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精神何以形成
作者: 姚林群 王苏丫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21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校本化实施的质量监测与评估研究”(BHA210125)研究成果。
摘 要 语文作为母语课程的重要地位决定了中小学语文教师引导学生精神成人、赓续中华民族命脉的推动作用。文章运用扎根理论,从30位语文教育家自传中提炼影响其成长的核心要素,辅以德尔菲法进行验证修订,构建中小学语文教育家精神的影响因素模型。教育信念是直接影响教育家精神形成的内在动力,个人特质、成长环境作为调节变量助推语文教师成长意愿转向实际行动,实践活动作为中介因素促进内外部因素交互,实现教育家精神的持续生长。要具有教育家精神,中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在厚植教育信念、坚持终身学习、扎根课堂教学、充实互动交往上下功夫。
关键词 教育家精神;中小学语文教师;影响因素
作者简介 姚林群,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王苏丫(通讯作者),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1],语文教育即母语教育,遇见一位什么样的语文教师、打造一支怎样的语文教师队伍,关乎个体话语能力的形成和精神世界的丰盈,影响个人的民族文化认同和民族身份确立。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基础教育界涌现了一大批扎根于教育实践土壤的成长中的语文教育家,形成了具有中国风格的教育思想和育人经验,塑造着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本研究以30位成长中的本土中小学语文教育家为对象,通过对他们鲜活成长历程的深入探究,结合对评议专家组的深度咨询,系统探讨影响教育家精神形成的因素及作用机理,以期为中小学语文教师提供精神航标和成长路向。
一、扎根成长历程,提炼中小学语文教育家精神形成的影响因素
(一)确定研究方法
扎根理论并非一种实体理论,而是在研究领域和经验数据中“发现”和逐步阐释理论[2]的研究方法。之所以选择扎根理论,是因为:它兼顾数据分析的深度、广度、关联度,以深入、开放、比较的眼光分析数据、归纳影响因素;利用该理论,研究者能从实际观察入手、深入具体情境收集教师成长的真实资料,有利于突破已有理论拘囿,增添本土意蕴;基于实践、面向实践、服务实践[3]的特点决定了其生成的理论颇具有用性,能为中小学语文教师追求教育家精神提供现实路向。本研究的文本数据来源于教育部党组安排,中国教育报刊社·人民教育家研究院组织编写的《教育家成长丛书》(以下简称《丛书》)第三辑,选择了包括于漪、李吉林、窦桂梅等在内的30位语文教师作为样本。其中,小学(A1—A15)和中学(B1—B15)教师各15名。内容选取教师全景式自述如何成为教育家、怎样修炼教育家精神的“成长历程”部分,经过扫描、转化和校对形成818,220余字文本。
本研究遵循扎根理论“一步一步来”(step by step fashion)的研究程序[4],利用NVivo 12对教师成长历程的文本进行三级编码。开放编码主要对原始数据进行逐词、逐句、逐项的识别、命名,通过不断比较识别出影响中小学语文教育家精神形成的46个概念标签,进一步归类与整合后,凝练出14个初始范畴。主轴编码对开放编码得到的概念和范畴进行分类,厘清、建立各个范畴之间的相互关系和逻辑次序,标示出4个主范畴,分别为哲学信念、个性品质、行为活动、环境基础,初步生成影响因素的节点层次关系及其所占比重(见图1)。选择编码旨在确立一个能统领所有范畴的核心范畴,它能以“故事线”串联其他范畴,构架和阐述完整的理论体系。结合研究主题,基于对已有范畴的关系分析,本研究将“中小学语文教育家精神形成的影响因素”定义为核心范畴。
