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百廿校史凝结的文化精神培育高素质人才

作者: 唐新红

摘 要 高中阶段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时期,是培养强国后备人才的关键阶段。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立足学校百廿校史,守正创新,在对红色基因的传承中强化学生的使命担当,在对身心健康的追求中完善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在对多元选择的尊重中促进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探索出一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关键词 红色基因;文化精神;人才培养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搞得越扎实,教育强国步伐就越稳、后劲就越足。”基础教育阶段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时期,是培养强国后备人才的关键阶段。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创办于1899年,在其一百多年的办学历程中,涌现出了一代又一代推动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高素质人才。鲁迅、李叔同、沈钧儒、经亨颐、马叙伦、陈望道、朱自清、叶圣陶等名家大师教于斯;徐志摩、郁达夫、潘天寿、丰子恺、金庸等文化名流,俞秀松、施存统、汪寿华、梁柏台等仁人志士以及徐匡迪、徐光春、卢展工等杰出校友长于斯;更有53位院士起航于斯。他们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跨度上,坚定信念、心系家园、行稳致远,体现着学校始终如一的办学品位,丰富着学校的文化精神底蕴。

一、凝聚人心:

在对红色基因的传承中强化使命担当

学校曾是浙江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也是浙江省党史教育基地。鲜明的“红色基因”典藏了历史,穿越了时空,成为学校文化自信的源头活水。校友中有第一部《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的翻译者陈望道,也有上海中国共产主义小组及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创建者俞秀松、施存统,还有为追求革命真理而献身的汪寿华、宣中华、叶天底等。丰富的党史、校史勉励学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赓续历史文脉,厚植红色底蕴。《贡院初心》等系列校本读物是学校学生的必读书籍;“齐唱校歌、共释校训、同读校史、争讲校友故事”是历届学生的必修课。从每周晨会到开学礼、成人礼、毕业礼等重大活动,学校校歌“人文蔚钱塘,多士跻跄趋一堂……黾勉黾勉期勿忘,复兴华夏为国光……”唱响在校园,熏陶在心田,激励每一位学生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参观校史馆、赠书读校史是学校多年来入学第一课的保留环节。通过“校史馆里的思政课”,一届又一届的学生讲述陈望道、沈钧儒、马叙伦等优秀校友的故事,学校荣光在学生心中油然而生。

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学校团委发起了争创“俞秀松团支部”的活动,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并一直延续至今。2020年,学校结合校史校训和现实需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科学”破圈,以专业素养为引领,建设学术素养高地;“民主”聚势,以政治思想为引领,建设党建修养高地;“求真”赋能,以职业道德为引领,建设师德涵养高地;“创新”铸魂,以文化品牌为引领,建设文化润养高地,把“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真正落到实处,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进一步擦亮“杭高红·浙潮声”思政教育品牌。

二、健全人格:

在对身心健康的追求中完善社会适应

曾任学校校长的经亨颐先生说:“凡学校皆当以陶冶人格为主”“以固有之教义感悟人性,不依人性之自然施其教育乃不纯正教育”。“勤、慎、诚、恕”既是校训,也是学校人格教育的精髓。“勤”指时习、敏求、不厌不倦;“慎”指慎言、慎行、寡尤寡悔;“诚”指真实、无妄、成己成物;“恕”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尽己及人。学校始终坚信“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在传承经亨颐校长关于人格教育“勤、慎、诚、恕”的基础上,学校提出了“健康是前提,道德是核心,素养是外显,理想是动力”的新人格教育,以此培养“善良、丰富、理性、高贵”的“大写”杭高人。

