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教学:思政课讲道理的重要方式
作者: 陈寿弘摘 要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思辨教学作为思政课讲道理的重要方式,源于马克思批判精神的内在规定性,是高校思政课的本质属性使然,亦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现实要求。思政课教师可通过课堂教学主渠道,依托教学内容、教学环节与教学话语推进思辨教学。在实践中,思辨教学要注重以强化与引导价值认同为目标,以传导与聚合主流价值观念为导向,以吸纳与嵌入社会现实为牵引,从而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 思辨教学;思政课;讲道理
作者简介 陈寿弘,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安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2],对新时代开好思政课提出更高的要求。应深刻理解和把握思政课的本质,通过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依托思辨的方式,切实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进而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一、思政课讲道理之“思辨”的内生逻辑
“思辨”是思考与辨析问题的能力。思考是指对事物或问题的分析、推理与判断等思维活动。辨析是对事物或问题的类别、成因以及事理等辨别与分析。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思辨方式展开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直面与批判错误观点和思潮的能力。思政课讲道理之“思辨”有其内在的理论与实践逻辑,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思辨方式,既承袭于马克思批判精神的内在规定性,又是思政课教学现实目标的延展。
(一)马克思批判精神的内在规定性
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思辨方式并不是纯理论和纯概念的思考,而是建立在对现实问题的分析以及对错误思想观念和思潮的批判基础之上。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3]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兼顾理论批判与实践斗争。在理论批判上,马克思既看到了黑格尔辩证法的“革命性”,认为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又对黑格尔概念辩证法进行了批判,从物质、现实、实践出发,而不是从抽象概念出发解释一切、改造一切,给辩证法铸就了唯物论的底座,形成唯物辩证法。在实践斗争层面,在担任《莱茵报》主编期间,马克思针对“林木盗窃法”以及摩塞尔地区农民贫困等现实问题发表系列文章,抨击普鲁士政府。马克思主张武器的批判并依靠群众开展无产阶级斗争。
高校思政课教学运用思辨方式,应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问题进行思考与辨别,尤其是教育学生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错误的思想理论有清晰的认识,进而真正做到思想与学理认同。与此同时,要直面和抵御错误思潮的干扰。面对西方某些国家政客或媒体鼓吹的“文明冲突论”“中国威胁论”“人权至上论”等错误思想理论,思政课教师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教育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清是非、明辨真伪,用正确的思想去抵制错误的思想。
(二)高校思政课的本质属性
高校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核心课程,其作用不可替代。政治性是高校思政课的本质属性,它要求思政课要有目的、有计划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使其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应始终贯彻政治性要求,任何时候都不能淡化和弱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全面深刻转型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意识形态以及话语权的争夺相互交织,“去政治化”以及“价值中立”等错误思潮蔓延。在教学过程中,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观点和方法对错误思潮进行深入剖析,揭示其错误的本质,回应错误思潮,无疑亦是建立在思辨基础之上的。剖析与辨析错误思潮的能力需要在思辨式教学中培养,而思辨式思维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不断教育与强化并加以内在吸收的过程,这无疑是思辨式教学在课堂运用中的实践确证。思政课作为影响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重要课程,应将塑造政治品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政治功能作为课堂教学的内在规定。思辨式教学既满足了思政课本身的规定属性,同时也是实现教学体系向价值体系转换的重要方式与载体。
(三)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现实要求
当前,高等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聚焦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开展一流本科教育。这要求高校更新教育理念,重视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育,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并逐步形成较高的思辨思维与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指出:“青年时期是培养和训练科学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4]他要求青年学生养成“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的习惯”[5],而上述思维习惯的培养离不开思辨思维的建立。高校思政课旨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正确立场、独立分析和判断能力,这就决定其教学内容既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又侧重价值引领。思辨思维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创新思维的生成,在思辨与批判的基础上系统思考相关的理论、原理及其相关要素,并以问题为导向,找出阻滞性原因,最终实现问题的高质量解决。青年学生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肩负着重要的职责与使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接受思辨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其思辨思维。对青年学生而言,思辨思维的形成与发展有助于他们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与模式,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对其自身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与此同时,思辨思维作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专业性思维相结合,有助于青年学生开阔视野,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例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通过思政课教师的讲授,进一步帮助学生识别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立场和观点及其合理性,并就合理性展开具体论证。在合理性的论证中,启发学生结合理论背景、理论所指等分析理论解决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辨思维和能力。
