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全融合”劳动教育体系的思考与实践

作者: 蔡阳合

摘 要

当前,乡村小学劳动教育实践中学生主动参与‘劳’的不足已成为劳动教育体系建构与实施进程中一个亟须应对的挑战。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联和吴汉小学积极探索构建“四全融合”劳动教育体系,有效解决了乡村小学劳动教育的共性难题,对其他学校劳动课程的建设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关键词

乡村小学;劳动教育;四全融合

作者简介

蔡阳合,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联和吴汉小学校长,高级教师

当前,乡村小学劳动教育实践中学生主动参与‘劳’的不足已成为劳动教育体系建构与实施进程中一个亟须应对的挑战。这种不足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学生的劳动观念和能力不强、劳动习惯和品质不高、劳动精神涵养不足;二是劳动教育的师资、课程、空间、评价、实践不足;三是未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元素有效融入劳动教育内容中。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联和吴汉小学积极探索全员参与、全场景应用、全过程渗透、全学科融合的“四全融合”劳动教育体系,有效解决了乡村小学劳动教育的共性难题。

一、“四全融合”劳动教育体系的基本内涵

“四全融合”劳动教育体系的构建注重全员的参与性、过程的连贯性、空间的全方位延展及内容的全面整合,力图形成一个结构严谨、多维复合、高效运作的教育模式。

首先,劳动教育的参与者不仅涵盖学生群体,还广泛吸纳了教师、家长乃至整个社区的积极加入。其次,劳动教育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自入学起即播种劳动意识的“种子”,并随着年级的递增逐步深化和拓展其内涵与范畴。再次,劳动教育的范畴跨越了学校边界,延伸至家庭和社会的广阔领域。最后,劳动教育与其他教育领域紧密结合,协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四全融合”劳动教育体系的关键要素

在“四全融合”劳动教育体系的实践中,师资队伍、课程体系、融合机制、空间布局、评价体系与实践活动这六大关键要素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是师资力量。作为劳动教育的直接执行者,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育理念深刻影响着教育活动的质量与成效。因此,强化师资培训,提升教师在劳动教育方面的专业能力和认知水平,是实现劳动教育高效运行的基石。

二是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设计作为承载劳动教育内容的框架,其科学性与合理性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获得全面、系统的劳动知识与实际操作经验。学校通过精选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将劳动教育自然融入日常教学环节,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习惯,使其在实践中增进劳动素养与技能。

三是融合机制。融合机制是劳动教育体系构建的关键,它强调劳动教育要与其他教育领域紧密结合,以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学校策划了跨学科的教育方案与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在多元的学习情境中亲身体验劳动的乐趣及意义,提升综合劳动素质。

四是空间布局。作为劳动教育不可或缺的物理支撑,空间的有效规划与运用显得尤为重要。科学的空间配置与丰富的教育素材,共同搭建了宽广的劳动实践舞台,有力推动了学生劳动技能的习得与提升。

五是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在劳动教育体系构建中占据重要位置,它既是检验教育实践成效的标尺,也是未来改进和升级劳动教育体系的基础。构建一套严谨、科学的评价体系,从多个维度衡量学生的劳动认知、行为习惯、品德塑造、技能掌握及精神内涵,有助于问题的即早识别与有效应对。

六是实践活动。作为劳动教育的基石与验证其成效的最终试金石,实践活动重在引导学生在亲力亲为中领悟劳动的深层价值与内涵,从而促使其养成必备的劳动品性和习惯。

三、“四全融合”劳动教育体系的四阶实践

从2018年1月起,学校开始了“四全融合”乡村小学劳动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实践探索。截至目前,一共经历了四个阶段。

1.0版建设阶段(2018.1~2018.8)。学校利用扩建之机,充分整合家、校、企、社等多方资源,建设了“创生园”劳动基地,并将其划分成88块种植园地,分配给每一个班级。学校组建了由班主任和种植经验丰富的家长组成的顾问团,进校指导全校62个班级开展水稻、花卉、蔬果等传统种植劳动教育,并开发了相应的种植课程。此外,学校还依托“创生园”,开展了“劳动+语文、数学、美术”等跨学科教学。学校还设立了一间校内劳动实训室,组建了烹饪社团、二十四节气小剧场社团、科学除虫社团、科学种植探究社团等6个社团,每期有304人次参与,初步解决了学校劳动教育空间和资源不足、师资短缺、课程建设滞后的问题,形成了班班有地种、人人有任务、周周有劳动活动、家家有劳动清单的良好局面。

