冲突,也应该具有客观性、典型性、时效性等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构成社会的不同领域,如医学、教育、互联网、经济、科技等,都涌现出诸多新的道德现象和道德问题,如“换头术”“直播带货”“网红”“吃播”等。其中的不少问题都与青少年儿童的生活密切相关,部分问题成为特定年龄阶段学生成长发展中的道德困惑,却得不到有效地指导和解决。在教学中,如果只局限于经典的道德两难问题,则难以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当下的现实难题,实现德性与德行的有机统一。
(二)道德判断从统一转向分歧
精心选择的道德两难案例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要真正引起学生的道德认知冲突,还需要巧妙设置道德两难问题,使学生陷入道德两难的境地,而非道德价值选择的一边倒。道德两难问题的设置要着重关注两难选择的价值平衡问题,即要求学生作出的两种选择在价值上应该是等量或相近的,而不能有较大的差距,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确保道德两难问题的矛盾或难点符合学生现有的道德能力。例如,“女朋友和母亲同时掉进水里,先救谁?”是一个典型的道德两难问题,这个问题在法律层面已经有明确的答案,但即使抛开法律,单纯地从道德层面讨论这个问题,答案似乎也是唯一的。在课堂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学生的讨论结果几乎全是先救母亲,因为这种选择在绝大多数学生看来是合乎道德要求的,先救母亲的价值高于先救女朋友的价值。由此来看,这个问题的设置不能够引起足够的道德认知冲突。而如果将该问题稍做修改,将“女朋友”换成“妻子”,甚至是换成“怀孕的妻子”,这时学生讨论的结果将大不相同。因此,要设计一个优良的道德两难问题,其难点就在于使人在面对两种完全相反的抉择时,无论作出何种选择,都有足够的理由支持或反对,并由此陷入一种动机和行为产生背离、价值判断和选择出现错位的两难困境中。
(三)德育对象从旁观者转向局中人
道德两难问题的设计应避免现实社会的价值观念对学生道德判断的过度影响,使学生在讨论两难问题时能够自由表达内心的道德观点。否则,学生会出现口是心非或知行脱节的问题,其所给出的选择会是道德期待的应然答案,而非个人的真实想法和遇到类似问题时的实然选择。此外,由于不能摆脱现实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学生对于道德两难问题的讨论结果及解释往往会高度相似,而不会有道德判断的冲突和道德观念的分歧。这就违背了道德两难问题教学的核心要义。在德育课堂中开展道德两难问题讨论的目的就是要在道德决策预演的过程中,促使学生在道德认知和价值判断的冲突中,突破资源的有限性和认识的局限性,完善自身对两难问题的道德认知,提升道德判断能力。如果学生过多地受到现实社会期待的影响,无法表达自己真实的道德观点,那么学生就会始终以“旁观者”的视角看待问题,而无法感同身受道德两难问题的矛盾之处和难点所在。同时,由于置身事外而无须承担道德行为选择的代价,学生在作出道德判断时会存在未经审慎地思考而随意作出判断的问题,难以提高道德两难问题讨论的实际成效。因而,设计道德两难问题应注意使学生较少地受到社会期待的影响,促使其从旁观者转变为局中人,按照自身的实际,设身处地地作出道德判断,为形成理性深入的道德认知以及进一步提升道德判断能力奠定基础。
三、提升道德两难问题教学成效应实现
“三个结合”
(一)发挥学生主体价值和“他者”示范相结合
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在道德两难问题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既是道德教育的对象,又是道德发展的主体。德育的目的不在于向学生灌输道德价值观念,而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尊重学生的主体价值,引导学生在自主思辨的价值澄清过程中,逐步建构起自身的道德认知体系,提升自身的道德判断能力,从而作出合理的道德选择。因而,开展道德两难问题教学应为学生的道德判断创设良好的环境,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价值,赋予其更多的思考空间、表达空间和生长空间,珍视学生的道德判断,使其深思其中包含的内在逻辑。学生唯有以主体的资格自觉参与道德两难问题的讨论,才能接受社会所期望的价值观、情感和秩序,走向人格的成熟和完善。[4]与此同时,也应注意将尊重学生主体价值与“他者”示范有机结合。“他者”示范是在德育对象作出对道德两难的理解或行动决策之后,教育者向他们呈现他人面对类似问题时作出选择的恰当方法或态度,从而为德育对象合理解决该问题提供一种或多种参考的德育方法。[5]学生群体中关于两难问题的观点冲突蕴藏着丰富的“他者”示范。重视“他者”示范并不是要直接干预学生的道德思考,其目的在于对学生形成一种积极的影响,帮助学生理解自身道德认知与他人的差异,从而实现对自身道德观点的反思。总之,发挥学生主体价值和“他者”示范的有机结合有助于推动学生道德思维的发展,使其作出更为合理全面的道德判断。
