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榜样教育重要论述的三维把握
作者: 吴学兵 方奕琳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征程中,党中央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为我们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把握好中央的教育精神、落实好国家的教育政策,是推进教育进一步改革发展的关键。《中国德育》特开设专栏,解读教育的“顶层设计”,探讨教育的“奋进之笔”,以期为教育改革发展助力。
摘 要 基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榜样教育重要论述的精髓要义,围绕“树立榜样、宣传榜样、学习榜样”这一根本要求,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做到知行合一,弘扬文明新风,提升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促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关键词 新时代榜样教育;榜样示范;知行合一
作者简介 吴学兵,闽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方奕琳,闽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弘扬中国精神、彰显伟大民族精神的战略高度,对榜样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深刻而意蕴深远的论述、论断与指示。这些重要论述不仅全面涵盖了新时代榜样教育的目标定位、内容构成、基本原则及实践要求,而且内在地构建了一个关于“新时代如何加强榜样教育”的体系化、学理化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不仅逻辑严密、条理清晰,而且具有深厚的理论意蕴和实践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榜样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弘扬时代精神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遵循。因此,对其深入系统的研究显得尤为紧要。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榜样教育重要论述的内涵要义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心有榜样,就是要学习英雄人物、先进人物、美好事物。”[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榜样教育重要论述以“榜样教育是什么、怎样进行榜样教育”这个主线展开,蕴含了榜样教育目标、内容、原则、要求等,对其内涵要义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把握、体悟其鲜明的思想精髓。
(一)榜样教育的目标:凝聚时代精神,建设精神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榜样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提出要“激励人民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鼓励全社会积善成德、明德惟馨”[2]。培育塑造榜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仿效先贤的行为举止和高尚气节,向来得到中华民族的高度敬重,且是我们党积极倡导及培育的良好风气。邓小平说过:“我们这一代,一定要坚持我们党的好的传统,树立好的榜样。”[3]第一,彰显精神追求,凝聚奋进伟力。马克思在青年时期就树立了为寻求人类解放而斗争的崇高目标,指出:“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4]这体现出马克思对榜样以及榜样力量所带来的精神激励。榜样人物所蕴含的积极创业精神、爱岗敬业精神等时代精神,能够凝聚社会共识,这就需要大众在精神和行动上向榜样看齐,把楷模作为学习的范本和追逐的方向,学习他们的坚定和持续耕耘。第二,反映时代风貌,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榜样是时代精神的传递者,代表积极的主流价值观,不同时代的榜样人物都带有各自时代的烙印,唯一不变的是他们身上具有强大的正能量。在不同历史阶段和社会发展进程里,模范是与时俱进的社会风尚和百姓期望的实际映射。模范人物的形象既有对信仰的坚守,又有家国情怀,通过进行榜样教育,学习榜样的事迹、精神品质,人们可以进一步加强对道德情感的认同,获得深层次情感共鸣,进而为下一阶段的具体行动增强动力,凝聚全社会共识,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向纵深发展。
(二)榜样教育的内容:弘扬中国精神,汲取奋进之力
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榜样教育对人民群众的精神指引催人奋进,人们越来越感受到榜样力量融入中国梦带来的幸福感。一方面,榜样教育重点突出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是新时代榜样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重要要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5]是新时代榜样教育的目标,是不同时期榜样身上汇聚的精神力量。榜样人物身上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创业精神、无私奉献精神等为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在工作岗位上的无私忘我相结合,为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续奋斗、助力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注入强大精神力量,推动全社会向上向善。另一方面,以中国精神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挥先进人物的重要作用,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激发社会正能量。新时代各行各业不断涌现出劳动模范、道德模范、英雄模范等先进人物,他们不仅具有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而且能够以崇高的精神力量为中国式现代化前进道路提供丰厚滋养。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6]榜样以其“贤”树立正确导向,指引激励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向英雄学习,向榜样学习,创造美好幸福生活,进而让中国精神发扬光大,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征途中不断积聚奋进力量。
(三)榜样教育的原则:强调真实可靠,坚持与时俱进
榜样人物是习近平总书记榜样教育重要论述的核心要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人群中的先进代表,围绕榜样教育的主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学习榜样、成为榜样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榜样教育重要论述中有对不同类型的榜样人物进行阐述,但他们都拥有共同的特征:真实性强,时代气息浓厚。其一,真实可靠。习近平总书记在选树先进典型时充分考虑到典型人物需要具备的美好品质与道德修养,并且与生活实际相符合。榜样人物的真实性不仅要体现在榜样现象是真实的,而且榜样对象的真实性也要保障。榜样现象来源于客观现实,正是由于社会的变革发展,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不断充盈,榜样现象才会产生,进而引导人民大众加强对榜样的学习,提升自我。榜样人物的真实性还体现在榜样人物真实存在于生活中,他们身上展现的光辉与做出的重大贡献给予人民精神力量,让人们所熟知,被人们所铭记。其二,与时俱进。每个历史阶段造就出的榜样人物都具有时代的烙印。“水过不去,拿命来换”铮铮誓言的黄大发,“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而获得东山老百姓爱戴的东山原县委书记谷文昌,以及扎根大山、把青春献给扶贫事业的黄文秀等榜样人物用艰苦奋斗、勇立潮头的姿态呼应新时代的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呼吁广大群众向全国劳动模范学习,他指出:“要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引导和推动全体人民树立文明观念、争当文明公民、展示文明形象。”[7]他们用坚定的信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扎根在各自的领域闪闪发光。
(四)榜样教育的要求:做到内外结合,要求树立标杆
