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育人的价值意蕴及发展理路*

作者: 冯永刚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更加注重全面发展,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2023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强调要“更新教育理念,转变育人方式,坚决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切实提高育人水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此背景下,“五育”融合成为教育系统深化改革的基本方向。

推动“五育”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多方协力,多措并举方能构建起有效的“五育”融合育人体系。本期话题聚焦“‘五育’融合育人体系构建研究”,围绕其中的关键问题展开探讨,以飨读者。

摘 要 “五育”融合育人是推进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应然之为、实然之需和必然之策,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内在吁求,是合理审视现实育人困境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落地的时代使然。遵循“五育”融合育人的内在逻辑,聚焦当前“五育”融合育人中存在的认知钳制与实践误区,应从理念自觉、素养本位、跨界融通、技术赋能、机制联动等维度出发,多措并举,使“五育”融合在育人的高度、深度和广度等层面都有所拓展,步调一致地提升“五育”融合育人的实效。

关键词 “五育”融合;融合育人;协同联动;全面发展;立德树人

作者简介 冯永刚,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是教育的立足点和最终归宿,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育人为本是教育的价值诉求和实践指向,渗透于教育活动的各个过程和环节,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始终。伴随着人类教育发展史的变迁,育人的内涵与使命也被注入了特定社会的时代气息。当前,我国历史的车轮已经驶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征程展现育人的新气象,当有育人的新作为。“我们面临的新时代,既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代,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关键时代。广大青年既拥有广阔发展空间,也承载着伟大时代使命。”[1]新时代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契机,也提出新的任务和要求,赋予“五育”融合育人更加丰富的时代内涵与意义。“五育”融合育人是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定位与方向。洞悉“五育”融合育人的教育意蕴,切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关于“五育”融合的育人精神,扎实推进我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便成为当前刻不容缓的一个时代课题。

一、“五育”融合育人的释读

顾名思义,所谓“五育”,从教育内容看,指的就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五方面的内容,即德智体美劳“五育”。“五育”融合的思想源远流长。在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提出了“体、智、德”和谐发展的育人主张。在我国,清末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教育家严复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三育”并举主张。民国时期的教育总长蔡元培先生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中,也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的“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教育变革趋势,围绕着塑造完整的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党和国家对育人的目标和要求进行了不断调整,经历了培养劳动者、德智体几方面发展、“四有”新人、德智体等全面发展、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时代新人等变化,勾勒出国家对培养完整的人的认识不断深化的图景。

何为“五育”融合?依据“五育”融合的性质和发展程度不同,学界将“五育”融合分为四种研究范式。第一种是拼凑范式。这种理解受线性思维方式的影响。线性思维是一种单一、片面、直观的思维方式。按照这种理解,“五育”融合是简单地对德、智、体、美、劳等各育内容的强行拼凑和机械衔接。实际上,“五育”之间依旧彼此独立,难以融通,这是对“五育”融合最粗浅的理解。第二种是叠加范式。这种观点将立足点着眼于“五育”之外,将“五育”中的各育做“加法”,以某种手段或形式将各育聚集相加,关注的仅是外在的结合,忽略了“五育”之间内在的融通,其缺陷不言而喻。[2]第三种是嵌入范式。与叠加范式不同的是,这种观点主张在德、智、体、美、劳各育之内下功夫,重“育内”融合,轻“育外”融合。嵌入范式虽着眼于“五育”的内部整合,但由于拘泥于某一范畴、某一阶段或某一维度,因而对全面性、整体性和交互性关注不够。第四种是融通范式。这种认识将“五育”融合视为一个整体,既重视“育内”融合,也重视“育外”的融合,既关注“五育”中各育的完整存在,也关注“五育”融合之后形成的一个新的、有机的整体。这个有机整体是“全方位、多层次、各方面理念、知识的渗透、贯通、整合,融为一体,这是最高层次的融合”[3]。融通范式能够实现“五育”的真正渗透和贯通,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水乳交融、彼此渗透和融会贯通,诠释了“五育”融合的实质和要义。从形式上看,“五育”的五个方面具有自身的特性,并以此区别于其他各育,是相对独立的,但从内容看,这五个方面不是彼此分裂的,它们同根同源,相互交叉,相互促进,相互交融,互为补充,共融共生,共同作用于人的整体发展。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了“五育”融合的育人目标,即遵循教育规律,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注重融合发展,注重共建共享,着力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4]“五育”融合育人的提出,将“五育”融合推向新的层次和境界。

综上,我们认为,所谓“五育”融合育人,是指通过实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五个维度相辅相成,相互滋养,共融共生,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整体发展、全面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需要说明的是,“五育”融合育人不是僵化的、静止的、预设的机械执行,而是动态的、变化的、生成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因此,“五育”融合育人不能固守已有的框架和模式,而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与时俱进,革故鼎新,从而不断开辟新的发展境界。

