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文化根基

作者: 韩华

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征程中,党中央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为我们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把握好中央的教育精神、落实好国家的教育政策,是推进教育进一步改革发展的关键。《中国德育》特开设专栏,解读教育的“顶层设计”,探讨教育的“奋进之笔”,以期为教育改革发展助力。

摘 要 思政课处于一定的文化谱系之中,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在某种意义上是深层次的文化问题。思政课建设与文化建设之间是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文化根基。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应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思政课深厚底蕴,以革命文化培育思政课红色底色,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思政课动力活力,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 思政课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作者简介 韩华,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文化建设,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思政课处于历史的文化谱系之中,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在某种意义上是深层次的文化问题。“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1]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2],到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3],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思政课建设的深厚文化根基,为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指明了文化发展方向。进入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风骨神韵、革命文化的刚健激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繁荣兴盛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有机融为一体,中华文化在振奋民族精神、维系国家认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等方面的作用更加凸显。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应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汲取智慧、获取力量,不断实现思政课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时代任务。

一、思政课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内在契合

唯物史观认为,文化是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的反映,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集中体现着人的本质和人的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讲,思政课教育教学是一种文化活动,思政课建设必然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一定文化作支撑。思政课建设与文化建设之间是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的,两者的有效互动为更好地发挥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作用奠定了文化基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文化建设是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载体

思政课与文化在本体意义上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思政课的价值取向体现了文化的内在精神和价值目标,文化从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层面对思政课具有引领、规约和协调作用。离开了文化的发展路向和精神谱系,思政课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诚然,文化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具有教化、培育功能。学生的认识过程总是受到一定文化现象的制约和规范。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就在于通过一定的知识体系、行为方式等规范人的行为,使人有效地适应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成为社会的人。从本质上看,思政课包含的道德规范、政治思想、价值理念、法治思维、历史观等内容都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内容贯穿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精神需求和期待,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必须抓好文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自觉、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力量;价值先进、思想解放,是一个社会活力的来源。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4]文化体现的是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坚守,当下文化的作用、精神的力量愈加凸显。要充分挖掘文化建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让思政课“活”起来,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于“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增进文化自信,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二)思政课建设是文化建设的有力保障

满足包括学生在内的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这一过程的实现离不开思政课的有力保障。一方面,思政课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感知中华文化魅力是思政课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思政课教育教学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内容,努力呈现文化发展的新成就、新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政课,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5]充分发挥思政课的独特优势,使学生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性质和方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信心,形成良好的文化建设氛围。另一方面,思政课有助于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价值观念在一定社会的文化中是起中轴作用的,文化的影响力首先是价值观念的影响力。”[6]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的,有机融入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他还强调:“思政课重在塑造学生的价值观,这一点必须牢牢抓住。……在讲授中国历史时,要注重引导学生传承民族气节、崇尚英雄气概,引导学生学习英雄、铭记英雄,自觉反对那些数典忘祖、妄自菲薄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自觉提升境界、涵养气概、激励担当。”[7]思政课教育教学旨在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实现个人价值同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8],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源源不断地提供有力人才支持。

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思政课

深厚底蕴

“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9]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也是涵养思政课教育教学的重要源泉,能够为思政课教育教学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构成了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根脉。

(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育思政课目标任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特别是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理念和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和培育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精神品格、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这些思想蕴含着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思政课致力于涵育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道德情操,培养其成为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目标高度一致。无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是思政课,都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贡献的统一,追求社会的和谐与进步。毫无疑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引导学生厚植文化根基、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思政课要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不仅要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还要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通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精神和良好的社会公德,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为实现强国建设、复兴伟业贡献力量。

(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长河中孕育积淀的智慧结晶,既呈现于浩如烟海、灿烂辉煌的文化成果,更集中体现为贯穿其中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它昭示了中华民族的璀璨历史,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伟大智慧创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等”[10],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能够为思政课教育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和深厚的理论基础,充实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增强思政课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弘扬者和推广者。思政课应“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11]。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不同学段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思政课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思政课教育方法

在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孕育了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统一者的师道文化。“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迫切需要思政课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思政课教师的人格气质,塑造思政课教师的理想人格,这都有助于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中华传统文化强调体验式学习、师道尊严和启发式教学,这些思想为思政课教育教学提供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借鉴。“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12]通过组织经典诵读、传统节日庆典、社会实践等活动,引导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和基本国情,实现古今相通、情景交融、深入浅出的思想启迪,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生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体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以革命文化培育思政课红色底色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斗争中锻造出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反映了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优良的革命作风。其中,红色传统、红色基因是革命文化的重要内容和鲜明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注重发挥革命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作用,加强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激发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历史和现实表明,强大的革命文化家底、深厚的革命文化传统,是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坚实基础,是新时代办好思政课、讲好思政课的信心底气所在。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革命文化与思政课建设共同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精神的传承、价值的引领和实践的锻炼等,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以革命文化赋予思政课精神动力

革命文化是近代以来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在党和人民的伟大斗争中培育和创造的思想理论、价值追求、精神品格,如伟大建党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展现了中国人民顽强不屈、坚韧不拔的民族气节和英雄气概。革命文化既是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革命精神的文化载体,更是激励当代学生继承先辈遗志、勇担时代使命的精神动力。革命文化蕴含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集体主义精神、艰苦奋斗传统和为人民服务宗旨,这些革命精神与思政课所倡导的中国精神高度契合,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论和实践都表明,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是新时代思政课的重要使命,将革命文化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是当前思政课的重要任务。革命文化能够以自身的红色基因保证思政课建设的正确方向,以自身的精神品格赋予思政课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使思政课既有惊涛拍岸的声势又有润物无声的效果。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一座座精神丰碑,为时代新人成长提供坚实支撑。在思政课建设中融入革命文化,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历史必然性和伟大成就,认识到自身在新时代所承担的历史责任,增强信仰信念信心,激发为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而奋斗的决心和行动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