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学科德育一体化实施的三种基本形态
作者: 申军红 洪云摘 要 中小学学科德育一体化需要立足课堂,采取恰切的育人方式,实现对中小学学科德育的整体构建与实施。为有效促进学科德育一体化发展,海淀区“绿色成长”学科德育项目经过实践探索,认为学科德育一体化体现为三个方面:学科内纵向衔接,贯通育德;学科间横向整合,协同育德;跨学科主题学习,整体育德。
关键词 学科德育;德育一体化;生态文明教育
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学段特点和学生发展需求,充分挖掘学科蕴含的德育要素并将其自然融入学科教学中,这是学科德育的本质要求。然而在学科德育中,年段、年级和学科间常常存在一定的壁垒,教师各自为战,导致相同的德育要素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和学科简单地反复出现,难以形成进阶和联动。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需要对学科德育进行一体化构建与实践。
为促进学科德育一体化发展,海淀区“绿色成长”学科德育项目经过实践探索,认为学科德育一体化至少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在同一门课程或者同一教学内容中有机融合多种德育要素,形成育人合力,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二是探究不同学科的育德重点,明确学科德育的目标、内容与方法,实现对学科间德育的统整;三是打破学段、年级壁垒,明确各学段学科德育的目标、内容与方法,实现学段间的有效衔接。
生态文明教育是当前的热点问题,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生态文明知识,形成符合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和态度,提高生态文明技能,养成生态文明行为” [1]。本文将以此为例,阐述中小学学科德育一体化实施的逻辑和路径。
一、学科内纵向衔接,贯通育德
中小学学科德育一体化需要立足课堂,采取恰当的育人方式,对中小学学科德育进行整体构建与实施。要实施学科德育一体化,首先要在特定的主题下,以梳理、分析教材内容为基础,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形成一体化的目标衔接体系,进而确立一体化的内容体系。
例如,在语文学科教学一体化融合生态文明教育中,我们梳理了小学、初中和高中语文教材,发现小学阶段与生态文明教育相关的课文主要聚焦于自然景物、自然现象、动植物、生态学知识、环境保护等方面,旨在从不同角度引发学生对自然、生态的热爱之情;初中阶段的内容更加深刻,注重引导学生探索、发现自然,同时增加了反思人与生物之间关系的内容;高中阶段的内容则涉及自然哲思。
由此,我们确定了生态文明主题下中小学纵向衔接的德育目标体系:小学阶段注重学生对自然,尤其是对身边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感知,使学生初步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并进行基本行动;初中阶段重点引导学生反思、领会人与自然相处的伦理,深化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识,拓宽学生践行生态文明的路径;高中则重点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经验,领悟生态哲理,形成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并付诸行动。依据这样的逻辑,我们结合各年级的具体内容,将总目标层层分解,形成一系列具体目标,并将这些目标与学生应掌握的学科内容、应发展的关键能力、应形成的学科思想方法和正确的价值观念紧密结合,推动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有效转化,促进学生形成对生态文明的进阶性认识,从而实现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整体性进阶。
二、学科间横向整合,协同育德
不同学科融合德育的内容与方式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教学中,教师既需要整合共性、提高效率,也需要统整差异,形成育人合力。如果学科教师间缺少沟通与合作,就容易出现相同的德育要素在学科间简单复用的现象,导致育人效果受到影响。
在生态文明教育中,常常存在不同学科的教学都停留在“热爱大自然”“节约资源”“保护动植物”“热爱生命”的道德认知层面的情况,这样一方面无法有效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另一方面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理疲劳,浪费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因此,教师应挖掘不同学科的资源优势,按照一定的维度将德育要素具体化,然后将其与不同的学科内容相匹配,形成各有侧重又相互协同的育人格局,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以小学三年级第二学期的教学探索为例,我们整合了六个学科的教学内容,对其进行了一体化设计与实施。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按照“感知—明理—践行”的维度,抓住重点内容,分两步协同开展生态文明教育。
首先,分析教材,明确学科融合的链接点。例如,在某个时段,科学课“动物的一生”单元要求学生了解蚕的生长发育过程和条件,并在此基础上了解动物的生命周期,体会繁殖对生命体的重要意义;英语课“My Home”单元的重点是认识人和不同的生物的“家”,懂得人、动物与植物都有自己的“家”;道德与法治课的“请到我的家乡来”要求学生介绍家乡的特色景点与物产,增强学生对身边自然景物、事物的关注;语文、数学、美术等学科也有与生态文明相关的内容。
