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生活化有效实现的完整链条
作者: 林霞摘 要 “生活化”是德育课程实施的基本理念。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生活化起点在于确保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而其归宿在于对生活的超越,引导学生追求一个更加美好的生活世界。基于此,浙江省杭州市南肖埠小学通过十年的探索,构建起了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生活化有效实现的完整链条。
关键词 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国家意志
作者简介 林霞,浙江省杭州市南肖埠小学校长,高级教师
德育是铸魂育人的关键。道德与法治课则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实践领域,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性。因此,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不能仅仅遵循知识的逻辑来设计,还必须要体现价值养成的特点。学生的价值养成需要建立在对其主体性高度唤醒的基础之上,这就需要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实现教学的生活化。恰如鲁洁先生所说:“通过生活”来学习道德是德育课程的根本理念之一。[1]但实事求是地说,德育的“生活化”依然任重而道远,“要真正实现德育课堂回归生活,还需要做更多的努力”[2]。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生活化”主要包括两个主要维度:一是确保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二是让学生的生活实际融入国家的意识形态要求。只有将这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的育人价值。基于此,2014年以来,浙江省杭州市南肖埠小学通过十年的探索,构建起了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生活化有效实现的完整链条。
一、教学生活化的起点:
让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要确保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有效实现生活化,最为关键的一点是确保相关的课程内容能够充分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即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具有内在的意义关联。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激活学生课堂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一)以月份为课程周期:在日常习惯养成中滋养学生品格
小学生的生活虽然都是由一些“小事”构成的,但“小事”背后却能表达人对自我、社会、国家、自然的关切,是培养学生品格的重要素材。道德与法治课通常一周一节,分散授课,因而很多完整的教学内容便被分成若干个片段,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将每节课串联起来,形成以月份为周期的主题“月课”就显得颇有必要。把每周的课看成一个连续体,将每个月的四节课组成课时连续体,每月聚焦一个主题,进行学习:第一周课内指导(情境激发、任务驱动),第二周课内外实践(小组互助、坚持练习),第三、四周成果展示与评价(每人90秒,人人当模范)。这样,碎片化的课程内容就变成了贴近日常生活中的连续性事件,从而更好地照应学生的日常生活。
以“洗刷刷·嘻唰唰”争当家务劳动模范课为例,这一主题课程是针对一年级下册教材中“我们爱整洁”“我不拖拉”“让我自己来整理”“干点家务活”等内容进行的一体化设计。第一周指导课,教师基于前期在班级的小调查,展示几名学生做家务劳动的照片,并对他们进行表扬,激励其他学生向他们学习,然后发布争当“劳动小模范”的启事,公布评选标准等,要求学生好好准备,并由家长协助拍摄一段劳动视频。第二周分小组进行展示,由学生互相点评。第三周进行劳动技能现场展示,根据表现由学生投积分票评选“最美劳动人”,如果学生不满意自己的积分,第四周可以再比拼,整个活动持续一个月。
(二)以项目课程为驱动:在本地社会生活中丰厚情感
如何使国家教材能够“因地制宜”,增强其灵活性和适应性?这就需要设计和学生的在地文化相适应的项目,依据教材逻辑联系本地社会生活,形成合适的课程主题。
以“爱家乡”项目课程为例,学校纵向梳理了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我们生活的地方”“感受家乡文化,关心家乡发展”“多样的交通和通信”“百年追梦,复兴中华”等内容,结合地方教材《人·自然·社会》《最忆杭州》《少先队活动》中有关“家乡”主题的内容,设计了“家乡节”大项目,并下设五个子项目:“美景拍拍拍”,用镜头记录美好的人、事、景,宣传社会新风尚;“我为家乡物产代言”,设计产品包装,拟撰宣传广告语,模拟直播带货;“寻访家乡名人足迹”,考察名人故居,用手抄报、绘画形式展示自身体验;“家乡变化访谈录”,通过采访长辈,记录家乡的衣食住行简史;“节约资源我行动”,开展钱塘江毅行、绘制家庭碳足迹地图等活动。这样,学生所爱的家乡便不再是教科书里空洞的、虚无缥缈的家乡,而是自己生活在其中的、“有血有肉”的家乡。
(三)以主题教学为引导:在国际与历史视野中树立正确价值观
小学生的生活当中除了有各种“小事”,也会有对国际时事、历史事件的关注,这就要求道德与法治课能够结合这些主题,为学生开辟感知社会生活、了解科技成果、理解文化多样性的新天地,让学生在更加宽广的国际视野和深邃的历史视野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结合教材逻辑,学校设计了传统文化、现代生活、历史与科技三大领域12个主题:传统游戏、节日习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共空间文明、法治故事、食品安全与禁毒、低碳生活、新媒体、学习方法、近代史与抗战史、古代文明与科技、新科技发展等。为了充分激发教师研究的积极性,学校用招投标的方式,由教师自主申领教学主题,挑选其中一个或几个主题进行研究。例如,在节日习俗这一主题中,学校结合地方文化设计了“美食”这一专题,教材中所提及的东坡肉、宋嫂鱼羹等美食背后,都蕴含了杭州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同时,学校还将这一专题内容延伸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的美食文化。学生听得有趣,学得有味,还领略到了美食背后的文化,扩展了他们的知识视野、历史视野和国际视野。
