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重在“树”,而不是“塑”
作者: 易连云 易然摘 要 作为一种新时代的教育理念,立德树人的关键在于“树”。“树”基于人的基本属性,它的影响是长远的,它是自我约束的。而“塑”强调的是阶段性结果,强调的是某个特定时期的社会需要,根据需要塑造出多种社会需要的角色。角色的塑造最终不能脱离人的根本。如果离开了人的根本,人就会被塑造成为“多面人”,出现“多面人格”。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从人的长远发展来看,更应该在社会需要的大环境中,立足于成人而“树”人。立德树人强调的是通过教育的方式,让青少年在正确的德育观念和价值取向指导下,自主地发展和成长。这要求我们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同时,我们要认识到“塑”的教育方式的局限性,避免过度标准化和一致性的教育方式对学生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关键词 立德树人;树人;塑造
作者简介 易连云,海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海南师范大学学校德育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易然,海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海南师范大学学校德育研究中心研究员
立德树人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格素养的教育理念。这个理念强调的是通过塑造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使其成为有科学政治思想素质、良好法治意识与道德修养、心理健康积极向上的人。准确地说,“立德”意味着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思想观念和道德价值取向,而“树人”则是指通过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作为一个教育理念,立德树人强调的是通过教育的方式,让青少年在正确的德育观念和价值取向指导下,自主地发展和成长,而不仅仅是从外在模式般地塑造、机械式地固定他们的角色形象。这个理念更注重培养个体的内在素质,注重依据个体的生理与心理发展的规律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习惯,以及培养青少年的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让他们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创造力的人。
一、立德树人的教育内涵
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人是可塑的。心理学与社会学理论也主张人是可以按照设计要求塑造或者用当今社会上时髦的话语叫“打造”的。从理论上讲,这样的思想主要源于人的生理理论对遗传与环境因素两者关系的分析。有人提出了“遗传决定论”,强调人的发展离不开遗传物质基础,于是就片面否定教育的作用。有人提出了“环境决定论”,就如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所说,给我一打学生,我可以任意地将其培养成法官或律师,也可以将其培养成强盗和小偷。平心而论,这两种观点都有道理,也都各自有证明其观点的事实与依据。这正如我们在讨论人的本性所陷入的困境一样。人性是善是恶也是长期争论的主题。如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荀子则主张“人性本恶”。关键在于我们怎么理解这个“本”字?如果我们按照哲学上所主张的不可改变的本质规定性进行解读,那这两个观点对教育的打击是毁灭性的。如果人性本善,那么教育善行就可以取消。因为人的本性为善,教也善,不教也善。同理,人性本恶也是一样。事实证明,如果一定要按照某种理论或观点进行绝对的解读和操作,那么结果自然会不圆满。长期以来,我们坚持人是可塑的,于是,教育者设计了各种方案,以使青少年在我们既定的模式中长成符合某种需要的“人”。然而,事与愿违,不少人没有像我们所设计的那样成人,或者说是长成我们期望中的理想的、全面发展的人。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一个让我们不可思议,或者说是百思不得其解的现象是:一些曾经被学校教育塑造得“很好”的人,一些“品学兼优”的人,却未能顺利成长,最终沦为社会的败类。这其中原因我们不得不思考,也不得不反思。
总体而言,人的发展过程离不开外在的影响甚至是有意识规范化的塑造。然而,“塑”是被动的,它不易培养起个体主动适应环境的能力,因为是外在的力量,也无法使其保持长久的、旺盛的内在生命力。相比之下,“树”则强调依据个体内在的生命力量,通过外在的引导与保护而促使其成长。这样的成长基于内在的力量,是有生命力的,因而也是长久的。两者的具体区别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理解与分析。
(一)“塑”的教育局限
1.忽视个体差异
在立德树人的教育实践中,忽视个体差异是一个不容小觑的问题。个体差异是指学生在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决定了学生在接受教育时的不同需求和反应。忽视个体差异会使得教育方式单一,缺乏针对性,导致一系列问题。首先,学生可能会感到被忽视和不被理解,导致缺乏自信和自我认同。其次,学生可能会对学习失去兴趣和动力,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和厌学情绪。最后,学生可能会在个性发展和社会适应方面遇到困难,以致影响其未来的职业和生活质量。因此,在立德树人的教育实践中,应该充分重视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2.依赖外部压力
在“塑”的教育模式下,教育者往往过分依赖外部压力来促使学习者达成预设的目标。这种做法不仅忽视了学习者的内在动力和自主性,而且容易导致学习者产生反感和厌学情绪。据研究,过度依赖外部压力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焦虑和挫败感,同时他们的学习效果也往往不如那些在内在动力驱使下学习的学习者。因此,在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下,我们应该更加注重激发学习者的内在动力和自主性,而不是过度依赖外部压力。
3.限制自主性发展
限制自主性发展是教育中的一大问题,尤其是在过度强调应试的背景下更是如此。自主性是指个体主动地支配自身行为,并承担相应责任和义务的意愿和能力。限制自主性发展会导致学生缺乏创新精神、独立思考能力和应对变化的能力。根据调查显示,应试教育会导致学生自主性发展受限,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滞后,进而影响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在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下,应该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发展,鼓励他们主动探索、独立思考,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二)“树”的教育内涵
从教育的角度来树人,首先要有一个基本观念,我们过去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话不能简单地从具体的时间上理解。树木需十年,这主要是从树的特性上讲的。一棵树植下去,在早期如果保护得当,十年之内基本成形,这样的树如果不遇外力的破坏,就会自然生长,有的可以活上千年,甚至数千年。而人的成长则不同,人是具有主动性的、实践能力很强的个体,这种主动性如果不能够在生活中有效地引导,就有可能出现发展上的障碍甚至是严重的失败,所以,树人应该是终身的,是不间断的。当然,这里所强调的是做人的基础要打好,如果早期没有打下良好的基础,也可能长歪。
“树人”的教育内涵具体如下。
1 .基于个体差异的特殊关注