Pearson相关系数是一种度量两个呈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间线性相关程度的统计量,系数的绝对值越大表明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越强。为检验核心范畴与主范畴的相关程度,本研究计算了Pearson相关系数,均高于0.8,在p<0.01水平上极强相关。其中,“哲学信念”与核心范畴的 Person相关系数最接近1,说明二者联系最为紧密。
图 1 中小学语文教育家精神形成的影响因素层次分布图
撰写备忘录作为与编码同时进行的质性分析活动,推动研究者批判地思考在做什么、为什么要做[5]。本研究在编码的三个阶段,分别围绕原始数据、已经产生的概念和范畴、理论阐释撰写备忘录。为了研判理论是否饱和,一方面,打乱30份文本资料的顺序,随机编号后抽取4份进行编码;另一方面,从《丛书》的第一辑和第二辑分别抽取2位教师的成长历程进行编码。以上编码发掘的概念都能被先前的范畴覆盖,且范畴间没有产生新关系,表明中小学语文教育家精神形成的影响因素达成理论饱和。为检验研究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本研究邀请课题组成员从原始文件中随机抽取2份文本数据重新进行独立编码,利用NVivo 12“查询-编码比较”功能计算Kappa系数和一致性百分比。“哲学信念”“个性品质”“行为活动”“环境基础”的Kappa系数分别为0.82、0.88、0.77、0.98,均高于0.75,一致性百分比全大于90%,说明研究具有良好信度。
(二)辅以专家咨询
1.咨询专家的选择与可靠性分析
德尔菲法成功的关键之一在于明确谁将参与该方法的应用。[6]一般认为,专家人数以8-20人为宜。[7]本研究共邀22位(第一轮22人,第二轮18人)在语文教师专业成长领域有较高理论水平或丰富实践经验的学者、教研员、教师组成评议专家组(见表1)。其中,对中小学语文教育家精神究竟是什么样的、哪些因素影响教育家精神的发生等问题具有真实体验和深刻理解的中小学一线语文特级教师作为典型代表构成咨询专家组的中坚力量,便于在咨询过程中深入结合其成长历程,捕捉更多信息。本研究以面对面的方式进行深度咨询,由研究者向专家逐级逐条讲解影响因素,并设置开放性问题。专家以Likert五点量表形式为重要性程度赋值,并提出建议。
表1 德尔菲法调查专家背景信息
来源 条件 数量
高等教育机构专家 国家重点大学、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或省属综合性高校教师专业成长领域研究人员 4
教育研究机构专家 省、市级教育教学研究院中小学语文教研员(职称为正高级或被授予特级教师荣誉) 4
教师代表 中小学一线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语文特级教师 14
明确筛选条件有助于提升专家咨询的科学性。基于专家咨询的可靠性分析,本研究按照重要性赋值均值高于3.50、变异系数低于0.25、满分比高于20%的标准进行筛选。为防止关键因素达不到筛选标准而被机械剔除,规定当且仅当重要性赋值均值、变异系数和满分比都不满足标准时,予以删除;若仅有一个或两个项目不符,则结合其他数据、专家和课题组意见,再做取舍。
2.专家咨询的统计分析
第一轮专家咨询主要围绕影响中小学语文教育家精神形成的因素构成进行,共发放与回收有效问卷22份,权威系数为0.871,高于0.7,肯德尔协调系数为0.279,咨询结果可靠性较强,专家评价基本一致。一级节点的重要性均值介于3.95—4.82,变异系数为0.08—0.18,满分比在22.72%—81.82%之间,满足筛选标准,多数专家认同一级节点的设定,予以保留。专家的建议集中于名称调整,如“个性品质”不能全然涵盖其下属要素,“行为”与“活动”存在交叉等。二级节点的重要性均值为3.86—4.91,均高于3.5,变异系数介于0.06—0.22,低于0.25,满分比高于20%,在22.73%—90.91%之间。结合专家建议,修改、增设或删除节点。三级节点的重要性均值高于3.86,变异系数低于0.20。其中,43个三级节点的满分比不低于31.82%,满足筛选标准,只有“家庭培养”等3个节点的满分比为18.18%,低于20%,予以删减,再参考专家建议,予以调整。
