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何以可能、何以必然

作者: 任平 姜良芮 刘效岑

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征程中,党中央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为我们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把握好中央的教育精神、落实好国家的教育政策,是推进教育进一步改革发展的关键。《中国德育》特开设专栏,解读教育的“顶层设计”,探讨教育的“奋进之笔”,以期为教育改革发展助力。

摘 要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扎根中国实际、破解文明争辩、内蕴民族使命、演绎现代化发展趋势的主体性文明叙事。中华民族在文化冲突的思考中和文化主体性的选择中构建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完整形态,并使得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得以出场。在逻辑溯源上,深蕴的“历史进步”文明基因在深思文明冲突和文化主体性选择中生成,并在赓续古老文明中关切现代文明,呈现出鲜明的形态特征,不仅实现了国家形态和民族形态的统一,更是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文化生命体。历经百余年,从新文化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再到“第二个结合”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自我更新、自我发展,以崭新的文明叙事发展社会主义文明,构筑起强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标识,担负起新时代文化发展的使命;同时,以人类文明新形态厚植中华文化发展根基,深刻回答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何以可能、何以必然。

关键词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文明形态;主体自觉;人类文明新形态

作者简介 任平,哈尔滨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姜良芮,哈尔滨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刘效岑,哈尔滨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命题,指明了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化文明要着眼于中华文明的现代性转换,是中华民族步入新时代所面临的新的文化使命。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文化精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出具有独特内涵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展现了中华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一、中华民族深蕴的“历史进步”文明基因使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成为可能

中华文明有着极为深厚的历史底蕴,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探索现代化转型的进路。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一个古老且伟大的民族,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在近代社会,由于列强入侵和国力羸弱,中国逐步落后于西方国家,中华文明也面临着何去何从的生存危机。从新文化运动“德先生”和“赛先生”传入中国,到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近代仁人志士对中华文明向何处去的探索由此展开;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第一个结合”,马克思主义始终是中华民族文明复兴发展的理论指引;从“第二个结合”到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中华文化已经从历史纵深处走向时代最前沿。

(一)近代中西方文明形态冲突催生出对中华文化的新思考

中国经历了三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创造了灿烂多彩的中华文化,孕育了意蕴深厚的中华古代文明。直到19世纪中叶,由于西方列强入侵,外国资本主义传入中国,这个古老而伟大的民族从内部开始发生变化。

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逐步形成发展。在经济上,资本主义的发展打破了原有的封建社会生产关系,机器大生产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在政治上,资本主义主张自由、平等、民主等价值观念,推翻了封建压迫,建立了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制度,社会文明得到极大进步;在文化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等资产阶级文化运动,突破了封建神学束缚,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对促进文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中国仍处在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下。17世纪末至18世纪,中国处于“康乾盛世”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但由于后期清政府采取“闭关锁国”政策,中国置身于“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之外,落后于世界发展三百多年的时间。在经济上,传统的封建土地所有制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在政治上,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及其腐败无能使社会缺乏活力,处于一种僵化半僵化的状态;在文化上,顽固守旧思想禁锢了中华文明的创新发展。

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洞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被迫卷入世界现代化发展潮流,对中国社会制度与文明形态产生极大冲击。由此,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中国未来发展方向作出了新的思考与探索,开始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政治、思想,试图改变僵化落后的中国现状,寻找文明发展的新形态。

(二)五四运动前后救亡图存的使命指引着现代化的探索

面对西方的坚船利炮,清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和晚清政局的颓势给先进知识分子带来了巨大冲击,他们怀着救国救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探寻国家新的出路,也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序幕。

19世纪60—90年代,以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为代表的洋务派面对“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开始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军事装备,开启了现代化运动的第一步。19世纪末,“百日维新”运动对晚清的政治制度进行革新,倡导学习西方的制度和科学文化,改革我国的教育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了民主和现代化的理念,为后来的“新文化运动”做了思想上的准备。20世纪初的“立宪运动”是晚清的又一场政治革新运动,君主立宪政体的尝试是对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的变革,是从高度集中的封建君主专制向现代“宪制”的转变,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的具有现代化方向的民主制度体制的变革,极大地推进了近代社会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虽然三场革新历经半个世纪,最终均以失败告终,但在此过程中,无论是从技术还是从制度方面,都将中国引入了世界现代化的视野与潮流中,是中国历史上具有现代化起始意义的标志。