二、“五育”融合育人的价值意蕴

“五育”融合育人是教育的整体性、融通性、一致性的典型表征和集中彰显,是确保新时代教育改革循着正确航向奋力前行的强力引擎,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一)应然之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内在吁求

教育以育人为己任。人是推动教育发展最能动、最活跃的因素。人才兴则教育兴,人才强则教育强。提升人才培养的层次与水准,培养高素质的综合人才,是人类教育的应然抉择、努力方向和不懈追求。当前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究其实质而言,是人力资源的竞争。提升人才培养的层次与水准,有赖于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构建。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被第一次明确提出。2021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再次重申了这一提法。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作为党和国家的重大教育战略,描绘了新时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蓝图。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建设人才强国、实现科教兴国和教育强国的战略选择。高质量教育体系是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教育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升国民整体素质,首要的前提是要坚持“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突出育人导向,构建更富质量的育人体系,以完整的教育培养完整的人,是“五育”融合育人的关键所在。“五育”融合育人着眼于人的基本素质的整体提升,是对人的成长与发展的一种内在协调性的规定,其指向于既要充分挖掘每个个体的发展潜力,也要促进他们全面而又有个性发展元素的有序组合,是培养综合型、复合型人才的有力举措[5],可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奠定坚实人力资源基础。

(二)实然之需:合理审视现实育人困境的迫切需要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教育获得了长足发展,在课程建设、教学设计、人才培养和条件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深受传统教育的禁锢和认知拘囿,不难发现,现实中人们对分数和升学率的趋之若鹜,致使“疏德、重智、弱体、抑美、缺劳”等“五育偏废、五育分离、立德无依”的教育窘境依旧存在[6],育人效果并不乐观。尤其是对智育成绩的关注,加剧了德、智、体、美、劳的失衡,导致学生片面发展、畸形发展,融合效应难以实现,影响了育人质量的提升。对此,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针砭时弊地指出,当前教育的一大症结是,我们的教育培养的不是自由而完整的人,而是沦为追名逐利的精致利己主义者和“精神流浪汉”,这构成了教育健康有序的一大短板。而“五育”融合育人基于整体育人的视野,突破单一倚重某育的“五育不全”的阻隔,扭转了“五育”彼此孤立、厚此薄彼、彼增此消的不良倾向,打通了“五育”融合中“五育”地位不平等、联系不充分、零散分割的堵点和难点,将立足点从对智育成绩的过分偏爱转向个体整体素养的提升上来,关注人的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整体性和共通性,促使“五育”的各个维度协调发展,相互流通,形成一个良性有序的育人系统。

(三)必然之策: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落地的时代使然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立身之本,是检验学校办学质量的根本标准,是深化新时代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必然之选。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重在落实,贵在实践。“五育”融合育人与立德树人一脉相承,二者的目标是相同的,都凸显了教育的目的和指向,体现了教育在“成人”中的作用和功能,关照了人的整体的、全面的内在发展。“五育”融合育人是推进立德树人落地生根的必然选择。这是因为,“五育”融合育人与立德树人具有共通性和一致性,二者均指向融合共生的目标。“五育”融合育人中促进个体德智体美劳等育人目标,是实现全面育人的集中映射,与立德树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任务高度契合,均彰显了共同服务于塑造全人的教育愿景。一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所指出,要“坚持立德树人,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7]。通过“五育”融合育人,使立德树人的推进与落实成为一种教育常态,可促进受教育者全面而自由地发展,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稳步提升人的发展层次和教育质量。

三、推进“五育”融合育人的发展进路

于“五育”融合育人而言,明理固然重要,笃行更是义不容辞。“五育”融合育人只有扎根实践,踔厉奋发,求真务实,在披荆斩棘中一以贯之,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一)激发理念自觉

理念指引行动,是强大的思想武器。缺失了科学的、自觉的教育理念的指引,提升“五育”融合育人实效必然落空。一如恩格斯所言:“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8]强化“五育”融合育人的自觉理念,为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推进教育的提质增效提供了基本遵循。

直面当前教育中仍存在的“五育”割裂、“五育”融合不充分等现实窘境,结合不同教育阶段青少年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秉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时代新人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意识,教育工作者要占据理论思维的制高点,深刻理解“五育”融合育人的战略意义和时代价值,强化“五育”融合育人的理论学习,自觉以“五育”融合育人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不断提高“五育”融合育人的理论素养,增强“五育”融合育人理念的坚定性,从而为高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支撑与提振动力。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提升理论自觉的责任意识,把“五育”融合育人理念根植于心,外化于行,脚踏实地地将其落实在具体的实际行动中,责无旁贷地做“五育”融合育人的坚信者、传播者和践行者。

(二)坚持素养本位

“五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在组成。“五育”融合育人强调综合,并非仅对各育的拼凑组合和补齐拉平,而是对其运行机制、发展方式进一步的重组与超越,进而生成一种有别于原有各育的全新的、协调的“五育”的整体生成,是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相互融入的新型“五育”,这个有机整体指向人的“养德、启智、健体、审美、促劳”等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