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家精神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理论特质与践行路径

作者: 燕连福 安红

*本文系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重点项目“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研究”(22VSZ003)的研究成果。

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征程中,党中央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为我们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把握好中央的教育精神、落实好国家的教育政策,是推进教育进一步改革发展的关键。《中国德育》特开设专栏,解读教育的“顶层设计”,探讨教育的“奋进之笔”,以期为教育改革发展助力。

摘 要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家精神的重要论述,是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就生成逻辑而言,这一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对中国重教尚学优良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对党领导教育发展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教育强国呼唤广大教师要有崭新精神风貌的必然产物。就理论特质而言,这一论述内涵丰富、意蕴深远,蕴含和体现着鲜明的人民性、创新性、辩证性和系统性。就践行路径而言,广大教师要有“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要有“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素质和能力,要有“坚守讲台、潜心育人”的奉献和担当,用教育家精神提士气、转作风,尽其事、履其责。

关键词 教育家精神;教育强国;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

作者简介 燕连福,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安红,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强国先强教,强教先强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师工作。2023年9月,在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信中,习近平总书记凝练概括出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1],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思想指引、道德滋养和根本遵循。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家精神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理论特质和践行路径,对打造高质量教师队伍、服务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夯实教育强国建设之基具有深远意义。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家精神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家精神的重要论述并非偶然产生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教育思想、重教尚学的优良传统、党领导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及建成教育强国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家精神重要论述的生成提供了重要支撑。

(一)理论逻辑: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要义,科学回答了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家精神的重要论述结合我国教育改革和教师队伍建设实际,继承发展了其理论精髓。

一方面,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教师队伍建设的认识,强调教师的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教师在建设社会主义中起着“改造群众”[2]的作用,必须“培养一支新的教育大军”贯彻党的精神[3]。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全局出发,强调“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4],明确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另一方面,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教育目的的认识,强调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是教师育人的时代使命。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生产劳动与智力、体力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5]。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构建“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6],为新时代教师育人指明了方向。

(二)文化逻辑:对中国重教尚学优良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教育家精神是在中华民族重教尚学优良传统的沃土中自觉生长出来的,展现了中国教师看待宏观世界、人生价值、教书育人的独特思维和文化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家精神的重要论述,是对这种传统的继承性转化。

一方面,对传统师道文化的创造性继承。传统师道文化包含“为师之道”和“事师之道”,前者是对师德师风典型意义的概括;后者则表现为营造尊师重道的风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要位置”[7],“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8],这正是对传统师道文化的自觉继承。另一方面,对教师使命价值的创新性阐释。传统教师在修身弘道的生命建构过程中“穷理尽性”,其生命价值和志业价值即源于此。习近平总书记认为良师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他激励广大教师要做真、善、美的探索者,为教师的使命价值赋予了现代性内涵。

(三)历史逻辑:对党领导教育发展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教育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教育传统相结合,积累了丰富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家精神的重要论述,正源于对这些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一方面,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将改良教育制度、普及教育作为重要任务。[9]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强调中国教育“必须由共产党领导”[10]。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恢复高考等措施使教育秩序重回正轨。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阐明了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另一方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组织开展工农大众教育,力图解决群众的受教育问题。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初步建立了教师管理体制。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教育改革开启了教育现代化进程。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11],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12],推动教师队伍建设发生了格局性变化。

(四)现实逻辑:教育强国呼唤广大教师要有崭新精神风貌

目前,我国已建立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但是,迈向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13],我们必须以教育家精神筑牢教育强国的建设基座。

一方面,夯实教育强国基础工作要求教师以教育家精神鞭策自我成长。传统上,教育家通常被视为精神维度的崇高象征,忽略了其作为教师成长基调的独特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家精神的重要论述,激励广大教师将个人发展与历史使命相结合,突出了教师成长的广阔空间与价值所在。另一方面,夯实教育强国基础工作要求教师以教育家精神涵育使命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家精神的重要论述是对新时代教师精神风范和价值追求的系统集成,回答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强国建设、教师何为”的时代命题,阐明了实现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跨越,广大教师必须补足精神之钙,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价值取向和“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精神风貌推动构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机生态。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家精神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质

理论特质是指能够充分反映该理论的核心要义、本质诉求、内在逻辑、实践要求等诸多要素的基本规定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家精神的重要论述是一个完整性和学理化有机结合的科学体系,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创新性、辩证性和系统性。