其次,按照“感知—明理—践行”的维度,形成一体化生态文明教育的策略。教师可以基于各个学科的特点,从感知、明理、践行等三个层面开展工作。在感知层面,语文学科重在通过任务引领、关键问题解决和朗读等方式,增强学生对动物、植物的情感,激发学生认真观察动植物的兴趣。在明理层面,英语学科的“My Home”课程重在引导学生尊重人与动植物,让学生明白不同生物各得其所、共同组成地球大家庭的道理。在践行层面,美术学科重在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环境的变化,表达对美好环境的热爱;科学学科重在增强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关心与爱护;道德与法治课致力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加深学生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认识。通过上述方式,引导学生形成“感受自然的美好—理解自然的美好所在—发现身边自然的美好—维护自然的美好”这一知行合一的生态文明观。
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应注意以下三点:一是在同一教学时段,不同学科要自然融合相同的德育要素,这是一体化的前提;二是学科间的一体化育德要有利于统整德育内容,更好地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这是一体化的关键;三是要有利于提高学科教学的综合效益,这是一体化的根本。
三、跨学科主题学习,整体育德
主题学习的实质是通过学习有教育意义或价值负载的问题、话题与专题,以实现育人。[2]跨学科主题学习要注重价值的体认与践行,其典型特征是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学生作为实践主体,不仅会与客体互动,也可以和其他实践主体发生更为深刻、广泛的联系。这样的活动有利于引导学生实现从获取知识到形成价值观念、思维方法、合作能力、学习习惯的转变,从而在同一教学过程中达成多个德育目标。跨学科主题学习既能体现不同学科的一体作用,也能实现多个德育要素的一体融合。
例如,针对全球范围内与气候相关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现状,我们在八年级开展了名为 “会吸水的城市”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其中,在“城市水循环系统”部分,我们确定了四项学习目标。
第一,展示社会水循环和自然水循环示意图,描述下渗、径流等过程,说出植物、土壤、湖泊在自然水循环中的作用,理解社会水循环中“取—用—排”的基本过程。
第二,将自然水循环和社会水循环结合起来,形成城市水循环示意图,说明城市水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循环过程,加深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第三,结合城市水循环图,基于“降水量超过排水量”的认识,在评价量规导引下,小组合作分析引发城市内涝的环节和原因,并基于证据进行自由表达,体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第四,分析城市内涝原因,认识到人类活动是引发城市内涝的主要原因之一,思考和讨论人类活动对城市水循环的影响,增强对城市发展等经济活动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解,学习科学发展观,强化环境保护意识。
本次教学以生物、地理、语文、美术等学科教育为基础,以“分析城市内涝原因”的挑战性学习任务为抓手,通过跨学科学习,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切实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升合作推理能力,领悟科学精神。同时,帮助学生在学习和分析的过程中加深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认识和对科学发展观的了解。
中小学学科德育一体化是系统的育德工程,这对教师的育人意识、研读教材能力、挖掘德育资源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都提出了要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区域、学校需要形成协同育人机制,积极提升一体化实施的成效,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健康成长,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王甲旬.生态文明教育的新媒体途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6.
[2]崔允漷,郭洪瑞.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话语自主建构的一种尝试[J].教育研究,2023(10):44-53.
责任编辑︱赵 庭
作者简介 申军红,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党委书记,正高级教师;洪云,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高级教师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学会“十四五”教育科研课题2021年度一般课题“中小学学科德育的一体化构建与实施”(HDYB2021-024)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