(二)课内教学和课外延伸相结合
在德育课堂上开展道德两难问题教学有助于调动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在德性冲突中探寻理性的答案,从而有效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同时,教师的价值引导也有利于使道德知识入眼入脑入心,促进学生实现“德性”与“德行”的统一。但是,道德教育不仅具备理论性,还具有极强的生活性和实践性。如果仅仅是将道德两难问题的运用停留在课内,而无视课外广阔的德育环境和丰富的道德两难问题资源,则道德两难问题教学的眼界是狭窄的,德育的成效是有限的。要实现道德两难问题教学的课外延伸,将德育的场所从课堂拓展至社会,应注重从课内课外学习、人际交往、日常生活、文化娱乐、择业就业等诸多环节入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观察社会、关心生活、关注周边,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身边的道德两难现象,在社会实践中观察、分析和反思道德两难现象,从而实现道德教育的生活化,提高学生对道德知识的认同和践行,达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理想境界。
(三)道德情感激发和道德行为培育相结合
道德情感是个体品德构成中的一种稳定而持久的情感定势,能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个体的道德判断。从稳定性和可靠性上来说,道德情感更能够影响人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关系的完成与发展。同时,道德情感具有调节作用和信号作用,影响着个体道德行为的产生,以及德性向德行的顺利转化。在道德两难问题的教学中,道德情感不但是道德认知与判断的动力,同时也是重要的道德教育的内容与目标。道德情感在道德两难问题的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连接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意志的重要桥梁,对培育学生道德行为具有强大的激发和推动作用。如果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那么学生在分析道德两难问题的过程中,将始终处于一种置身事外的状态,对于道德两难问题的判断也会不经审视随意作出,难以实现道德两难问题教学的初衷。同时,人的一切道德行为都与感情密不可分。因此,在道德两难问题的教学中,既要凸显道德认知发展过程中的情感、价值判断的人文因素,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达成培育道德情感的目标,同时也要兼顾道德训练的实用性,实现道德情感激发与道德行为培育的有机结合,真正使学生体会到道德两难问题的矛盾所在,将学生置于做与不做的两难境地,从而为学生的道德活动提供充足的精神源泉,在实践中促成道德两难问题的有效破解,[6]促进其道德判断能力的持续提升,以及道德行为能力的持续改善。
参考文献:
[1]刘爱玲,王梦瑶.社会现代化转型中的道德两难与应对[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1):46.
[2]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65-66.
[3]彭璐,宋广文.以道德情景的创设破解道德困境[J].中国德育, 2012(18):9.
[4]陈秉公.以人为本的德育本体论解读——兼论由“民本”思想影响的德育到“人本”德育的历史性发展[J].教育研究,2005(12):18.
[5]孙圆.道德两难教育中的“他者”示范[J].中国教育学刊,2018(4):86.
[6]张克巍.破解“道德两难问题”的教育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7(21):77.
责任编辑︱乔 羽
作者简介 王明露,南昌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副院长、副教授;颜庆,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在读硕士、二级教师
*本文系2020年度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道德两难问题的设计及其在《德育原理》中的应用研究”(JXJG-20-23-10)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