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建设核心要义、突出问题与提升进路
作者: 赵小红 浦小松 冯雅静 李莉摘 要 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的根本目的是铸魂育人,本质特征是“把鲜活的思想讲鲜活”,核心任务是构建纵横贯通的育人大格局。以中小学教师为对象,调研发现,地方高度重视、学校积极推进“大思政课”建设;但同时面临“大思政课”建设具体支持政策有待完善,相关培训不能满足需求,农村地区相对薄弱等突出问题。基于此,建议进一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并通过完善具体制度与政策、强化师资建设及农村地区资源保障等途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
关键词 中小学;“大思政课”建设;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 赵小红,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与学校党建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浦小松,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与学校党建研究所副研究员;冯雅静,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心理与特殊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李莉,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坚持把学校思政课建设放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全面加强。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1]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明确了总体要求与路径举措,推动各地“大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把握“大思政课”建设的核心要义,发现“大思政课”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探寻解决的对策,对进一步深化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培育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思政课”建设的核心要义
从思政课到“大思政课”,是开门办好思政课的理念创新与格局拓展。“大思政课”建设的核心要义可以从根本目的、本质特征和核心任务等方面来考察。
(一)“大思政课”建设的根本目的是铸魂育人
课程教材集中体现党和国家意志,是育人的载体。“大思政课”建设的根本目的是铸魂育人。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各门课程中,思政课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和价值导向,其关键地位和作用不可替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强调“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2]作为以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根本任务的思政课,肩负着重要的育人使命和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使命。立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思政课建设事关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事关青少年健康成长。办好思政课,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就是要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思政课的育人属性与政治属性,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实现个人价值同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增强“四个自信”,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二)“大思政课”建设的本质特征是“把鲜活的思想讲鲜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3]在中央党校建校9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宣传要“切实把鲜活的思想讲鲜活”[4]。2024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5]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论述为把握“大思政课”建设的本质特征提供了根本遵循。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新时代的思政课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群,思政教材中要及时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经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最新研究进展。“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在指导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实践性是其显著特征。因此,“大思政课”主张大实践观,坚持开门办思政课,立足新时代的伟大实践讲道理,而且强调“把鲜活的思想讲鲜活”,由此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感染力与针对性、实效性,让学生在行走的大课堂中,体悟鲜活思想的深度、厚度与温度,使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真正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这也是“大思政课”的本质特征。
在新时代背景下,为“把鲜活的思想讲鲜活”,“大思政课”建设既要重视创新主渠道教学,又要强调拓展社会“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培育“大师资”,深挖“大资源”;既要坚持思政课的理论性、统一性与教师的主导性,又要突出思政课的实践性、多样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既要重视讲活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和新时代的故事,又要强调讲活讲透故事背后的道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6]。
(三)“大思政课”建设的核心任务是构建纵横贯通的育人大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7],“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8]。这一重要论述为“大思政课”建设指明了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坚持系统观念,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育人规律与学生成长规律,在纵向时间维度,兼顾发展性与阶段性特征,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同时要注重学段衔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在横向空间维度,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充分发挥思政课和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同时注重要素配合协同,推进学校“小课堂”、社会“大课堂”和网络“云课堂”相协同,学校、家庭、社会相配合,进而构建纵横贯通的全员、全程、全方位、全要素育人大格局。