(一)人民性: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价值取向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家精神的重要论述强调教育强国“最终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人民性是其重要的价值取向。首先,站稳人民立场是这一论述的价值基础。为谁办教育,谁享有教育发展成果,是一个党的性质和宗旨在教育领域的集中体现[14],人民立场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家精神重要论述人民性的理论根基。其次,发挥群众办教育的积极性是这一论述的价值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家精神的重要论述始终将“依靠人民”作为独立解决中国教育发展问题的根本法宝,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教育事业大发展。最后,回应人民的教育新期待是这一论述的价值归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家精神的重要论述注重持续促进教育公平发展,注重教育内涵式发展,强调要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化、个性化、多样化教育的需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战略部署指引下,一篇篇人民满意的中国教育答卷正在书成。

(二)创新性:以改革创新激发教育的发展活力为鲜明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家精神的重要论述注重教育改革的整体性、预见性、协同性,强调要“在深化改革创新中激发教育发展活力”[15],为教育理论创新注入了动力意蕴。从理论的创新性建构来看,“只有当一个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掌握了一门科学的时候,我们才能说这门科学属于这个民族了”[16]。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家精神的重要论述在生成上的继承性与民族性、概念上的原创性与时代性、内涵上的科学性与专业性方面,都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创新特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同中华优秀教育传统相结合、同当代教育境况相结合的特征。从理论的实践性总结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家精神的重要论述及时把握实践新变化,准确研判国际国内形势,从战略、理论和实践维度部署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正确揭示了要“以高质量为根本要求,着力教育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丰富和充实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家精神重要论述的理论生命力。

(三)辩证性:以把握教育教学的辩证统一关系为基本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家精神的重要论述集中体现了辩证统一性的特点。就教育家精神的基本内容而言,首先,既强调政治性又强调道德性。“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与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高度契合、相互贯通;“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则强调了广大教师的自我伦理和社会责任。其次,既强调继承性又强调创新性。“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既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教育思想又融通了现代教育价值理念;“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则论述了教师如不依托创新紧跟时代,其知识结构和教学手段就会滞后。最后,既强调对学生的仁爱又强调对天下的情怀。“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内蕴着教师“蜡炬成灰”的无私奉献、“诲人不倦”的敬业爱业、“润己泽人”的深沉大爱;“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则体现了人民教育家“智周万物、道济天下”的博大胸襟和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彰显海纳百川的高远境界。

(四)系统性:以统筹推进教育者能力素质提升为现实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家精神的重要论述对新时代推进教育者能力素质提升进行了整体审视,系统论述了其必要性、主体、形式、机制和路径,体现了理论的系统性。首先,前后的贯通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家精神的重要论述虽关注的是新时代教育者的能力素质问题,但本质上仍是对历史与现实经验的积淀、总结和升华。其次,时代的容涵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家精神的重要论述聚焦当前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存在的痛点,发现和提出解决问题的现实要求,又以这种现实要求破解当下教师群体的发展困境,从而真正做到了“在思想中把握时代”。最后,逻辑的展开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家精神的重要论述不是“灵机一动”“信口开河”的“散漫的整体性”,而是阐明了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必须以政治导向、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为基本着力点,这些具有确定思想内涵的“概念”在实践中会获得越来越具体的规定性,最终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家精神的重要论述引向清晰、确定和深化。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家精神重要论述的践行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引导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涵养扎实学识、勤修仁爱之心,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坚守三尺讲台,潜心教书育人”[17]。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家精神的重要论述为广大教师群体明确了奋斗标准,注入了精神动力,确立了追求目标,指明了践行路径。

(一)广大教师要有“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

广大教师要坚定“心有大我、志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新时代教师要坚定理想信念,就要保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坚定不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忠诚于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要树立“立身从教、育才造士”的志向,扎实做好学生健康成长、成人成才的良师益友,推动做优守护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必答题”;要调适“大我”与“小我”间的张力,理顺“大我”与“小我”关系发展的价值导向,将个人的教育追求和职业发展与家国命运紧密结合起来。

广大教师要树立“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新时代教师要践行弘道使命,就要确立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抱负,心怀“国之大者”,传承知识分子“独特精神世界”所蕴含的自性价值与本质规定性;要展现教育家的“精气神”,涵养从容自信、理性平和的文化心态,吸收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全面弘扬中华民族的独特民族品格;要秉持兼济天下的人类情怀,践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历史使命,以教育家的真知灼见为推进人类崇高事业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