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心理与行为问题教育干预新探
作者: 刘在花摘 要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短板”。当前,我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存在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学校适应较差、学习投入不足等问题,直接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实证研究发现:教师、学校氛围、同伴是影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学校因素;亲子关系、父母教养方式、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等是影响他们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家庭因素;性格特点、自身特质、积极心理品质也影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健康发展。加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健康的精准预防和干预工作、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阵地作用、加大家校协同育人力度能够提高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干预
作者简介 刘在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心理与特殊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打工,致使进城务工人员数量骤增。与此同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因流动或留守而造成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凸显和严峻,亟须高度关注。 2021年,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指出:“把全面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内容。”2023年,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发布《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进一步指明了加强和改进心理健康工作的方向。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突出强调“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健康与行为问题,既是贯彻落实教育部政策文件的工作要求,也是《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关注和满足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心理发展需要”以及“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的“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的重要任务。研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与行为问题,不仅有利于促进其健康成长与家庭、社会的和谐发展,而且能够为政府部门完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一、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心理与行为
的问题现状
按照子女是否在父母身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分为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两类。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都是我国人口流动的衍生结果。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0-2018)对两类儿童做了明确界定:流动儿童又称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是指户籍登记在外省(区、市) 、本省外县(区) 的乡村,随务工父母到输入地的城区、镇区(同住)并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留守儿童是指“外出务工连续三个月以上的农民托留在户籍所在地家乡,由父、母单方或其他亲属监护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1]。研究表明,当前我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与行为问题不容乐观,值得高度关注。
(一)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较低
流动儿童跟随父母来到城市生活,面对陌生的城市环境、全新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挑战,心理上会出现一些偏差,在教育发展、身心健康、学习适应、社会融入、集体参与等方面,他们往往会产生较多的问题。与本地儿童和非随迁子女相比,流动儿童不仅容易出现焦虑、抑郁和孤独感,心理健康处于较低水平;而且学习成绩相对较差,容易引发频繁转学、升学困难甚至是教育退出等问题。研究显示,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水平随年级升高而下降;女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更更为凸显[2];相较于同龄儿童,流动儿童的心理压力更大,自卑感较强。受到自身、家庭、学校、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流动儿童更是成为校园欺凌的高发群体。
由于缺乏父母监管、关爱和照料等原因,留守儿童在物质生活、健康、精神、教育和社会交往方面陷入全面的困境,其心理健康水平比农村普通儿童低。具体说来,留守儿童比普通儿童焦虑、抑郁、孤独感高,而亲社会性、同伴友谊质量、自尊和心理弹性、自我效能感低[3]。留守儿童很容易出现吸烟、厌学和泡网吧等一系列偏差行为,其快乐感、心理资本、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等比非留守儿童低,而游戏成瘾率、自杀意念则显著比非留守儿童高 [4]。
(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校适应较差
学校适应是指学生在学校中心情愉快地参与学校活动,并获得学业成功的状态,包括内隐的情绪和外显行为,比学业表现更能够反映儿童在社会中的融入程度 [5]。学校适应最主要是课业学习、同伴关系和行为规范三方面的适应。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研究能够反映教育公平和教育关怀现状。面对陌生的学校环境学习氛围与同伴关系,在原有的人际关系网断裂的情况下,流动儿童学校适应较差且不同年级流动儿童学校适应存在显著差异。
由于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缺乏父母陪伴和有效监护导致其家庭结构和情感功能受到破坏,诱发一系列心理与行为适应问题。其中,学校适应问题最突出。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农村留守儿童学校适应水平低,在同伴关系和学习情况等方面均表现出较多的问题,进而导致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发展中出现缺陷。
(三)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习投入不足
学习投入是学生对于正在经历的学习活动,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的投入状态,它能够显著预测学业成绩,既是衡量学生学习过程质量的重要指标[6],也是学生学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流动儿童是一个特殊的儿童群体,容易产生自我否定、自我怀疑等负面情绪,进而影响其学习投入与学习成效。虽然大部分流动儿童学习投入较好,但是仍有16.94%流动儿童学习投入较低;同时,立学校流动儿童学习投入显著高于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7]。
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的情感需求不满足、家庭监管不到位,将农村留守初中生置于不利处境,导致其学业适应不良、学习投入较低[8]。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投入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12岁和15岁、13岁和15岁、14岁和15岁学习投入之间差异显著;学业成绩不同的留守儿童学习投入存在显著差异,学业成绩优秀和良好、优秀和中等、优秀和较差、良好和较差、中等和较差的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投入之间差异显著[9]。