第二轮专家咨询侧重围绕第一轮专家咨询修订后存在的分歧点进行,共发放问卷20份,回收18份,回收率为90%,专家参与积极性较高,权威系数为0.884,协调系数为0.368,较第一轮专家咨询的可靠性更强,分歧呈缩小趋势。其中,一级、二级、三级节点的重要性均值分别介于4.56—4.72、4.39—4.78、4.17—4.78,所有节点的变异系数介于0.09—0.14,满分比高于22.22%,各级节点的重要性高,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良好,故全数保留。结合专家建议,对二、三级节点进行细微调整。至此,专家咨询结束,初步形成包含4个一级节点、12个二级节点、38个三级节点的中小学语文教育家精神形成的影响因素框架(见表2)。
表2 中小学语文教育家精神形成的影响因素框架
一级节点 二级节点 三级节点
教育信念 生命自觉 家国使命,育人信念,志业信仰
学科体认 忠诚语文本质,培养语文能力,自觉以文化人
教学观念 坚持以生为本,重视关联统整,促进学习变革
个人特质 专业素养 学科修养,文化底蕴,教育教学知识,跨学科素养
专业精神 仁爱厚德,敬业投入,专注执着,示范引领
思维特性 提炼性,批判性,创新性
实践活动 终身学习 阅读与积累,写作与思考,学习与交流
课堂教学 理论转化,智慧生成,反思研究
价值实现 育人成效,他人认可
成长环境 个体环境 专家赋能,团队合作,工作经历,家人支持
学校环境 学生文化,学校文化,教师文化
社会环境 时代机遇,组织培养,职前教育
二、走进自传文本,阐析中小学语文教育家精神的形成机理
(一)坚定的教育信念:成就中小学语文教育家精神的内在动力
真正让一个人成为教育家的,一定是对教育的高远价值追求和对职业的内在理想信念。[8]教师之所以能形成教育家精神,离不开“坚守教育信念(A15)”提供“稳定的动力(A3)”。“全部教学大纲,全部教育方法,无论它们多么完美,在没有变成教育信念时,仅仅是没有任何力量和作用的字母。”[9]中小学语文教育家的教育信念包括生命自觉、学科体认、教学观念三个相互联系的范畴,分别表现教师对教育、语文、教学的理解,回答教育的价值是什么、语文的本质与结构何在、语文教学应该是怎样的。
教育最终目的在于“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10]。育人先育己,中小学语文教育家心中爱国家、有民族、存人民,自觉肩负起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的教化使命,并由此催生育人信念,把爱国情、报国志融于育人事业中,用实际行动诠释教育报国、推动社会进步的真谛,同时开启以教学行动实现志业信仰的精神成长历程。中小学语文教育家将“树中华教师魂,立民族教育根(B12)”视为奋斗目标,把对外在环境的自觉内推至学生生命,“坚定不移地确立教文育人信念(B12)”,造就了爱国、敬党、胸怀天下的时代新人,也成就了“大写的自己”。当然,对外在环境和学生生命的自觉改造离不开对母语教育的热爱、对语文教师身份的认同、对自我实现的追求。热爱是情感更是力量,“内心深处的炽热的爱爆发主动发展的潜能(A15)”;因为认同,才愿意“一如既往地实现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人生价值(A13)”;只有愿意“寻求突破(A10)”,才会以实际行动“深化对语文教学的理解,更加逼近教育的真谛(A10)”,更快接近理想中的自己。
学科体认反映教师对所教学科之性质、特点等的认识。语文是一门最具有民族性的学科[11],我们对任何学科或是其他国家母语学科的认识不能照本宣科地挪移到语文学科上。中小学语文教育家善于“整体把握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任务(A1)”,认识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A11)”,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部分(A11)”,在坚信“发展儿童的言语智慧是语文学科的独当之任(A10)”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情绪体验感受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从而获得民族文化精神和民族审美情感(A5)”。当“儿童言语智能和精神生命蓬勃生长(A10)”,教育家精神也必然朝着正确的方向盎然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