二、“大思政课”建设的进展与突出问题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五周年,也是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实施《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两周年。“大思政课”建设进展如何?还存在哪些突出问题?中小学是“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阶段。为了解“大思政课”建设的推进现状与突出问题,课题组参照《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和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中的政策要点,自编调研工具,立足中小学教师视角,重点对地方“大思政课”建设氛围、中小学思政课主渠道改革创新、课程思政建设、资源平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调研对象兼顾东中西地区、城乡及学段分布等,从辽宁、河北、甘肃、重庆、河南等地抽取了1.2万余名中小学(含中职)教师。其中,思政课教师5,357名,占比44%,其他学科教师6,771名,占比56%;农村教师4,232名,占比35%,城市地区教师7,896名,占比65%。调研结果如下。
(一)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高度重视“大思政课”建设,具体支持政策有待完善
国家出台“大思政课”建设的相关文件后,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纷纷牵头出台配套实施方案。例如,上海市出台了《“大思政课”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实施方案》,甘肃省出台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工程实施方案》,辽宁省出台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若干举措》等,扎实推进地方“大思政课”建设工作。课题组对思政课教师的调研结果显示,认为本地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重视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比例为78%,认为本地把思政课建设情况作为学校办学质量和学生发展质量评价重要内容的教师比例为74%。总体看,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比较重视“大思政课”建设。
尽管各地在国家政策的基础上积极研制出台具体实施方案,但与教师们的期盼仍有差距。调研结果显示,包括思政课和其他学科教师在内的全体教师将“完善具体支持政策”作为加强“大思政课”建设的首要内容,选择比例达67%(见图1)。访谈中,有小学校长反映,小学如何与中学、大学加强联系开展思政教育,希望能够出台操作性更强的政策指引;有的中职校长呼吁,加快实践基地建设标准研制,同时基地建设除考虑普通中小学生的特点之外,还要关注中职学生的需求。有研究者也指出,从制度层面看,“大思政课”的制度协同有待完善,如思政课多元主体间体现“大思政课”要求的制度体系还比较松散,缺乏协同联动。[9]目前具体支持政策尚不完善的原因,与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时间较短、具体支持政策的完善需要更多的实践积累与效果评估等有关。
(二)“大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得到加强,相关政策和理论培训尚不能满足需求
高素质的思政教师队伍是“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智力资源。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是“大思政课”建设的直接推动力。调研结果显示,81%的思政课教师和70%的其他学科教师能够积极参与“大思政课”建设。总体上,大部分教师对“大思政课”建设表示出积极态度。从学校“大师资”建设具体情况来看,75%的思政课教师认为,学校重视思政课专职教师配备,重视聘请先进模范、英雄人物、法治副校长等定期到学校讲课或作报告;77%的思政课教师表示,有机会参与跨年级或跨校区的思政课教师教研共同体、集体备课活动,同时通过在职培训、进修学位等方式提升专业水平;72%的思政课教师表示,有机会参与学校与党校、高校“马院”、干部培训学院等建立的思政课教研共同体活动。此外,80%的思政课教师认为自己能够胜任思政课教学工作,81%的教师表示作为一名思政教师感到自豪。总体而言,“大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思政课教师专业认同感较高,专业发展路径得到拓展。
虽然教师们对于“大思政课”建设的热情和参与度整体较高,但由于“大思政课”是近年来提出的新理念和新要求,部分一线教师开展“大思政课”建设的相关理论较为薄弱,对政策掌握不够。调研结果显示,77%的思政课教师表示知道“大思政课”建设的基本含义,76%的思政课教师熟悉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重点政策;相较而言,其他学科教师在这两方面的比例分别为67%和65%,均低于思政课教师约10个百分点。
此外,调研结果显示,教师们的培训需求较为强烈。希望开展理论培训与加强政策解读的教师比例分别为64%和63%(见图1)。访谈中也有教研员反映,一些学校兼职思政课教师多,亟须加强在职培训,提升教师的思政教育理论与政策水平。有研究也指出,思政课教师兼职问题突出,尤其集中在小学阶段和民办学校,同时东中西部地区在区县德育干部培训制度存在显著差异,中西部地区设有德育干部培训制度的县区不足七成,约30%的县区尚无学校德育干部培训制度。[10]这也是教师们呼吁加强政策与理论培训的重要原因。此外,呼吁加强基层经验交流、丰富思政教育资源、增加经费支持、专家指导等需求的教师也超过半数,说明地方“大思政课”建设在这些方面同样需要进一步着力。
(三)中小学思政课主渠道改革创新、课程思政及资源平台建设全面推进,农村地区“大思政课”建设相对薄弱
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是“大思政课”建设发挥实效的重要抓手。在改革创新主渠道教学方面,调研结果显示,77%的思政课教师认为当前思政课程与教材体系较为完善;81%的思政课教师注重拓展思政课堂教学内容,将伟大精神、实践成就、英雄模范等先进事迹引入课堂,并注重结合时事政治与新闻热点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79%的思政课教师能够积极创新课堂教学方法,运用小组研学、情景展示、课题研讨、课堂辩论等多种方式组织课堂教学;81%的思政课教师注重采用多元评价方式优化思政课教学评价。
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是“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其他学科教师的调研结果显示,84%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注重挖掘思政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85%的教师注重结合时事政治与新闻热点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86%的教师注重在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也会注重与家长配合。此外,80%的教师近一学年内与班主任或思政课教师合作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次数在2次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