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心理与行为
的问题成因
学校和家庭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健康成长的重要场所。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心理与行为发展状况主要受学校和家庭影响。实证研究发现: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水平受父母、同伴的影响较大,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主要受父母外出务工的“分离效应”影响;流动儿童学校适应主要受学校因素影响,留守儿童学校适应主要受家庭影响;学校因素是影响流动儿童学习投入不足的重要原因,家庭因素是留守儿童学习投入不足的主要原因。
(一)学校因素
教师、学校氛围、同伴是影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1.教师
教师承担着让每个学生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对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产生深刻影响。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行为是影响学生学业表现的重要因素。大量研究表明,师生关系、教师支持显著影响流动儿童学校适应。有学者将流动儿童师生关系分为亲密性、依恋性、冲突性、回避性四个维度以及矛盾型和冲突型两种类型,并指出:师生关系中的亲密性和回避性显著正向影响流动儿童学校适应;冲突型、矛盾型师生关系显著负向影响流动儿童学校适应[10]。师生关系不仅影响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而且追踪研究发现这一因素还会显著负向影响流动儿童一段时间后的心理健康。教师支持不仅直接显著正向影响流动儿童心理健康,而且通过流动儿童心理健康影响其学校适应。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7-2018)指出,留守儿童教师接纳度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教师接纳成为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关键性因素。
2.学校氛围
学校氛围是指学校中被成员所体验并对其行为产生影响的、相对持久而稳定的环境特征。[11]学校氛围正向显著影响流动儿童学习投入。学校氛围除直接影响流动儿童学习投入外,还通过心理健康或者学校幸福感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流动儿童学习投入[12]。教师支持既直接显著影响流动儿童学习投入,也通过心理资本间接显著影响流动儿童学习投入[13]。因此,学校氛围在进城务工子女的学习投入和幸福感等方面有着显著影响。
3.同伴
同伴是儿童生活、学习中的重要他人,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友善的同伴接纳和高质量的同辈关系有利于提高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水平。同辈关系质量对流动儿童心理健康影响的性别差异显著。与男生相比,女生更容易受到同辈的影响。人际敏感性对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心理健康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同伴关系是影响学生学业适应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同伴欺凌显著影响留守儿童自杀意念[14]。在欺凌事件中,无论是欺凌者还是被欺凌者,流动儿童所占比例都比较高,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问题。校园欺凌会给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甚至影响其一生的发展。
(二)家庭因素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个体生存发展的首要环境和长期环境,对个体心理健康产生直接、持久且重要的影响。
1.亲子关系
大量研究显示,亲子关系和儿童行为、心理健康等密切相关。家庭成员关系和谐,亲子关系就比较融洽。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增加家庭亲密度的纽带,亲子接触的频率既能弥补情感差距,也能确保亲子情感投入的连贯性。良好的父母关系、亲子关系和高频率的亲子互动显著正向影响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水平。亲子互动对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正向影响随着同伴接纳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当亲子互动较少时,即便得到同伴的接纳,流动儿童的心理状态仍然比较差。
2.父母教养方式
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对待子女的教养观念、情感投入、行为模式和行为倾向,是一种相对稳定的抚养模式。[15]父母教养方式是子女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消极的教养方式容易诱发子女心理障碍。父母教养方式直接影响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父母教养方式越科学,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越好。父母教养方式不仅直接影响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而且通过亲子关系间接影响流动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父母育儿态度的一致性越高,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就越好。与农村非留守儿童相比,农村留守儿童在看护人教养方式各维度上的平均得分均较低;农村留守儿童看护人教养方式既直接影响留守儿童学习投入,又通过学业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留守儿童学习投入[16]。
3.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
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是家庭深层变量,能够反映家庭功能运行状况。父母长期外出打工容易引起家庭功能的变化,家庭教育的缺失与亲情功能的弱化影响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人际交往与学校适应。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农村留守儿童学校适应显著正相关,且对农村留守儿童学校适应具有显著正向预测效应[17]。父母外出务工的“分离效应”不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健康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一方面,父母外出务工行为与留守儿童健康显著相关,留守儿童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程度比非留守儿童差,消极情绪的频次远高于非留守儿童;另一方面,父母外出务工类型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差异显著,不同父母外出务工类型的儿童心理健康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非留守儿童、父母一方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父母双方均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生理健康在父母外出务工子女的心理健康发展中发挥中介作用[18]。
此外,单亲外出和双亲外出留守儿童知觉到的父母教育期望、自我教育期望、父母教育卷入和学习投入得分均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父母教育期望除直接影响留守儿童的学习投入外,还通过父母教育卷入和自我教育期望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留守儿童学习投入[19]。
(三)个体因素
流动留守儿童性格特点、个体自身特质、心理品质也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对比研究发现:在性格与行为特征方面,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在“不合群”上存在显著差异,流动儿童认为自己更“不合群”。与城市儿童相比,流动儿童在新场合结识新朋友的能力比较低。还有研究发现,坚毅和学业自我概念是影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校适应和学业成就的两项积极心理品质。留守青少年的积极心理品质对抑郁症状影响较大且能够反向预测抑郁症状[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