二、教学生活化的归宿:
让教学内容体现国家意志
道德与法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课程。因此,在确保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基础上,还要确保这些内容符合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要求。为此,学校探索推进了“假日小队活动”“快乐考察日”“综合实践周”三大项目。
(一)假日小队活动项目:从生活中认识我们的国家
假日小队活动项目分为两大类别:第一类侧重考察探究、设计制作,重在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和运用;第二类侧重社会服务、职业体验、党团队教育活动,重在开展志愿服务、勤工俭学、公益活动、红色教育等活动,让学生在满足被服务者需要的过程中,获得对职业生活的真切理解,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提升实践能力。
假日小队要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对此问题进行研究,如“老人摔倒你会扶吗”“行人闯红灯现象调查”等。这些问题是小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经常碰到的问题,将这些问题纳入道德与法治课程,既能让日常生活中的内容具备德育意蕴,还能扩充和丰富教材内容。假日小队活动项目每年五月启动,六月底举行方案论证,假期开展研究活动,九月份整理成果,十月份在班级中展示交流成果。在课题研究中,学生带着问题去考察,置身于复杂的真实场景中,运用观察、分析、想象、推断等方法,与同伴沟通、合作,综合素养得到极大的锻炼和提升。为了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和热情,保证研究的质量,学校每年还会组织成果评比。通过活动,学生在真实的社会大课堂中得到历练,对于国家的认识也更加立体、深刻,有效提升了国家认同感。
(二)快乐考察日活动项目:从探索中提升社会责任感
小学生道德能力的提升,需要将不同学科的内容有机融入德育活动之中,提升小学生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进行理性分析的能力,促进小学生在道德认知、审美判断、情感体验等多方面的发展。
快乐考察日活动项目以实践为导向,培养学生从平常、日常的事件、事物中发现“意义”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情感、思维、价值观的发展。以三年级的“不要让眼泪成为地球上最后一滴水”的考察日活动为例,在活动前期,学生自行搜集有关水资源的知识进行阅读;教师在准备课上发布各学科教师推荐的活动任务单,学生分小组确定研究任务;然后,学校组织实地考察,参观清泰水厂;最后,学生完成任务单,展示学习成果。学生的成果可以多样化,如诵读江、湖、海的美文片段、设计珍惜水资源的宣传海报、撰写西湖形成原因的探析报告、演绎泉水叮咚歌曲联唱、展示水与身体关系的研究成果等。学生对水的认识经历了从自然形态、生命形态到审美形态的跃升,“节约用水”的观念也逐渐在学生的头脑中生根。如此,相对宏大的生态文明建设便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融合在了一起。
(三)综合实践周活动项目:从行动中筑牢理想信念
开展类似于爱国主义教育这样宏大的主题教育,往往容易存在学生理解不到位、体会相对浅层的问题。若是生活中的宏大主题教育能够和学校的德育课程内容进行更充分的结合,通过活动来弥补学科教学的不足,便可实现较好的育人效果。
学校通过综合实践周活动项目推进宏大主题教育。综合实践周项目每年聚焦一个主题,在一至六年级全面开展,一般安排四天时间,集中学习特定的内容。主题的设置既要让学生感受到家国情怀,也要让学生感受到国家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面临的挑战。只有把责任担当的使命渗透至学生的思想信念中,才能使其在未来经受住狂风暴雨的洗礼,更好地建设国家。
以“筑红色根脉,传红色基因”国防教育活动周为例,学校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的情感融入活动中,内容涵盖军队知识、国家安全、国际形势、民族团结、航空科技成就等。活动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激发情感。学校组织学生参观笕桥机场,学习抗日战争期间中国著名的抗日英雄高志航的事迹,并在实践基地体验歼20模拟机,感受祖国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二是开展连续三天的队列练习。中间安排唱军歌、介绍新武器、观看抗美援朝影片等活动,激发学生强国志、报国行。三是队列成果展示,评选先进。
三、总结
道德与法治课要实现生活化教学,不仅仅是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更要引领学生超越已有生活的局限,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如果只看到道德与法治课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而看不到课程对学生生活的超越,将会极大地影响道德与法治课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同样,如果只强调道德与法治课对学生生活的超越,而看不到课程的生活前提,则容易使道德与法治课脱离学生实际而难以引发学生的内在兴趣和主动性。这同样也不利于道德与法治课实效性的真正取得。因此,立足生活又要超越生活,才是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生活化的完整链条。
参考文献:
[1]鲁洁.回归生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材探寻[J].课程·教材·教法,2003(9):2-9.
[2]唐燕.教学如何“接童气”——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逻辑的生活化[J].课程·教材·教法,2020(2):77-84.
责任编辑︱乔 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