二、思政课讲道理之“思辨”的推进路径
思政课教师运用思辨的方式开展教学,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思辨技能外,更强调思辨的价值取向。思政课集政治性和学理性为一体,蕴含特定的立场。思政课建设的着力点集中体现在“从理论体系如何转化为教材体系,教材体系如何转化为教学体系,最后如何转化为大学生的认知体系和信仰体系中反映出来”[6]。为此,思政课教师采取思辨的方式开展教学,应重点从教学体系以及大学生的认知体系和信仰体系入手,具体来说,涉及教学内容、教学环节以及教学话语等多个层面。
(一)教学内容:坚持“理论为本”与“内容为王”相结合
在教学内容层面,要坚持“理论为本,内容为王”的基本原则。所谓“理论为本”,就是要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高校思政课与中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不同,它更强调理论性。任何理论本身都有其基本维度,包括向上的兼容性(认识史的积淀和结晶)、现实通约性(理论与现实的紧密联系)以及逻辑规律性(遵循一定发展逻辑)。思辨教学的开展,一方面,要强调理论的现实性,在教学中从当前我国的国情和发展实际出发,充分把握现实、观照现实和透视现实,对基本的理论问题要注意厘清理论的边界与界限。例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要充分把握近代以来我国的现实国情和中国人民进行的艰辛探索,在这一过程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本本主义”和“拿来主义”,对现实生活中一些错误的观念和负面思潮要善于从理论上展开批判;另一方面,要把握理论本身的逻辑发展性,“任何理论的发展,都表现为理论体系的建构、解构、重构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7],思政课教师要原原本本地弄清楚所讲授理论的本质以及发展规律,搞明白教材所涉及的基本理论和原理的科学实质与精神要义。例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讲授过程中,要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呈现的科学性与批判性。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继承了古典德国哲学的精华,而且充分汲取了批判性传统,并对资本主义社会展开批判,创立了无产阶级学说,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无疑充分彰显了否定之否定的批判精神。
坚持“内容为王”,要求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照课程目标,充分把握授课内容。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在准确把握“马工程”教材宏观结构和教材基本精神的基础上,注重对教材内容和文本的挖掘,既要关注教材内容的政治性与学理性,教授学生基本的理论与知识,又要注重启发学生深度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思政课教学要求教师将隐藏在字里行间关乎价值的内容挖掘出来,并以学生关注的热点以及成长过程的困惑问题为切入点组织教学。例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关于错误人生观的辨析中,教师在表述错误人生观的种种表现后,要立足学生的视角比较错误人生观的不同表现及其错误的根源,在思考、比较、分析与总结的过程中,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理论认同度。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在准确把握教材内容的前提下,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创造性与批判性,创建富有特色的专题性教学内容体系,形成若干思辨性教学专题。
(二)教学环节:构造引导性问题与加强思辨性写作相结合
教学环节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前后衔接的重要作用。在不同环节渗透和运用思辨教学,旨在引导学生对各种思想理论问题进行思考、甄别与分析,进而形成正确认知,提升教学实效性。
在课前环节,思政课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创设思辨性的引导问题,让学生根据自身理解以及对内容的挖掘,探究性地解答相应问题。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会呈现认知冲突与思维卷入。认知冲突发生在学生试图用所掌握的知识去回答课前引导性问题时,发现问题与所掌握知识相矛盾,或所掌握知识无法去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认知空白。这种认知冲突会促使学生对所掌握的知识和将学习的知识进行深度思考与加工,从而加深对引导性问题的认识,逐步形成思维卷入。例如,在“形势与政策”教学中,教师可在课前提前让学生思考在新冠疫情防控中,为何出现“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的鲜明对比,由此引导学生思辨性地探究这一问题。
在课中环节,注重发挥教学导入的作用。教学导入是思政课教师在讲授新的教学内容之前,为引导与启发学生认真思考而组织的活动。思政课教师通过时政热点、创设情境和典型案例的方式,改变单纯的理论教授,通过教学导入,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学生在构建新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势必将深化对新的学习内容的理解,自觉增强理论认同,在思想文化交融争锋的复杂社会环境中,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与观点分析问题,提升自身的思辨能力。
在课后环节,注重加强对学生思辨性写作的训练。思辨性写作包括分析与论证。分析是基于对他人文章或观点的批判性阅读的写作;论证是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展开,充分论证文章所要表达的论点,对所持的立场加以说明、解释、澄清与阐述。思政课教师在课后指导学生开展思辨性写作的过程中,要结合思政课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提出和分析探究性问题,遵循论证规范与论证的严谨性,以开阔的视野观察、发现与思考问题,分析一切有关的研究材料与素材,做到研读规范、方法规范与论证规范的统一,切实让学生在思辨性写作训练中消化课程教学内容,也促使学生进一步理顺思路,提升思维品质,为加深理论内化与认同奠定基础。
(三)教学话语:体现个性的差异性话语与体现质疑精神的思辨性话语相结合
话语是语言和思想的结合,是思想的寄托和载体,直接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尤其是话语中的模糊性、不确定性或不恰当的表达,会影响人们对思想观念的理解、接受与认同。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话语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直接关乎教学效果的优劣。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话语区别于其他专业课教师的教学话语,主要是由于思政课主要承载着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责任,需要引导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想观念和思潮中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扣好人生的第一颗粒扣子”。为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针对不同专业、年级以及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和使用个性化的教学话语。思政课教师在使用教学话语的过程中要逐步实现“同频共振”,注重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与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