中国人对现代化的探索进入“自觉”意义上的阶段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他的《建国方略》被称为近代中国谋求现代化的第一份蓝图。该书蕴含着孙中山先生对现代化的伟大构想,从思想到经济再到政治层面,较为全面地勾画出中国现代化的理想蓝图和实施方案。全书具有高度的现代化思想,对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各方面做出了完整规划,是20世纪上半叶最为系统、最为现实的现代化建设蓝图。孙中山先生站在社会发展的全局高度,深入考察社会现状,身体力行地推进中国社会现代化,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然而由于社会现实,中国在通往现代化的道路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阻碍,多次探索的失败,使追求进步的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所谓的先进文化产生了怀疑。帝国主义为夺取原料和市场、重新瓜分殖民地而发动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更是暴露了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不可调和的矛盾和以资本为中心的文明形态的弊端。中国人对西方文明的幻想开始破灭。此时,俄国十月革命创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给处于同样境地的中国人带来了挽救国家危亡的新希望。以李大钊为主要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推动中华文明发生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五四运动后的新文化运动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文化和封建旧文化。“这类反动文化是替帝国主义和封建阶级服务的,是应该被打倒的东西。不把这种东西打倒,什么新文化都是建立不起来的。”[1]五四运动对中华传统文化表现出了更为强烈的批判精神,将我国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学习西方”和“批判自我”相结合,解放了束缚社会发展的旧思想,将其引向了一个空前广泛而自觉的思想解放运动。从五四运动开始,思想的力量更有日盛一日之势,众多先进知识分子开始用民主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后来又由旧民主主义发展到新民主主义,从宣扬民主与科学转变为宣传和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并结合中国社会现状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当下的现实问题。正是在五四运动之后,我们勇于接受现代文化观念所带来的冲击,开始对传统文化进行革新,进行创造性转化。

(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根本保证

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先进的马克思主义者逐渐实现了从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成为坚定的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共产主义者,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直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成为崭新的文化生力军,创造了中国共产党人所领导的共产主义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党的历代领导人坚持将理论创新与具体实际相结合,秉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文化发展方针,使中华文明历久弥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考察时,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概念。此次考察,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了文物挖掘、研究保护工作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指出了优秀传统文化对发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深厚历史滋养。新时代,我们要想做好理论创新,其中一点就是要向内求索,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们理论发展的“根”和“魂”,坚持“第二个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2023年6月2日,在文化发展传承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2023年10月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新时代文化使命”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同时也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全新选择,破解了人类文明发展的难题,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开辟了崭新路径,使中华文明由民族性文化向世界性文化转变。

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其独有形态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文化生命体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一种全新的文明形态,它既博古通今又贯通中外,在发展过程中既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又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文明发展新形势,呈现出历史发展道路的多线性和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多样性特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独有的文明形态是根据中华民族特有的国情、历史、文化、传统和多样性生成的一种崭新的文化生命体。

(一)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主体创造文明。首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始终以“人”为价值指向。“民唯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影响深远,内蕴在中华民族精神之中,体现在“以人文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仍围绕“人”来建设发展自己的文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大众性”。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2]它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同时也指明了文化建设必须为人民大众服务并逐渐为其所接受和理解,最终依靠群众创造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其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始终以“人”为依托力量。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理念,把人民作为文化发展的源头活水,始终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中心任务。

(二)统筹兼顾、协调一致的发展方法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形成了有机统一的文明新形态。“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过程。”[4]党和国家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推动科技创新、技术进步,推进文化和科技的深度融合,更好地用先进科技助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重塑文化传承创造方式,占领文化发展新高地。精神文明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强大的精神文明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支撑,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至今的核心驱动力。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教育,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文化发展方略,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大力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和党的伟大精神力量,为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政治文明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的政治保障。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中国共产党寻得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发展道路,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社会文明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理想社会形态。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内在包含着天下为公、家国同构的民本社会观念,崇尚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准则,与现代“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是数千年中国社会稳定发展的“黏合剂”。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被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契合中华民族“天人合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传统生态观念。正是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促进了我国生态环境的根本性转变,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资源。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