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坚守文化主体性实现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作者: 舒志定

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征程中,党中央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为我们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把握好中央的教育精神、落实好国家的教育政策,是推进教育进一步改革发展的关键。《中国德育》特开设专栏,解读教育的“顶层设计”,探讨教育的“奋进之笔”,以期为教育改革发展助力。

摘 要 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信中阐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其中之一是要求教师践行“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这赋予了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新使命,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遵循。教师的弘道追求,是通过以文化人达成的。这就要求教师确立以文化人的主体性,坚定文化自信,准确理解弘道追求的内涵及精神实质,把握以文化人弘道追求的工作方针,掌握以文化人弘道追求的方法论,提升以文化人弘道追求的素养,增强以文化人工作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成为以文化人弘道追求的主体,这是教师践行以文化人弘道追求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 教育家精神;文化主体性;以文化人;弘道追求

作者简介 舒志定,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23年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信中阐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其中之一是要求教师践行“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胸怀天下”“以文化人”“弘道追求”这12个字,立足美美与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视野,阐释教师的家国情怀、精神创造、格局境界,赋予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新使命,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遵循。教师要做到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要求其自觉认同党和国家关于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道路,牢固树立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把传播、创新优秀文化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转变成自觉行动,深刻理解以文化人弘道追求的内涵与精神实质,在高质量完成以文化人弘道工作中彰显文化主体性。

一、文化建设要体现鲜明的文化主体性

文化主体性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的重大论断:“中华文明具有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1]论断言简意赅,意义深远。它解决了建设中华现代文明的主体、道路与策略等根本问题,是对中国文化发展历史规律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

(一)深刻理解文化主体性重大论断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和独特优势。[2]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蒙受了落后挨打的屈辱。无数仁人志士抱着复兴民族的伟大梦想,探索国家强大的发展方案,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起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接连而起。但这些探索都没有取得最终成功,由此引出更为关键的问题,即要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必须要有正确思想理论的引领,找到正确的道路。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确立人民中心思想,坚持走自己的路,把贫穷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引向富强民主独立自主的现代化国家,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创新成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走向新的发展阶段,创造了载入人类社会发展史册的成就,形成了一系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论断新战略。历史发展证明,中国人民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才能实现构建人类新文明的目标。

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是开放包容、传承创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3],它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4]。这在新的起点上回答了中国式现代化由谁来建设、怎样建设、为谁建设等基本问题,回答了中国式现代化新文明类型和传统文明类型之间的关系问题;指明了文化建设的方针,也就是要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养成昂扬向上的风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态,赓续历史文脉,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5]这表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这两个重大问题的认识达到新高度,是对中华文明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凸显了中华文化建设的主体性立场。

(二)以文化主体性引领文化建设的时代特征

建设中华现代文明,推进文化繁荣发展,要坚持文化自信,形成“文化意义上的坚定自我”[6],展现文化建设发展的主体性。坚持文化主体性,文化自信就会有根本依托。新时代,以文化主体性引领文化建设,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1.坚持党的领导,锚定文化建设政治方向,筑牢道路根基

中国共产党是文化建设发展的领导力量。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为文化建设发展指明方向。方向问题,是文化主体性的核心命题。文化主体性的内涵可以从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等方面予以阐释,但根本问题是文化建设的方向问题。方向不明,就会形成不正确甚至是错误的文化观,出现文化主体性的错误立场。20世纪初期关于文化复古还是全盘西化的争论,不同观点针锋相对,但并没有找到发展中国文化的出路。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建设发展的全面领导,是由它的先进性所决定的。党的先进性是在领导中国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以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为奋斗使命,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7],顺应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代表人类历史发展的正确方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领导力量。因此,坚持中国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要坚守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这一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的”[8],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2.站稳人民立场,明确文化建设性质,提供动力源泉

人民是文化建设的主体,也是文化建设成果的享受者,这就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人民至上立场。人民中心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我们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9]。

站稳人民立场,就要维护好人民利益。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中心的立场,以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为目标,心中装着人民,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一批又一批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改革创新,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

站稳人民立场,就要与人民休戚与共。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推进文化建设的力量源泉。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创造造福于中国人民的新文化。

3.坚持“两个结合”,设定文化建设指导思想,提供价值取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10]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规律性认识。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11]。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两个结合”,表明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新高度,充分展示了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必将更加坚定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为中国文化发展夯实思想之源、理论之基。

二、文化主体性引领

以文化人弘道追求的展开

上文简单阐述了文化主体性重大论断的意义及时代特征,解决了文化建设做什么和怎么做的基本问题,提出了巩固文化主体性的要求,明确了以文化人弘道追求的方向。

(一)文化主体性规定了以文化人弘道追求的内容与要求

教育是人类科学知识、精神文化传承与再生产的重要方式。这需要从文化主体性立场理解教师以文化人弘道追求的基本要求,准确把握以文化人弘道追求的内涵与要求。

1.规定弘道的基本内容

要做好弘道工作,首要问题是明确弘什么“道”,这是实现弘道目标的前提。诚然,这个“道”,就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道路、制度,是建构人类新文明取得的新理论、新思想。教师的弘道工作,要向学生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制度逻辑,要阐释好中国道路与中华文明、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关系,使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成为对社会有作为、对国家有贡献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12]

2.提供弘道的现实基础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长期奋斗、艰苦探索的实践成果,这就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文化主体性的社会根基,是“道”生成的现实基础。因此,文化主体性的确立,使教师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从历史观和文化观中阐释“道”的内涵以及合理性,让学生在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场景中明白“道”、理解“道”,在回到现实社会生活中去学习“道”、践行“道”,为弘道找准现实基础。

3.构建弘道的文明观

面对世界多元文化与文明的挑战,教师要做好以文化人弘道工作,需要养成正确的文明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以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13]。“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不同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不同文明,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14]有差异,就需要相互理解、相互交流,以达成共识。只有互学互鉴,才能带来创新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强化问题意识、时代意识、战略意识、用深邃的历史眼光、宽广的国际视野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和内在联系。”[15]因此,我们要尊重人类文明多样性,要开放包容,交流互鉴,胸怀天下,积极主动地拥抱世界文明,推动人类教育事业进步,“建设一个开放包容、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世界,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6]。

(二)在担当以文化人弘道追求使命中巩固文化主体性

坚持文化主体性立场推进教师弘道要求的实现,也是巩固文化主体性的必然要求。当前,世界正发生着深刻变化,影响青少年学生主动接受并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因素复杂,巩固文化主体性面临新挑战,教师实现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对巩固文化主体性具有重要意义。

1.培养时代新人,提供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支撑

人是推进文化创新发展的主体。加快建设中华现代文明,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关键取决于是否为巩固文化主体性培养了时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重要职责。”[17]这是各级各类学校的使命,通过人才培养,为巩固文化主体性提供人才支撑。要担当培养时代新人的使命,“重中之重是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18];关键是抓好青少年思想教育,抓住他们“价值观形成和确定的关键时期,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19]因此,各级各类学校要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不断激发深化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为创建中华现代文明输送优秀人才。

2.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夯实文化繁荣发展的阵地

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一系列党的创新理论,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更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独立自主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理论升华,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学校要义无反顾地承担起党的创新理论的宣传、阐释职责,成为学习宣传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阵地。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