2.0版建设阶段(2018.9~2019.4)。学校对“创生园”进行升级改造,在原有的基础上,重新规划出智慧农业区、传统农业区、现代化花草种植区、藤茶种植区、水稻种植区、农耕博物馆和鱼菜共生七大区域。课题组成员将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成功申报了国家、省、区级劳动教育课题。同时,学校还引入一家高科技农业公司,协同开展“四全融合”劳动教育体系的构建、研究与实践。在传统种植的基础上,学校新增了“水培叶菜”“水培瓜果”“水培花卉”三门智慧种植课程,编制了配套的劳动教育手册。此外,学校还增设了智慧种植社团,设立了“创生劳动节”,并推出了“劳动+英语、体育”等跨学科教学活动。部分教师将劳动课堂搬到了“创生园”,探索出“创设情境—设计任务—搭建支架—设计方案—探究实践—成果展示—总结评价”的劳动课堂教学模式,并制定了劳动教育评价量表,进一步解决了劳动教育空间和资源不足、师资短缺、课程建设滞后的问题。

3.0版建设阶段(2019.5~2019.8)。在“创生园”2.0版的基础上,学校与18所大、中、小学组建了“四全融合”劳动教育校际联盟,并与“知行天下”“拾贰季生态园”等多家农学研学基地,以及一汽大众、瀚蓝环境等企业合作,建立了劳动教育研学基地。此外,学校与芦塘居委会携手打造了“芦溪生态文化种植园”,构建了集特色种植、蔬果采摘、农耕体验、研学拓展实践于一体的劳动实践体系。学校深入开展劳动教育课题研究,继续拓展“劳动+科学、综合实践”等跨学科教学活动。此外,学校对原有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进行了升级改造,实现了劳动教育评价的数字化、可视化和档案化,全面解决了学校劳动教育空间和资源不足、师资短缺、课程建设滞后的问题。

推广应用阶段(2019.9~2024.2)。在此阶段,学校全员参与推广应用工作,教师的劳动教育技能得到了提升。学校举办了2场全省劳动课例展示活动,吸引了广西贺州一所初中前来参与,深受与会者的一致好评。学校的劳动教育成果在64所学校进行推广应用。此外,学校还在实验校深入推广“七环节”劳动课堂教学模式,惠及师生近9万名。

四、“四全融合”劳动教育体系的实践成效

一是学生劳动素养提升。学校对全校3,000多名学生进行了实践前、实践中、实践后三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学习劳动技能对未来生活有帮助”的学生比例从35.40%上升到92.39%;能自觉参加劳动实践的学生比例从40.30%上升到84.94%;在劳动过程中能克服困难并坚持完成劳动的学生比例从38.60%上升到79.70%;在劳动过程中能做到精益求精的学生比例从28.92%上升到62.85%。全校学生的劳动综合测评合格率达100%,优秀率达75.45%。

近三年来,学校学生积极参与各项劳动竞赛,屡获佳绩。在广东省2021年“我劳动,我快乐”劳动教育主题活动中,学校共有11名学生获奖;在佛山市2021年学校劳动教育优秀成果征集中,共有7人获奖;在南海区2021年劳动教育成果评比中,共有7名学生获得一等奖;在南海区第四届校园劳动教育和立德树人活动中,共有7人获奖。

二是教师劳动教育指导力增强。随着“四全融合”劳动教育体系的建设与实践,教师的劳动教育观念发生了转变,劳动教育技能得到了显著提升。教育部学校规划发展中心课题“区域中小学劳动实践指导手册研究”和省级课题“ ‘1+X’融合式劳动教育课程设计与实践研究”顺利结题。学校开发了劳动教育校本课程2门,编写了跨学科教学案例集4本,编制了1—6年级家庭劳动教育清单1套,举办了全省劳动课例展示活动2场。

三是学校劳动教育品牌日益彰显。在“四全融合”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学校劳动教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新样态。学校获评佛山市中小学劳动教育特色学校、南海区中小学劳动教育特色学校、狮山镇劳动教育先进单位、狮山镇国家级劳动教育课程研发团队。“四全融合”劳动教育体系和教学模式先后多次在“中国新闻网”“中华网”“人民教师网”“凤凰新闻” “佛山时报”等媒体上报道,对其他学校的劳动课程建设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责任编辑︱乔 羽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