有人说过,天下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同样,我们也不可能找到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个体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尊重个体差异是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核心之一。首先,在教育实践中,应该充分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着不同的性格、兴趣和能力。为了实现立德树人的目的,教育者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制订个性化的教育方案。例如,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提供多样化的课程和活动,以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其次,教育者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方式,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例如,可以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通过尊重个体差异,我们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和潜能,培养他们成为有道德、有责任感、有担当的公民。总之,这里的“树”并非一栽了事,而是要根据个体差异进行特殊呵护,特别在幼苗时期更是要关注与保护,以免外力对其造成伤害,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
2.激发内在动力
内在动力是指个体由内心需求驱动,主动追求成长和发展的力量。在教育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至关重要,因为它能够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提高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内在动力与学习成绩、创造力、职业成功等积极结果密切相关。因此,教育者应该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
在人的一生中,内在动力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驱使个体在各个方面不断进步,还助力他们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保持坚定的信念。但是如果离开了外在环境的创设,个体的生长会受到很大影响。这一点,在青少年早期生长过程中至为关键。如果环境好,内在动力强,就会出现正向发展;如果环境不好,这种强大动力更可能导致发展上的障碍与危险。这就像树一样,如果根没有长好,甚至坏死了,那这棵树的成长自然不会顺利。
3.培养自主性
自主性是指个体能够自我引导、自我管理、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的能力。具有自主性的个体具有强大的适应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判断选择适当的环境,甚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不利于自己生长与生活的环境。这种能力的养成有助于青少年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更好地适应变化、应对挑战。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这话其实就是强调人自主与能动的适应能力与应变能力。教育者应该重视自主性的培养,将其培养融入日常教育教学中。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教育者可以采用以下策略:首先,创设良好的校园德育环境,提供丰富的德育学习资源和支持性的学习氛围,组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和社会责任感。其次,在实践中,教育者可以通过具体的德育案例培养学生的道德敏感性。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提高道德判断与选择能力。
总之,教育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采用多种策略和方法,帮助他们成为有思想、有主见、有责任感的人。
(三)“树”与“塑”的区别
作为一种新时代的教育理念,立德树人的关键在于“树”。“树”是内在的、是基于人的基本属性的,强调的是自然生长,因而它的影响是长远的,它是自我约束的。而“塑”强调的是阶段性结果,强调的是某个特定时期的社会需要,这种需要是多维度的,如根据需要塑造出多种社会需要的角色。但是,这些角色的塑造不能脱离人的根本。如果离开了人的根本,人就会被塑造成为“多面人”,出现“多面人格”。所以,从人的长远发展来看,更应该在社会需要的大环境中,立足于 “树”人。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树”人并非放任不管,任其自然生长!“树”人意味着创设适宜的条件,避免不必要的干扰。这其中的要点在于,全社会与教育应该给予青少年适当的环境、教育和引导,让他们自主地发展和成长,最后能够以自己内在的意识与力量抵抗外在的诱惑。再者,“树”的教育理念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自己的兴趣、特长和潜力,教育者应当提供一个有利于学生自由发展的环境,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这种理念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性,以及教育者的引导角色。相比之下,“塑”的教育理念则更倾向于标准化和一致性。在这种模式下,学生被视为待加工的原材料,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塑造和修正,以达到预设的标准。这种教育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依赖外部压力来推动学生学习,限制了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所以,为了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我们需要更多地采用“树”的教育方式。这要求我们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同时,我们要认识到“塑”的教育方式的局限性,避免过度标准化和一致性的教育方式对学生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强调“树”的同时,也不能简单否定“塑”的作用与价值。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就是说,人的品德发展离不开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是不可避免的。严格来说,“树”与“塑”这两者也并非矛盾。
二、立德树人的实践策略
1.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为了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至关重要。一个积极向上的教育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培养其自主性和创造力。首先,学校应该营造一个充满关爱和尊重的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关注和理解。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更愿意主动参与学习和活动,发挥自己的潜能。其次,良好的教育环境应该提供多元化的学习资源和机会,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例如,学校可以开设各种社团和兴趣小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参与,培养其个性和特长。此外,教师作为教育环境的关键因素,应该具备立德树人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同时,教师还应该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道德榜样,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和感染学生。最后,学校应该建立有效的师生互动机制,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