榜样教育的方法需要做到内外结合,对内强调自我修养的提升,对外则需借助榜样示范的力量,通过树立标杆来达到“见贤思齐,崇德向上”的效果。第一,榜样教育需要做到“修身”,即依赖自身力量做到崇德修身。模范之所以令人敬佩,力量之所以伟大,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榜样能够以自我精神的洗礼进而以思想的高度、以人格的魅力感染人、鼓舞人。习近平总书记勉励青年“要严于律己、锐意进取,用自身的成长历程、精神追求去为广大青少年做表率”[8],要求广大青年不断修炼自我,强化自我道德修养;对党员干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必须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带动群众”[9],重点在涵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时刻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植根人民,回报人民,进而感染人民、鼓舞人民。第二,榜样教育还要通过外部力量增强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广泛开展先进模范学习宣传活动,营造崇尚英雄、学习英雄、捍卫英雄、关爱英雄的浓厚氛围。”[10]对榜样的学习、宣传是榜样教育的重要之处,需要通过广泛宣传来推动榜样教育的施行,善于抓先进、宣传先进、学习先进,以树立标杆的方式来引导群众学习其先进事迹,弘扬社会正能量,提升社会正气,规范广大人民的思想及行为,起到榜样教育的教化作用。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榜样教育重要论述的价值意蕴
新时代榜样教育必须贯彻落实到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实践之中,由其道德建设成效集中彰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结合当代社会发展出现的新变化,顺应人民心中所愿所想,科学把握新的历史时期对精神文明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对榜样教育的价值提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心中有信仰,行动有力量。”[11]榜样给人以精神上的激励,行动上的鼓舞,探寻榜样教育的价值深刻回答了为何要进行榜样教育的重大问题,是对榜样教育内涵的进一步深化,有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崇高事业。
(一)唱响新时代主旋律,凝聚社会主义道德文明建设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榜样教育重要论述是基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对公民道德建设的要求而凝练。其一,榜样教育能够推动社会主义道德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让社会主义道德的阳光温暖人间。”[12]这强调了榜样人物对社会主义道德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这些榜样人物通过日常言行举止,充分展现了良好的品质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他们及其宝贵精神财富都是时代呼声的映射,这样一种可观可感可及的榜样教育,深刻影响着身边人,在培塑人民群众的思想、提升人民群众道德观念和推进社会进步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有力推进社会主义道德文明建设展现新作为,呈现新气象。其二,榜样教育可以引领社会道德文明新风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弘扬真善美,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推动社会风气明显好转”[13],“任何一个民族都需要有这样的精神构成其强大精神力量”[14]。新时代的榜样教育就是要求我们党不断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搭建起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新桥梁,让榜样之光普照人间,带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补足中国精神之“钙”,厚植中华传统文化之基,集中精力续写光辉篇章,昂首阔步迈向美好未来。
(二)塑造先进文化氛围,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道德模范是道德实践的榜样,要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浓厚氛围”。[15]先进人物的塑造可以营造浓厚的榜样文化氛围,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注入活水,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优质人才支撑。一方面,榜样教育营造学习先进氛围。榜样文化蕴含的内在特性与先进文化在本质上具有共通性,集中反映榜样代表的道德观念、精神风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评选那些人们能看到、感知并且学习的模范人物,营造浓厚的榜样文化氛围,能够提升人们对学习模范的热忱,并激发其致力于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奉献精神。通过榜样教育的指引,人们能够坚定文化信念,增强民族文化的吸引力、团结力及认同感,继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递中国之魂、提升国家自信心,其积极作用能在社会各界产生以贤为师、崇德向善的正面效应,使中华儿女始终保持积极向前、勇于拼搏的士气,将这股榜样之力深植于国家改革与发展的壮丽蓝图中。另一方面,榜样教育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结晶,榜样人物做出的突出贡献体现的价值理念深刻熔铸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核,榜样人物的鲜活展现让人们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能够加以对照学习。以榜样力量传续价值观精神纽带,使其启润人心,深植于人民铸就历史的壮阔征程之中,激发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挽起袖子鼓足干劲,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奠定坚实的精神基石。
(三)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厚植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深厚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榜样教育重要论述是基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会贯通。榜样教育在历史长河的演进中始终保持着科学的思想观念、积极的人文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它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发展,与中国的不同历史时期相协调相适应,是民族精神的深刻写照,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绵延发展提供坚实的精神支撑。第一,榜样教育引领民族精神赓续传承。忠诚于崇高理想、对事业有重大贡献、无怨无悔为国家和民众服务、勇于迎难而上的榜样人物,充分体现了砥砺奋斗、顽强拼搏的姿态,是民族精神的符号象征,榜样人物的精神、品质与风格一直是激励中国人民的永恒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十分注重古为今用,特别是儒家思想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悠久影响力,儒家思想中的道德规范是榜样教育的理论来源,致力于民众的思想教化,以选树贤人来彰显其优秀的精神品质,从而达到对民众的熏陶,让人们在榜样的学习中从他律变为自律,提升自身精神境界。儒家文化“见贤思齐”的教化思想作为中华民族历史的优秀传承,是榜样教育的深厚积淀,通过榜样教育,无数中华儿女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建设浪潮,在中华大地上共筑民族精神家园。第二,榜样教育赋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深厚底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民族文化的自信,来源于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要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引导和推动全体人民树立文明观念。”[16]增强榜样教育对广大群众的引导是对伟大民族精神的弘扬,榜样以跨越时空的价值引航,凝结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永不褪色的伟大精神旗帜。人民群众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中起到主体能动作用,发挥榜样教育对群众的引领作用,增强人民认同感,强化学榜样、学好榜样、做榜样与做好榜样的观念,用行动诠释当代榜样的高尚形象,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发展提供不竭动力。