“五育”融通一体化,关注身心健康。学校提倡“五育”融通,把学生的健康放在第一位。为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学校在开齐开足体育必修课的同时,通过体育专项选修课、趣味活动课、素质运动会等载体,让每一位学生不仅锻炼了身体、享受了乐趣,还完善了人格、锤炼了意志,尤其是让学生既要学会体面地“赢”,更要学会有尊严地“输”。学校还特别关注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和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在编制偏紧的情况下首先配足专职心理教师。学校历来有重视艺术教育的传统,先有李叔同这样的艺术大咖在此任教,如今通过举办校园美术写生、午间音乐广场、三校区艺术展演等一系列活动,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同时,学校创设各种条件开展劳动教育,以春秋游综合实践研学、“开心农场”等作为劳动教育的有效载体,做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主题德育校本化,增强文化自信。学校遵循青少年的思想特点和成长规律,充分利用多种传播渠道和传播载体,加强文化育人、丰富文化实践,全方位构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格局。学校开展“每周聚焦,发现美好”的主题晨会,通过“杭高人·中国心·世界眼”板块,引导学生共情共享“大到天下事,小到身边事”,做到事事关心;通过“院士面对面”板块,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激扬报国壮志;通过“学科之美”板块,引导学生培养学科情感,发现学科价值,促进其专业发展。在主题晨会的基础上,学校还会开展一会(樱花文会)、两讲(生涯讲座、明远讲坛)、三评(小院士、美德少年、卓越学子)、四礼(开学礼、感恩礼、成人礼、毕业礼)、五节(读书节、社团节、体育节、科技节、艺术节)等德育活动,充分发挥学校文化的价值引领、固本培元的功能。

学生自治民主化,追求卓越发展。“民主”历来是学校精神的底色。“一师风潮”开创了学生自治的民主先风。现如今,学校推出了“青年领导力计划”,每年招收一个班的学员,利用理论辅导、导师结对、素质拓展、同伴教育、实践锻炼等五大教育平台,通过导师制教学、模块式教学、开放式教学、分组协作式学习等四大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解中西方的历史和文化传统,熟悉公共管理知识和思维,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与素养,拓宽公共治理视野与理念,使其具备终身学习的自主性和自觉性,从而培养一批思想政治觉悟高、综合素质过硬、创新意识强、组织战斗力卓越的未来领袖精英。另外,学校开设了70余个学生社团,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成长的土壤,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与自我领导的过程中自信向阳、从优秀走向卓越,充分展现这所百年名校阳光、厚实、温馨的精神风貌。

三、开发“人力”:

在对多元选择的尊重中促进拔尖创新

中小学阶段是激发科学兴趣、学习科学知识、养成科学思维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第一阶段。加强科学教育是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丰富科技创新人才储备的关键举措。基础教育需要“留白”,为具备拔尖创新人才潜质的学生创设自主发展的空间。在新课程、新教材、新评价的背景下,学校开设了100多门校本选修课程,由学生自主选课,实行“7选3”全走班的模式。另外,学校开设明远讲坛,邀请国内外各领域顶尖的科学家走进学校讲学;开辟语文、英语学科教室,物理、化学、生物创新实验室,推动“学习空间的革命”,让学有余力、学有所长的学生开展学科探索;举办“科学玩家·头脑风暴”等真实场景的大型学习场域活动,开辟科学教育新赛道,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举措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其创新能力,还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播下了热爱学科的种子。

学科跨界,双新示范。2023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从课程方案落地规划、教学方式变革、科学素养提升、教学评价引领、专业支撑与数字赋能等五个方面提出了14项举措。作为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学校积极探索“跨学科·多情境·新思维”项目化学习模式,陆续开展了“乡土中国的礼”“觉醒年代的人”“全球语境下的碳”为主题的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例如,在以“全球语境下的碳”为主题的项目化学习中,学校打破了化学、地理、政治等学科壁垒,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的大情境,将科学态度、社会责任、人文情怀等育人目标融入课堂学习情境中,让学生体会个人、企业、国家、人类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紧密联系和共同责任;明白气候、政策法规、化工生产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大系统;懂得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如此,学校将生活中的真实场景、问题解决以及家国天下真正联系在了一起,从而培养顺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具备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

学校的未来宏阔辽远,向上的精神始终一贯!凝聚人心、健全人格、开发人力的根本目的是培育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学校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尊重教育规律、克服顽瘴痼疾、发展素质教育,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乔 羽

作者简介 唐新红,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党委书记、校长,高级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